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
31034400000009

第9章 不抑郁的活法:六祖坛经修心课(6)

你的说话也可以如此。为什么一定要想着说服别人?为什么一定要想着让别人了解自己?当话音从你的舌尖上流出,应当像水流过草地一样,风吹过树梢一样。

好吧,现在就坐下来,就在此地,就这么一些人,就这样坐下来,都很安静,有人开始在说,不知道谁在说,我们说了很多,但没有人感到语词的压力,在语音的逶迤里,就像在春天的风里。

第5课 摆脱抑郁的方便法门

最简单的,试试坐下来,自己慢慢读读佛经,或者抄写佛经,比如《金刚经》、比如《法华经》,慢慢地读,慢慢地抄写,一字一字地读,一字一字地抄。即使你不了解经文的意义,也没有关系,只要安静地读、写就可以了。佛经流传了千百年,经文里积淀着一些信息,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你。

恶念头,毁你千年善缘;

善念头,消你千年恶缘

皈依佛,要供养佛、法、僧三宝。佛是一个外在的偶像吗?或者是一个神吗?法是佛经吗?僧就是和尚尼姑吗?

惠能解释说:佛,就是觉的意思;法,就是正的意思;僧,就是净的意思。又说,佛经中只说皈依佛,没有说皈依他佛。

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偶像或神灵,供我们去膜拜,而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从我们的自性中去发现佛。佛在我们的自性中,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自己,我们安身立命的所在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所以,惠能才会说:从我们自己的色身上皈依清净法身佛,从我们自己的色身上皈依千百亿化身佛,从我们自己的色身上皈依当来圆满报身佛。于是,又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心。所谓皈依,变成了我们如何回到自己的心,以及我们的心如何“动”的问题。

皈依清净法身佛,变成了这样一个心理问题:你想什么,就会做什么。用惠能的话说,当你想着恶事的时候,就会引发恶行;当你想着善事的时候,就会引发善行。因此,所谓皈依清净法身佛,就是去除“不善心及不善行”。

再进一步,你想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满脑子罪恶的想法,你的处境就变成了地狱;满脑子良善的想法,你的处境就变成了天堂;有害的行为使你变成畜生;慈悲的行为使你变成菩萨。以次推及。因而,我们要自己度化自己,这是千百亿化身佛的意思。你的所想所为,决定了你生命的形姿。

最终,你的来生都决定于你当下的所想所为。一个恶的念头,可以把你积了千年的善缘毁灭掉,而一个善的念头,可以消灭你千年的恶缘。这就是当来圆满报身佛。皈依当来圆满报身佛,就是要自己觉悟、自己修行。

皈依佛,最终仍是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本性。

觉悟即佛圣,迷惘则庸众

偶像是我们心造的幻影。人们创造偶像,只是为了求得一种保护。每天口念“菩萨保佑,菩萨保佑”,菩萨真的能保佑吗?如果这样念一念就能保佑,那么,岂不是人人可以得到保佑,世界上再无痛苦、不幸?而事实上,世界从未停止过苦难。

如果需要心诚才能灵验,那么,并不是菩萨保佑了你,而是你的心保佑了你。

达摩说的“廓然无圣”,惠能说的“皈依自性三宝”,非常简单,然而意蕴深远,刹那间打开了我们的心窗。并没有什么佛圣,并没有什么偶像,如果你觉悟了,你自己就是佛圣,如果你迷妄了,你自己就是庸众。当你深深地凝视这个世界,那有形的色相,其实都有着共同的本性,只不过不同的因缘,不同的觉悟程度,造成了形相的差异。

归根结底,哪有什么伟大与平凡的差异呢?

偶像一旦成为偶像,就只是一种形式或仪式,他原本具备的生动性与复杂性就全部被剥离了,例如孔子,例如释迦牟尼等等,原来他们都是人,有血有肉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烦恼,他们的茫然,使得他们更具魅力。而一旦被塑造成偶像摆放在庙堂里,他们生命本身的光与色就全然消失了,只剩下枯竭的躯体。

所以,丹霞天然禅师(唐代禅僧,法号天然)曾经巧妙地告诉别人,从木制的佛像里找不到佛骨。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天然禅师为了取暖,拆下了佛像来焚烧。寺里的主人觉得他太不像话了,出言讥讽他,他就说:“我焚尸寻找佛骨。”主人便说:“木头里哪有什么佛骨?”天然立即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责怪我?”

确实,他烧的只不过是木头。

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

梁武帝笃信佛教,修了不少寺庙,供养了大批僧尼。那时,印度的达摩大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梁武帝立即请他进宫,与他讨论佛学。武帝首先就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即,佛法的真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几乎所有学佛的人都必然要经过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人的觉悟必先从人生意义的追问开始。在以后的禅宗公案中,不少徒弟问过这样的问题,而每个师父均有不同的回答。

达摩的回答是“廓然无圣”。廓然无圣的意思是空空寂寂,并无佛圣。

武帝有点奇怪,就问:“对朕者谁?”既然空寂无圣,那么,在我面前的是谁呢?

