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
31034400000016

第16章 《六祖坛经》原文及优美白话译文(6)

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大师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汝(等)各为一方师。吾教汝(等)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何名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何名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何名十二入?外六尘、中六门。何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若自性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

【白话译文】

惠能叫来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说:“你们几个上前来。你们和其他人不一样。我圆寂以后,你们各在一个地方传播佛法。现在我来教你们怎样在宣讲佛法时不失本教的宗旨。

首先,要学会三科法门,运用三十六相对法,任何时刻都要超越二元的对立立场。领悟一切的现象,都不要离开自己的本性。如果有人问你们佛法,你们的回答应该语带双关,相对地看待一切,前言后语要相辅成,从根本上去除二元对立的分别相,再也不要企图向别的什么去寻求佛法。

三科法门,就是指阴、界、入这三科。阴即五阴:色、受、想、行、识。界即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入即十二入:外六尘、中六尘。什么是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什么是六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存在本身引发六种认识机能: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还引发六门、六尘。我们自己的本性包含了所有的佛法,称作含藏识。一起念头就可以转化各种认识机能。起心产生了六识,并从六门里出离,六尘就显现了,这就叫十八界。假如我们的本性起了邪念,就会产生十八种邪恶;假如我们的本性起了正念,就会产生十八种正直。被恶念所用,就是众生,被善念所用,就是佛。这种起用来自何处呢?来自自己的本性。”

“对。外境无情对有五: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语言法相对有十二对:有为无为对,有色无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长与短对,高与下对。自性居起用对有十九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对。语言法相对有十二对,外境无情有五对,自性居起用有十九对,都合成三十六对法也。”

【白话译文】

“相对的事物。外境无情有五对:天与地相对,日与月相对,暗与明相对,阴与阳相对,水与火相对。语言法相有十二对:有为与无为相对,有色与无色相对,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与无漏相对,色与空相对,动与静相对,清与浊相对,凡与圣相对,僧与俗相对,老与少相对,长与短相对,高与下相对。自性居起用有十九对:邪与正相对,痴与慧相对,愚与智相对,乱与定相对,戒与非相对,直与曲相对,实与虚相对,险与平相对,烦恼与菩提相对,慈与害相对,喜与嗔相对,舍与悭相对,进与退相对,生与灭相对,常与无常相对,法身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体与用相对,性与相相对。语言法相十二对,外境无情五对,自性居起用十九对,总共加起来有三十六种相对存在的现象。”

“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著空则惟长无明;著相则惟长邪见。谤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是文字。自性上说空,正语言本性不空。迷人自惑,语言除故。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明不自明,以暗故明。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三十六对,亦复如是。”

【白话译文】

“这三十六种相对法,可以用来解读所有的经书,深入领悟就能摆脱极端的偏见。如何从自己的本性上来起用这三十六种相对法?和人交往时,对外,处于现象中而不受现象系缚;对内,处于空中而不受空系缚。执著于空,就会陷于迷惑;执著于相,就会产生邪见。有些人曲解佛法,说什么‘不用文字’。如果说连文字都不用,那么,人就连话都不要说了;话也是文字。从自性上去解说空,正体现了语言的本性不空。迷惑的人自己迷惑,却以为是语言的缘故。暗不会自己显现暗,因为有明,所以才有暗;明不会自己显现明,因为有暗,所以才有明。借暗来彰显明,借明来彰显暗,相互依存。三十六种相对的现象,也是如此。”

大师言:“十弟子,己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坛经》,不失本宗。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递代流行。得遇《坛经》者,如见吾亲授。”

十僧得教授已,写为《坛经》,递代流行。得者必当见性。

【白话译文】

惠能说:“你们十个人,以后传播佛法,渐次地教授《坛经》,不要失掉本门的宗旨。不接受《坛经》,就是不接受我这一门的宗旨。现在你们得到了《坛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凡是有缘接触到《坛经》的人,就好像见到我亲自在讲授。”

十个弟子得到惠能的教诲,就把《坛经》用文字写了下来,以便流传后代。遇到的人如果用心去领悟,一定会见到自己的本性。

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大师先天元年于新州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告别。大师言:“汝众近前,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问,为汝破疑,当令迷尽,使汝安乐。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白话译文】

