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
31034400000015

第15章 《六祖坛经》原文及优美白话译文(5)

你千万不要脱离世间,到世间之外去寻求佛法。

当你的心充满邪见的时候,你就是堕落于尘世,

当你的心充满正见的时候,你就是出离了尘世。

把邪正的分别全部破除,

宛然间就见到智慧的本性。

这就是顿悟之教,也叫大乘之教。

迷失的话,千劫不悟,一世一世地轮回,

觉悟的话,刹那之间,就可以得到终究解脱。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此偈修行,去惠能千里,常在能边。依此不修,对面千里远。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惠能归曹溪山。众生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

合座官僚、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知。”一时尽散。

【白话译文】

惠能说:“各位,请好好诵读这首偈,并且遵照修行,即使离开我千里之外,也还是在我的身边。如果读了,却不遵照修行,那么,即使在我对面,实际与我相隔千里。请大家各自回去修行,不要虚度光阴。我要回到曹溪山。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到山里去找我,我会为你解除疑惑,一起领悟到佛性。”

所有的人都向惠能大师礼拜,赞叹:“真是太好了,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透彻的启迪。实在是我们岭南有福,想不到有佛菩萨降生于此地。”然后,大家就各自回去了。

大师住曹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约有三五千人,说不可尽。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去处、年月日、姓名,递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秉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佛道违背。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惠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顿渐?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白话译文】

惠能大师住在曹溪山中,在韶州和广州传播佛法四十多年。说到门下的信徒,在家的和出家的,大约有三五千人,不能一一列举。说到宗旨,以《坛经》作为经典,以及传承的依约。如果不能得到《坛经》并领会它,就说明不是大师的门下。必须知道去处、年月日、姓名,代代相传。没有继承《坛经》的宗旨,就不是南宗的弟子。没有得到传承的人,即使去说顿教的方法,也不免会引起争论。得到顿教教义的人,只要好好修行就可以了。争论是胜负心在作怪,和佛法是相违背的。

南方有惠能,北方有神秀,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而且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主持修行,惠能大师住在韶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法只有一宗,但人确实分别住在南方和北方,因此,有所谓南北不同的方法。为什么分顿和渐?法其实只有一种,但领悟佛法确实有快有慢,领悟慢的,叫作渐,领悟快的,叫作顿。佛法本身哪有顿渐之分?只不过人有敏锐迟钝的分别,于是,就有渐与顿两种不同的方法。

神秀师常见人说惠能法疾,直指见路。秀师遂唤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汝与吾至曹溪山到惠能所,礼拜但听,莫言吾使汝来。所听得意旨,记取却来与吾说,看惠能见解,与吾谁疾迟。汝第一早来,勿令吾怪。”

【白话译文】

神秀禅师经常听到人们说惠能的方法使人领悟得比较快,直接指向根本的道路。神秀禅师于是叫来门人志诚,说:“

你聪明而且智慧,我想让你去一趟曹溪惠能那儿,向惠能礼拜,并认真听他说法,不要说是我叫你去的。记下你所听到的,回来告诉我,看看惠能的方法,和我的相比,到底谁快谁慢。你尽早回来,不要使我责怪你。”

志诚奉使欢喜,遂行,半月中间,即至曹溪山,见惠能和尚,礼拜即听,不言来处。志诚闻法,言下便悟,即契本心,起立即礼拜,白言:“和尚,弟子从玉泉寺来。秀师处,不得契悟,闻和尚说,便契本心。和尚慈悲,愿当教示。”

【白话译文】

志诚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走了大约半个月,到了曹溪山,见到惠能大师,行过礼后就听大师说法,并不说明自己从何处而来。志诚听了惠能的讲授,一下子就明白了,契合到自己的本性,于是,起身礼拜,说:“和尚,弟子是从玉泉寺来的。在神秀禅师的门下,一直没有觉悟,现在听到和尚您说法,立即明白了。请和尚慈悲,再为我开导。”

惠能大师言:“汝从彼来,应是细作。”

志诚曰:“不是。”

六祖曰:“何以不是?”

志诚曰:“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

六祖言:“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

【白话译文】

惠能大师说:“你从那里来,应该是奸细。”

志诚说:“不是。”

惠能说:“为什么说不是呢?”

志诚说:“没有说的时候是奸细,说出来就不是了。”

惠能说:“烦恼就是菩提,道理和这一样。”

大师谓志诚曰:“吾闻汝禅师教人唯教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当为吾说。”

志诚曰:“秀和尚言戒定慧:诸恶不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此即名为戒定慧。彼作如是说,不知和尚所见如何?”