达摩平静地说:“不识。”武帝无法继续对话,因为达摩的思路与他完全不同,那好像是来自另一世界的声音。

武帝岔开话题,说:“朕自登九五以来,度人选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武帝这样问的时候,心中一定觉得自己功德圆满,他为佛门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难道没有功德吗?

但是,达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没有功德。”

武帝不太服气,问为什么。

达摩就解释说:“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在达摩看来,梁武帝的行为,还是世间的因果,做点善事,就有了善的果报,所以说是人天小果,但不够究竟,不够彻底,并不是最终的解脱。

那么,真正的功德是什么呢?达摩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觉得达摩所说,离自己太过遥远,变了脸色,再没有兴趣谈下去。

达摩也知道与武帝之间没有默契,就在那年的10月19日,悄然渡过长江,进入中国的北方。

韦刺史不能明白达摩的说法。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为什么达摩还要说他没有功德?

惠能解释说:达摩讲的并没有错。武帝心中有邪念,他想凭借这些行为求得福报,先有了一份私心,而功德只能在自己心中求取,那么何谓功德?又怎么在他人心中求取呢?见到自性叫作功,有平等心就叫作德;心念行云般舒展、自然,毫无挂碍,又恒常地显现本性的真实妙用,就叫作功德。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思绪,从不间断,又从不偏离自性,这就是功;每一种持心,每一种行为,都率性而为,平和正直,这就是德。

梁武帝不明白福报与功德之间的区别,达摩不断点拨他,他却不能省悟,终究无法走上解脱之路。他的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许多人帮助别人,捐出自己的钱物,确实是在做好事,问题在于,梁武帝与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做好事时起心寻求回报,所以,仍不是最终的觉悟。

破灶禅师指点灶神

有一些人,生活在人间,然而,我们不知道他从何而来,曾做过什么,他住在某个地方,与任何人都平平淡淡的,如同孤云野鹤,正好浮游到此,就在这里暂且栖息。

破灶禅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隐居在嵩山,没有人知道他的年龄、名姓,只觉得他很奇怪。

嵩山附近有一座庙,里面放着一只灶头。老百姓认为是灶神,不断来祭祀,烹杀了不少家禽牲畜。

一天,破灶禅师领着一班小和尚到了庙里,他用拄杖敲了灶头三下,说:“呸!这只灶头只是泥瓦合成的,哪有什么圣灵?竟然要人烹杀活物祭祀!”又敲打了三下,灶头便碎裂倒塌。

不一会儿,一个身穿黑衣头戴高帽的人,来向禅师鞠躬礼拜。禅师问:“你是何人?”答:“我就是这庙的灶神,受因缘报应已经很久了,今天承蒙禅师您给我讲了无生无灭之法,才能脱离此地,转生到天界,特来致谢。”

破灶禅师听了,不以为意地说:“不必谢我,这是你本有之觉性,并非我强言开示的结果。”

灶神再次礼拜后,转身消失了。小和尚们看到这一切,十分迷惑,问禅师:“我们侍奉您这么多年,得不到指点,这个灶神到底得到了您什么指点,能够往生天界?”禅师说:“我只不过向他说:灶是泥瓦合成的。别的什么也没说。”

小和尚们一时愕然。

禅师却不放过,随即逼问他们:“领悟了吗?”

小和尚们答:“没领悟。”

禅师说:“这是本有之性,为什么不能领悟?”

小和尚们就向禅师礼拜。

这时,禅师突然叫道:“堕了!堕了!破了!破了!破了!”

禅师所说的“破了,破了”,指的是小和尚们终于破除了各种成见,在那个时刻领悟到了因缘和合的道理。

佛祖救度众生的四种工具

惠能的弟子智常早年在白峰山向大通和尚学习,因心中仍有疑问,于是,就去曹溪,求教于惠能。智常问:“佛说救度人的工具有三种,就是小乘、中乘、大乘,可是他又说还有最上乘。我不明白这话的意思,请大师指示。”

惠能回答:“这件事你应该静下来心来,从自己内心省察。只要你摆脱了人家所说的种种分别的道理,你就会发现,道理哪有这么多分别?救度人的道理也没有四种之分。人的智慧勉强可以分为四等,所以才说有四种救度的工具。见、闻、读、诵,是小的救度工具;了解佛的言辞与经中的意义,是中等的救度工具;依照佛的教训而修行,是大的救度工具。

一切道理尽通,一切道理尽备于心,不再有一切杂念,而且摆脱了一切道理的束缚,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一无所得,是最上等的救度工具。最上等的救度工具必须最上等的实行,不在口头的争论。你必须自己修行,不要问我。”

徒弟问崇慧禅师:“达摩没有来中国时,我们中国有没有佛法?”

崇慧说:“没有来的事暂且放一放,现在的事怎么样?”

