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心养性养生
31904500000026

第26章 “治未病"要既病防变

中医学在“既病防变”的认识上更为丰富,如《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又如:《难经·七十七》:“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后世医家将此观点作为“既病防变”的“治未病”原则而应用于临床。如《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若斑出热不解者……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中医学自古至今都重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界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始终在努力探寻着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的基本观点与“未病先防”的“血淤论”思想基本一致;均以“血淤”为核心,以活血化淤为基本手段进行防治。临床研究认为,“气虚血淤”理论是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最基本的机理,经研究证实心绞痛发作与否及发作轻重与心胸阳气充足与否有关,阳气充则冠脉稳定,阳气不足则易导致冠脉痉挛、内皮功能障碍,甚至易导致斑块破裂,而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先进的预防医学理念。现就“血浊”与“治未病”的关系进行探讨,以阐明清化血浊法在疾病谱系变化下对疾病防治的意义和作用。

“血浊”二字,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其文日:“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云:“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可见,此处“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后世医家多有将“痰浊”、“湿浊”、“秽浊”、“浊毒”等并称者,而对“血浊”的论述则较少,仅散见于某些古代医学文献。笔者在拙著《脑血辨证》中将“血浊”的概念重新提出,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循脉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血的异常在疾病发生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浊,其义有三:一是浑浊,与“清”相对。《老子》云:“浑兮其若浊。”《楚辞·渔父》云:“沧浪之水浊兮。”二是混乱,《吕氏春秋·振乱》云:“当今之世浊甚矣。”三是星名,《尔雅·释天》云:“浊谓之毕。”即“毕宿”。第三种含义当然与血浊的概念毫无牵涉。因此,血浊是血的浑浊或者混乱。浑浊是血的物质构成发生了变化,混乱是血的循行发生了紊乱。也就是说,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换言之,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中滞留有害代谢产物以及循行障碍等,皆可称之为血浊。

《灵枢·逆顺肥瘦》日:“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可见,浊之在血脉,犹污物之在江河。欲去江河之污物者,必疏通河道;欲除血中之浊者,须采用清化通利之法,浊去则经脉通畅。血浊H久,可损伤人体正气,并能化生痰浊、淤血、热毒等,故可加扶正、化痰、活血、解毒之品;血浊的基本治疗方剂可选化浊行血汤(路路通、虎杖、荷叶、焦山楂、决明子、赤芍、酒军、何首乌、制水蛭)加减。诸药相伍,共收化浊行血、除湿解毒之效。

血浊是对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许多现代疾病,诸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痛风等,均具有血浊证的特征。清化血浊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预防医学意义。深人探讨血浊与现代疾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化研究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寻求防治现代疾病的新途径,为探求更有效的方药开拓思路,从而提高临床防治疾病的效果。

梳头不仅是美容化妆的需要,而且对自我保健大有益处,尤其是对脑中风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俗话说“梳头10分钟,预防脑中风”,就是这个道理。

用梳具梳头刺激头部经络和内脏相对应于头表的全息穴位,把操作时产生的生物信息,通过经络与全息的传感关系作用于头部,使头部毛孔张开、排泄,邪气外散。这样疏通经络,振奋阳气,祛淤充氧,调理脏器,从而祛淤充氧,调理脏器,从而提高肌体抗病能力。梳头还有神经反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要想获取较好的理疗作用,梳头时要有耐心,头表能产生微热最好。一般地说,用梳头达到保健的作用,最好每次梳理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早晚各进行一次效果最为理想。

梳具最好选用玉质、牛角质或木质的,而不用塑料制品。玉梳和多功能牛角梳最为理想,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