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心养性养生
31904500000049

第49章 后天之本——脾胃的保健

脾胃是后天之本,指的是人所喝的水和吃的食物,要靠脾胃进行消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靠脾胃的功能来吸收,并输送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头面四肢,以供应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以及胎儿被娩出母体后吸吮乳汁,都依赖于母体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输送功能来提供营养物质。只是胎儿期(出生前)是由母体通过胎盘、脐带供给营养,而胎儿离开母体后作为新生儿是通过吸吮乳汁的方式索取。

在中医学中,胃气是脾胃功能的总称,而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靠脾胃供给;若脾胃功能减弱,则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古代养生家特别强调“胃气”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黄帝内经》说:“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总之,要养生,要延年益寿,必须要保养胃气。具体措施如下:

脾胃居于中州以灌四旁,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关系甚大,所以引起脾胃发生疾病的机会也比较多,无论外感、内伤,皆易导致脾胃疾病。如遇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或六淫外袭,或误治所伤等因素,损伤脾胃升降、运化、受纳等功能,使阴阳气血失去平衡,则会酿成疾病。内伤诸因容易导致脾胃病,固不需言,而外感之邪也能导致脾胃病,并且还常因波及脾胃而使病情加重,这是脾胃学说中病因病机中的一大特点。如《伤寒论》、《温病条辨》两部外感病专著中,就有很大比重的脾胃病。同时,肝、肾、心、肺也皆可影响脾胃而酿成疾病。其中尤其是肝,最容易影响脾胃,有的称为“木乘土”证,这也是诊治脾胃病时应该注意的。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疾病、寿夭,与脏腑功能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如《灵枢》指出的:“五脏坚固,血脉和调……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可见“脏腑坚固”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必要条件。脾胃系统的疾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发病率较高,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祖国医学所说的脾胃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急性/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急性/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胃癌以及某些肝、胆、胰等系统的疾病。

由上可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一定要注意顾护脾胃,主要措施如下:

(一)饮食有节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量。《黄帝内经》里说:“饮食自位,肠胃乃伤。”意思是吃得太多了,会损伤脾胃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少食多餐,既保证营养供足,又不伤脾胃。其次,饮食宜清淡,中老年人不宜多吃肥腻、油煎、过咸的食物,一定要限制动物脂肪,可多吃一些豆类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最后,饮食宜温、熟、软,勿食或少食生冷,以“热不炙唇,冷不振齿”为宜。老人由于牙齿松动,宜食用软食,忌食黏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凡外感、内伤诸病初愈,或病情虽暂缓解,但邪气潜伏,若不节饮食,每易诱发旧病。如过食辛辣刺激或生冷硬物,易诱发胃痛;过食辛热炙烤之品,易诱发痔疮、衄血、牙痛,咽痛等;伤食油腻,易复发胁痛(胆囊炎);食咸(盐),易复发水肿(肾炎)等。临床屡见不鲜,亦属食复之列。此类食复,宜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亦不能囿于消导一端,并应节饮忌食,防护于先。

《吴鞠通医案》载治张姓女案:寒厥僵卧,六脉全无,与通脉四逆汤加川椒、吴萸、公丁香一大剂,厥回脉出一昼夜,次日以食粥太早,复中宛如前症,脉复厥,体厥又死去矣,仍用前方,加重温热,一剂厥回其半,又二剂而复活,后以补阳收功。此案乃阳虚食复重证,较为罕见,录以存参。笔者尚治一男孩,患急性肾炎,全身浮肿经月未退,投与五苓散加麻黄、大腹皮、冬瓜皮、柴胡、茵陈,四剂而肿尽退,自停服药。旬日后吃鸡(及盐)后复肿如旧,再至索方,仍于前方加六曲,四剂又肿消而安。

综上所述,中医所论食复,体现了病后重视饮食调护的特色。为防食复,当重食禁。如《灵枢·五味》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素问·宣明五气篇》亦指出“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成……骨病无多食苦……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等。至今仍具临床指导意义,值得引起重视。

(二)长夏尤要注意养脾胃

中医称夏末秋初为长夏时期,其气候特点是多湿,所以《理虚无鉴》特别告诫说:“长夏防湿。”这个季节多雨潮湿,水汽上升,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致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当热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大时,有碍于机体蒸发散热,而高温条件下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大量水分使机体难以通过水分蒸发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出胸闷、心悸、精神委靡、全身无力。

祖国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脏喜燥而恶湿,所以,长夏季节湿邪最易伤害人体脾脏,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口甜苔腻脉濡等症。若影响到脾气升降失司,还会出现水液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也可见到下肢肿胀。因此,长夏季节最好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这里还指出,饮食也不应过凉,因为寒凉饮食最能伤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适。此外,由于消化功能减弱,一定要把好“病从口人”这一关,不吃腐烂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应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常用清热利湿食物以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最为理想。

(三)不同环境下的脾胃保健方法

1.居处环境与保健房屋整洁干净,无潮湿之弊,则可使脾胃功能强健。在可能的条件下,要注意改善环境卫生,开窗通风,勤晒被褥。特别是在长夏的雨季,必要时,可用电褥子烘干被褥。不穿潮湿衣服。运动及劳动后出汗较多,要及时洗浴,勤换衣服,以免潮湿之邪影响脾胃功能。