惠能于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去世。七月八日把门人叫到跟前和他们作别。惠能早在先天元年就已经在新州国恩寺建塔,到第二年建成,于是和众弟子告别。惠能说:“你们走上前来,我到八月间要离开世间了,如果有什么疑问,请尽快问,我为你们解除疑惑,使得你们不再迷惑,内心得到安宁。我走了以后,就没有人教导你们了。”

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唯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六祖言:“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余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忧阿谁?忧吾不知去处在?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处;若知去处,即不悲泣。性无生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真假动静偈》。汝等尽诵取此偈,意与吾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白话译文】

法海等弟子听了,都悲痛不已,只有神会没有反应,也不悲伤地哭泣。惠能说:“神会小和尚,只有你达到了善不不善等一、毁誉不动的境界。其他人还没有达到,在山里修行了那么多年,修到了什么呢?你们现在哭哭啼啼,为谁忧伤呢?忧伤我死后不知要到哪里去吗?如果我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就不会叫你们来和你们作别了。你们悲哀哭泣,说明你们不知道我要去哪里;如果知道我要去哪里,就不会悲哭了。本性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来。你们都坐下,我说一首偈给你们,叫《真假动静偈》。你们好好诵读,领悟的意思与我的心念一样。按照这首偈修行,不要偏离根本的旨意。”

僧众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持。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无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性,第一义不动,

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者,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礼劝善。

此教本无诤,若诤失道意,

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白话译文】

众弟子礼拜,请惠能大师说偈,怀着恭敬的心听取并秉持。偈是这样的:

一切并非真实不变,所见到的不一定是真实不变,

如果以为所见都真实不变,那你所能见到的只是虚幻。

如果想知道自己内在那真实不变的,

离开了假相,就能见到;

如果自己的心性还没有出离假象,

本身不是真实的,那么,能到何处去寻找真呢?

有生命,就会有所动,没有生命,就不会有所动;

如果只是修行让自己不动,那么就和无生命的东西一样。

真正的不动,其实是动中涵蕴着不动,

不动如果只是死寂的不动,就等于没有了生命,

没有生命,就不会有佛的种子。

善于分别一切事相,在最终的意义上不动,

如果能够领悟,成就这样的见解,

就是真正的本性在如如不动地发挥作用。

告诉各位学道的人,要努力用心领会。

不要身处大乘的法门,却执著于生死的分别心念。

彼此默契,就与他一起共论佛道,

彼此没有默契,就双手合十,劝他行善就可以了。

这个教是不争论的,一旦争论,就与佛法相悖。

如果执著于理论派别的争论,

自己的本性就沦于生死之途了。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

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传。汝不信,吾与诵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若据第一祖达摩颂意,即不合传衣。听吾与汝诵。颂曰:

【白话译文】

众弟子听了,明白了惠能大师的意思,不敢再争什么,只是依照佛法修行。知道大师不久将圆寂,大家再次礼拜,上座法海和尚走到前面说:“师父,您去之后,衣法应当传给谁呢?”

惠能大师回答:我已经把法嘱咐了,不需再问了。我灭度后二十多年,各种邪曲的见解流行,混淆我们的宗旨。会有人出现,不惜身家性命,框定佛教的是是非非,重新确立宗旨,即重新确立正确的成佛方法。衣不适合再传下去了。你不信的话,我把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念给你听,就明白了。

据第一祖师达摩的颂来看,就意味着没有必要传衣。

听我念,颂是这样的——

第一祖达摩和尚颂曰:

吾本来唐国,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颂曰:

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

当来元无地,花从何处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曰:

花种须因地,地上种花生,

花种无生性,于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种花生,

先缘不和合,一切尽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

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

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

第六祖惠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

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白话译文】

第一祖达摩和尚的颂:

我千里迢迢来到唐国,本意只是传播佛法普度众生,

一朵花盛开成五片叶子,果实自然而然就结成了。

第二祖慧可和尚的颂:

因为有土地,播种于地上就能开花,

当原本并无土地之时,花从何处开放呢?

第三祖僧璨和尚的颂:

花的种子因地而生,有土地才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