【白话译文】

惠能问志诚:“我听说你师父教人只教戒、定、慧。是怎么教的呢?说来我听听。”

志诚回答:“神秀师父是这样说的:不做任何恶事就叫戒,凡是善的就去做叫慧,自己清净自己的心意叫定。不知道您以为如何?”

惠能和尚答曰:“此说不可思议。惠能所见又别。”

志诚问:“何以别?”

惠能答曰:“见有迟疾。”

【白话译文】

惠能回答:“你师父的说法不可理解。我的见解和他不一样。”

志诚问:“有什么不一样?”

惠能回答:“人的理解力不一样,领悟有快有慢。”

志诚请和尚说所见戒定慧。

大师言:“汝听吾说,看吾所见处: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

大师言:“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上智人,得吾自性,亦不立戒定慧。”

志诚言:“请大师说不立如何?”

大师言:“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有何可立?自性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

志诚礼拜,便不离曹溪山,即为门人,不离大师左右。

【白话译文】

志诚请惠能解说戒定慧。

大师说:“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心里面没有是非,自性就处于戒的境地;心里面没有迷乱,自性就处于定的境地;心里面没有愚痴,自性就处于慧的境地。”

大师说:“你师父所说的戒定慧适用于悟性不是特别高的人,我所说的戒定慧适用于悟性特别高的人。如果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其实就不必再立什么戒定慧了。”

志诚说:“请大师解说一下不立是什么意思?”

大师说:“自己的本性没有是非、没有迷乱、没有愚痴,时时刻刻用智慧去观照,超越一切表相,有什么可以立的呢?自性在刹那间悟到并修行,无须渐进的过程,所以不必确立形式上的法则。”

志诚礼拜,成为惠能的门人,再也没有离开曹溪山,一直侍奉在惠能左右。

又有一僧名法达,常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来至曹溪山,礼拜,问大师言:“弟子尝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疑。大师智慧广大,愿(古作“原”)为除疑。”

【白话译文】

有一个叫法达的僧人,七年来经常诵读《妙法莲华经》,却还是很迷惑,不知道正确的佛法在哪里。到了曹溪山,礼拜惠能大师,问:“弟子读了七年的《妙法莲华经》,仍然很迷惑,觉得经书上有疑问。大师您具有大智慧,希望能为我解除疑惑。”

大师言:“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上无疑,汝心自疑。汝心自邪,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经。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

【白话译文】

大师说:“法达,佛法是很通达的,只是你的心还不通达,经书上并无疑问,是你的心里有疑问。你的心思还有邪曲的见解,却要去寻求正法。我的内心正定,就是秉持着佛经。我从出生以来都不认识字,你把《法华经》拿来,读一遍给我听,我来告诉你其中的道理。”

法达取经,对大师读一遍。六祖闻已,即识佛意,便与法达说《法华经》。六祖言:“法达,《法华经》无多语,七卷尽是譬喻因缘。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文分明,无有余乘,唯有一佛乘。”

【白话译文】

法达把经书拿来,读给惠能大师听。大师听了,立即知道讲的是什么,便为法达解释。大师说:“法达,《法华经》说的不多,七卷都是用譬喻来阐述佛法。如来广为传播三种成佛的方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只是为了接引根器愚钝的众生;但经书上写得很清楚,只有唯一的方法,并无其他的方法。”

大师(言):“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迷却汝性。经中何处是一佛乘?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上十六字是正法)。此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入,从一处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世。”

【白话译文】

大师说:“法达,你应该信奉唯一的佛法,而不要去求什么二乘佛,使得自己的本性迷失。经中哪里是唯一的佛法呢?我说给你听。经上说:所有的佛,都因为一件大事的缘故,出现在世上。

这种佛法如何理解呢?如何修行呢?我来告诉你。人的内心不胡思乱想,本原上达到空的境地,脱离邪见,这就是一件大事的缘故。无论内心还是外在,都不执迷,就是超越了分别相。对外迷乱,就会执著于表象,对内迷乱,就会执著于虚空,倘如处于尘世而又超越尘世,处于虚空而又能超越虚空,就是内外都不迷乱。假如明白这个道理,刹那间就可以豁然开朗。