徒弟说:“我不领会,请师傅指点。”

崇慧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徒弟一时语塞,崇慧问他:“领会了吗?”徒弟说还是不领会。于是,崇慧进一步开导他:“你自己身上的事,与达摩来或者没有来有什么关系呢?达摩他老人家好比一个占卦的汉子,见你不领会,就为你占一卦,卦文是吉是凶,尽在你自己身上,一切自看而已。”崇慧的大意是,佛法与天地长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

高兴不起来怎么办

有时候,会觉得很低落,很无助,很悲观,什么也不想做,甚至想着怎么死去比较好。不想去找朋友聊天,不想去工作,不想去逛街……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确实,什么都没有意思,什么都会消失。但活着总得找点事做做,做点能够让我们安静下来得事,做点能够让我们觉得成为我们自己得事,做点能够让我们成长的事。

最简单的,试试坐下来,自己慢慢读读佛经,或者抄写佛经,比如《金刚经》、比如《法华经》,慢慢地读,慢慢地抄写,一字一字地读,一字一字地抄。即使你不了解经文的意义,也没有关系,只要安静地读、写就可以了。佛经流传了千百年,经文里积淀着一些信息,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你。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说:“你每天哪怕只念《金刚经》里的几个偈颂,也比念很多你不知道该怎么念或者该如何观想的心咒更有价值。如果可能,你应该自己手抄书写这部经书,然后送给别人做礼物,那应该会很有益处。”

试试看,每天用一段时间,读读、写写某一部佛经。不需要换来换去,如果你喜欢金刚经,就一直读、写金刚经;如果喜欢法华经,就一直读、写法华经。甚至不需要读很多,写很多,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如果你喜欢净土宗的说法,那么,你每天不时地念诵阿弥陀佛,就可以获得你无法想象的改变。

害怕与人交往怎么办

有时候,会觉得很沮丧,觉得这个世界都在和我作对,今天办公室那三个人叽叽咕咕,是在议论我的穿着老土吧。那个同学又去美国了,而我还在这个小城里。为什么我总是不如别人呢?还不如死去呢。然后,开始琢磨自杀的方法,跳楼?有点害怕。割脉?会流血啊……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害怕和别人交往,就像张爱玲说的,当我和人有所交接的时候,感到空虚。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琢磨各种事情,特别喜欢琢磨死亡的方法。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在陷入一个暗黑的洞穴。有一天,我经过一个菜市场,那种很嘈杂的中国式菜市场,很多人在吆喝,在杀戮各种小动物。有一只鸡垂死前的挣扎突然击中了我。那一刻开始,我突然觉得应该琢磨琢磨活的方法。死是一定,你不去琢磨也会死去,是不需要方法的。而活着,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是每个人可以去选择的,你可以选择种菜,他可以选择在这里杀鸡。怎么样活着呢?这是需要琢磨的。

怎么样活着呢?很大的题目。有一个方法也许可以试试,那就是试着去琢磨一些佛的义理。佛法来自于对生命的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烦恼?如何面对无常?对于普通人来说,所谓佛法,其实不过是活法,是佛陀所开悟的关于如何活着的道理。所以,不妨试试,在你胡思乱想的时候,把思绪收回来,集中在一些佛理的思考上。比如,好好思考一下惠能“本来无一物”的意思,好好思考一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意思。

就像身体需要不时地远行,不时地拓展眼界,思想也需要不时地远行。总是每天在想着如何应付日常的工作,如何赚到钱,也应该不时地跳出来,思想也要远行。只有走到远方,才能看清自己。只有走到远方,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真的试一试,就从现在开始,好好想一想“当下即是”的意思,慢慢地去琢磨,慢慢地找寻出口,不用急于找到答案,答案就在你慢慢的远行里。过一段时间,看看有一些什么改变发生了。

感觉前途暗淡怎么办

有时候,会觉得烦躁,会觉得前途一片暗淡。怎么办呢?会去看电影,会去购物,会去游泳……做这一些事情可以转换注意力,可以舒缓情绪,所以,没有问题,当我们抑郁低落的时候,去做一些娱乐的事,做一些有趣的事,可以让情绪得到暂时的缓解。不过,这些事情只是很外在的事情,只是在短时间内让我们分散注意力,让我们得到短暂的放松。

不妨试试去做另外一些小小的事情,能够彻底改变你生命的事情,那就是修行。说到修行,你可能会觉得很高深很复杂。其实,佛学的修行很生活很简单。虽然简单,却可以真正改变生命的质地。修行的关键是你真正去做,马上去做。活着的意义,在于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当你抑郁的时候,试试看,从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开始,从一些很小的事情开始修行。比如,不说别人的是非,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一般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做不到。那么,你能不能从现在开始,就不说别人的是非。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如果你坚持着去做,你的人际关系会彻底改变。再比如,不要只抱怨环境很肮脏,抱怨别人乱扔垃圾,能不能从现在开始,见到地上的垃圾就捡起来扔到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