2.地域环境与保健外出工作学习或旅游,首先要对当地的环境有所了解,包括饮食、居处、生活、社会习惯等。脾胃虚弱之人,夏季不宜去气候潮湿的地方旅游,以免湿气太重伤害脾胃。出行前为防止出现水土不服,可以适当带一些食物以调剂。如方便面、方便粥、香肠、肉罐头、奶粉、豆粉、熟鸡蛋、熟鸭蛋及矿泉水、可乐、雪碧等,冬季应少饮瓶装饮料,以免寒凉伤胃。外出时适当带一些水果,如苹果、桃子、梨等,可以补充蔬菜之不足,有利于生津止渴。如属较长时间在另一地域学习工作,那么饮食生活可循序渐进,逐步适应新的环境。

(四)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中医养生学认为,忧思伤脾,即过分的忧愁或思虑,会损伤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这里的气,即指脾气。脾气郁滞不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就达不到四肢,造成身体滞重、倦怠。俗话说,只有睡得着,才能吃得香,这是因为良好的睡眠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功能更加协调,而神经系统功能良好,支配胃肠功能的副交感神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常叩齿咽唾

牙齿和唾液对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极大作用。很难想象,一个牙齿不好、唾液缺乏的人,他的脾胃功能不受影响。因此,健脾胃,要保持牙齿功能正常和正常分泌唾液。晋代著名养生学家葛洪说:“清晨叩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唾液,俗称口水,为津液所化。中医认为,它是一种与生命密切相关的天然补品,所以古人给予“五泉”、“琼浆”、“金津玉液”、“甘露”、“华池之水”等美称。漱津咽唾,古称“胎食”,是古代非常倡导的一种强身方法。

1.唾液的保健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肾为唾”,唾液由脾肾所主。脾肾乃先天、后天之本,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因此,唾液在摄生保健中具有特殊价值。李时珍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气。心气流于舌下为灵液。道家语之金浆五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红炉点雪》中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可见,唾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吞津咽液能益寿延年的道理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唾液中包含了血浆中的各类成分,含有10多种酶、近lO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有机酸和激素等,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唾液腺激素等,其中唾液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加速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成,延缓人体功能衰老。经常保持唾液分泌旺盛,直接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改善毛发、肌肉、筋骨、血液、脏腑的功能,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

一些青少年染有不自觉吐唾沫的习惯,这不仅不文明,日久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唾液与人体有什么关系呢?人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口中唾液(俗称口水)减少的时候,会感到口干舌燥,谈吐不利,咽食困难。好歌唱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尽管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也难以唱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来。因此,人们自然会想到,唾液具有湿润食物、口腔、喉舌的作用。的确,唾液起有“滑润剂”的效应,但是,这只涉及了唾液功能的一个侧面,而其真正的作用则在于它是人体众多消化液中的重要成员。

生理学家告诉我们,唾液来自唾液腺。人和高等动物都有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它们分布在口腔壁及舌下,每对唾液腺还有导管与口腔通连。此外,在口腔的黏膜和舌头的表面,还生有无数的小唾液腺。口腔中的各腺体含有浆液细胞和黏液细胞,它们在神经的支配下,能够分泌大量的唾液。有人估计,一个正常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总量可达1~1.5升。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又是怎样的呢?据分析,唾液的稀、稠以及包含各种成分的多少与食物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密切关系,但一般来说,唾液趋于中性,也就是既不偏酸也不偏碱。唾液中,水分占99%。除水外,还包含了血浆中的各类成分,如黏蛋白、球蛋白、氨基酸、钾、钠、钙等。另外还有最为重要的唾液淀粉酶一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手。

食物的色、香、味及对口腔黏膜的直接接触,都可以导致唾液的分泌,通过舌头的搅拌,牙齿的咀嚼动作,食物与唾液得到了充分的混合。同时,唾液淀粉酶将食物中的淀粉初步分解,转变为较容易被身体吸收的麦芽糖。当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仍继续发挥消化作用,直到胃内的酸度接近4.5时方才作罢。而在我们每日的膳食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即碳水化合物),由此可见,唾液中的淀粉酶在食物的消化生理过程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如果长期随意将唾液吐掉,一定会影响食物的消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消化不良、肠胃疾患、营养缺乏等病症,危害健康。

唾液除有上述主要作用外,还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有害物质进人口腔时,唾液起着冲淡、中和这些异物或将其从口腔黏膜上洗掉的作用。而且由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能力,常可阻止口内细菌的大量繁殖,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近年来的研究又进一步证实,唾液咽人胃后,可起到中和部分胃酸,降低胃酸的酸度,从而增强了胃黏膜对抗胃酸腐蚀的能力,有助于溃疡病的防治。

2漱津咽睡法漱津咽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两种:

(1)常食法。坐、卧、站姿势均可,平心静气,以舌舔上腭,或将舌伸到上颌牙齿外侧,上下搅动,然后伸向里侧,再上下左右搅动,古人称其为“赤龙搅天池”,待到唾液满口时,再分三次把津液咽下,并以意念送到丹田。或者与叩齿配合进行,先叩齿,后漱津咽唾。每次三度九咽,时间以早晚为好。若有时间,亦可多做几次。

(2)配合气功服食法。以静功为宜,具体功法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具体的做法是:排除杂念,意念丹田,舌抵上腭,双目微闭,松静自然,调息人静,吸气时,舌抵上齿外缘,不断舔动以促唾液分泌;呼气时,舌尖放下,气从丹田上引,口微开,徐徐吐气,待到唾液满口时,分三次缓缓咽下。每日早晚可各练半小时。

(六)饭后摩腹散步

不要吃饱饭就躺在床上,应牢记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先生的名言:“床是病窝。”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若能长期坚持,对调整胃肠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及吸收,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肠道慢性疾病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