显现在世间,开启的是什么呢?是佛的智慧见解。所谓佛,就是觉的意思,分为四个方面: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进入觉的智慧。开、示、悟、入,虽分四个方面,但关键的切入点都是觉的智慧,只有觉的智慧让我们见到自己的本性,从世间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大师言:“法达,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出世。”

大师言:“法达,此是《法华经》一乘法,向下分三,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

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

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

【白话译文】

大师说:“法达,我希望所有人心中开启的是佛的智慧见解,而不是众生的看法。世人心里面有邪念,愚昧迷失,而且造恶业,当然就只会具有众生的看法;心里面正直坦荡,用智慧去关照一切,自然就会具有佛的智慧见解。不要停留在众生的看法上,要升华到佛的智慧见解,就出离世间了。”

大师说:“法达,《法华经》所说,只有唯一的佛法,迷失的人错以为有三种佛法。你应该依靠唯一的佛法。”

大师说:“法达,用心修行,就是真正领会了《法华经》,反之,就只是拘泥于《法华经》;心灵坦直,就是真正领会了《法华经》,心灵邪曲,就是没有懂得《法华经》;开启佛的智慧见解,就是真正领会了《法华经》,开启众生的看法,就是被《法华经》的教条所束缚。”

大师说:“努力按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领会了经书。”

法达听了,马上就觉悟了,不禁痛哭起来,说:“和尚,七年来,我一直没有真正领悟《法华经》,而是被它的文字所束缚。以后我要去悟解《法华经》,时刻修行佛法。”

时有一僧名智常,来曹溪山礼拜和尚,问四乘法义。智常问和尚曰:“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教示。”

惠能大师曰:“汝自身心见,莫著外法相。元无四乘法。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具备,一切不离,但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最上乘是最上行义,不在口诤。汝须自修,莫问吾也。”

【白话译文】

那时有个僧人叫智常,到曹溪山来礼拜惠能,请教四乘法义,说:“佛法中说到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成佛的方法,又说只有最上乘的方法。我不太理解,请您为我解释。”

惠能大师说:“要从自己的本性上去发现,不要执著于形式上的东西。佛法本来没有什么差别,不存在四种不同的方法。但是,人的心灵确实有四种不同的境地,所以,针对不同的心灵,就有四种方便法门:诵读或聆听佛经是小乘;领会佛经的义理是中乘;按照佛法修行是大乘;领悟了各种佛法,透彻地明白了各种现象,具备了一切修行,处于尘世,而能出离尘世,在做什么,而又一无所得,自在无碍,是最上乘。最上乘就是最彻底的行为,而非口上说说。你应当自己去修行,而不要问我。”

又有一僧名神会,南阳人也,至曹溪山礼拜,问言:“和尚坐禅,见不见?”

大师起,把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汝,痛不痛?”

神会答曰:“亦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

大师言:“吾亦见(者),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白话译文】

又有一个僧人叫神会,南阳人,到曹溪山礼拜,问:“和尚您坐禅时,看得见还是看不见?”

惠能起身打了神会三下,问:“我打你,痛还是不痛?”

神会回答:“既痛又不痛。”

惠能便说:“那么我也是既看得见,又看不见。”

神会又问:“什么叫既看得见又看不见?”

惠能回答:“我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过错,所以说看得见;所看不见的,是天地人的一切罪过。所以说,既看得见又看不见。你说的既痛又不痛是什么呢?”

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即起于恨。”

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

神会礼拜,更不敢言。大师言:“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心悟自见,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惠能见否。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岂)代得我迷?何不自修,乃问吾见否?”

神会作礼,便为门人,不离曹溪山中,常在左右。

【白话译文】

神会回答:“假如不痛,就和无情木石一样了;假如痛的话,又和凡夫俗子一样,产生怨恨的心理。”

惠能说:“神会,过来,见与不见,是两种对立的立场,痛与不痛,是生灭的过程。你连自己的本性还没有觉悟到,就敢来卖弄!”

神会礼拜,不敢再说什么。

惠能接着说:“你自己心里迷乱,找不到本性,就要向那些觉悟者请教。如果你自己悟解了,找到自己的本性了,就按照领悟的佛法修行。你自己执迷看不到自己的本性,却来问我有没有看到。即使我看不到的,也无法取代你的看不到。假如你自己看得到的话,也无法代替我来认识我的本性。为什么不自己修行,自己去认识自己的本性,却要来问我有没有看见呢?”

神会再次礼拜,并成为门人,不再离开曹溪山,留在了惠能大师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