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的修养和精神调摄,促进身心健康。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也就是说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这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战胜疾病的动力。科学证明人的内在潜力很大,充满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战胜疾病的极为重要的力量。《灵枢·本脏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就是说意志具有统率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坚强与否与健康密切相关。事实证明,信念、意志坚定的人,能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生活实践也证实了不少病残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为社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综上所述,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然后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如白血球大量增加,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故有益于健康长寿。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貌安详舒泰得以高寿。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历代养生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禄也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由此可见,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