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
31034400000014

第14章 《六祖坛经》原文及优美白话译文(4)

什么叫大善知识?理解最上乘的真理,直接显示正确的道路,就是大善知识,也是大机缘。所谓化道,就是引导别人看到本性的意思。一切趋于真理的方法,都是因为大善知识能够自己生发的缘故。所有的佛法,都是我们心性中本来具有的。只有在不能自己觉悟的情况下,才必须靠善知识(有佛缘的人)的启发引导。如能自己觉悟,就无须借助善知识的启迪。但是,从根本上讲,善知识并不能替我们获得解脱。只有自己真正从内心深处把握到佛性,解脱才是可能的。如果自己内心邪恶迷妄,那么即使有善知识的教导,仍然不可救药。当自己无法觉悟的时候,应当运用般若的智慧,观照形色的存在,悟到空性的真理,刹那间虚妄的念头全部消失,就成为真正的善知识,一觉悟就达到佛的境界。回返自己的本性,以智慧去观照一切的存有,无论内心还是外在,都变得明净清澈,沐浴在本性的光辉里。如果领悟到了本性,就是解脱。既然得到解脱,就是明白了空性的真理而进入了澄明的境地。明白了空性的。真理而进入澄明的境地,就是无念。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白话译文】

什么叫无念?见到一切,但不执著于一切;处于任何处所,但不执著于上面,自己的内心总是清净,使得缘于眼、鼻、耳、舌、身、意六根的攀缘外境的种种妄想,从眼、鼻、耳、舌、身、意六门中出走,在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里,既不离弃,也不执染,自由自在地来来去去,明白了空性的真理而进入澄明的境地,获得大自在大解脱,名为无念行。假如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也没有,就是被刻意追求真理的心所束缚了,是不只看到一面的偏见。悟到无念的道理,所有道理也都通晓了。悟到无念的道理,就可以见到佛的各种境界。顿悟到无念的道理,就和佛在同一个层面了。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教,终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圣位,然须传授(古作“受”)。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白话译文】

各位,我所教导的真理要一代一代地传,我所领悟到的佛性不会随着我身体的消亡而消亡,会在时间的流转里不断地向你显现。各位,把这个顿教的方法和理念广为传播,凡是愿意学习并践行的人,恭敬地侍奉佛法,一辈子不改变信念和行为,但想要进入最高的境地,需要一种传承。从最初开始,这个法门就是凭借默契一代一代传授下来,一旦接受,就要发大誓愿,守持深永的智慧。假如有不同的看法,没有这方面的志愿,也不要在任何地方,随便议论,贬低前人,究竟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愚昧痴诳的人不理解,诽谤这个法门,那么,就会永久地失去获得解脱的机缘。

大师言:善知识,听吾说《无相颂》,令汝迷者罪灭。亦名《灭罪颂》。颂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

谓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原来造。

若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若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之人能自观,

即与悟人同一类。

大师今传此顿教,

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本身,

三毒恶缘心里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

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顿教法,

虔诚合掌至心求。

【白话译文】

大师说:各位,让我给大家说说《无相颂》,可以为迷妄的人消除罪孽。也叫《灭罪颂》。颂是这样的:

愚昧的人培植现世的福气,却忽略了最终极的真理,

而误以为培植现世的福气即是最终极的真理了。

施舍钱财并且供奉佛像和佛门弟子,确实可以积累无边的福气,

然而,心中的贪婪、愤怒、愚痴非但并没有根除,反而不断滋生。

想用培植福气来除灭罪孽,

即使来世得到了福气,但罪孽还在。

假如懂得从自己内心铲除罪恶的因缘,

就能够在自己的本性中得到真正的忏悔。

假如懂得什么是大乘之教的真正忏悔,

那么,远离邪恶、行为正直就是没有什么罪孽了。

学道的人能够自省内心,见到自己的本性,

就和觉悟的人达到了同样的境地。

一代一代的大师指示我们把这个顿教传布下去,

凡是愿意学习的人都是一体相同。

如果想当即把握到不被分别相所污染的本体之身,

只要清洗掉心中的贪婪、愤恨、愚痴就可以了。

各位要努力领悟真理,不要虚度年华,

转眼之间时光飞逝,却一无所得。

如果遇到大乘顿悟之教,

应当虔诚合掌,用心灵去寻求领悟。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僚、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所未闻。

使君礼拜,白言:“和尚说法,实不思议。弟子尝有少疑,欲问和尚,望和尚大慈大悲,为弟子说。”

大师言:“有疑即问,何须再三。”

使君问:“(和尚所说)法,可不是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宗旨?”

大师言:“是。”

使君问:“弟子见说达摩大师化梁武帝,帝问达摩: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摩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摩大师言武帝著邪道,不识正法。”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白话译文】

惠能大师讲完后,大家都赞叹不已,觉得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精辟的见解。

韦使君上前礼拜,请教说:“大师您说的道理,实在透彻。但弟子还有一点疑问,想要求教您,希望您慈悲,为我解说。”

惠能回答:“有疑问就问,不必犹豫。”

使君问:“您所说的,是不是西国第一祖师达摩的宗旨?”

惠能回答:“是的。”

使君问:“弟子听说,达摩大师度化梁武帝的时候,武帝问:朕一直修造寺庙、布施财物、供养佛、法、僧,请问有没有功德?达摩回答:没有什么功德。武帝听了微微不悦,就派人送达摩出境。我对于达摩的说法,不太理解,请大师您为我解说。”

惠能说:“确实没有什么功德,你不要怀疑。达摩大师认为武帝的方法不正确,没有真正理解佛法。”

使君问:“为什么没有功德呢?”

惠能说:“修造寺庙、布施财务、供养佛、法、僧,只是培植福气,不能将培植福气当作了功德。功德在于佛性,不在于福田。要从自己的佛性上产生功德。如果自己的思想还是虚妄的,那么,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功德。每时每刻超越分别相自然地活着,就会有很大的德。行为上总是恭敬,自己修炼身体,即为功,自己修炼心灵,即为德。功德来自于自己的心性,与福德并不相同。是梁武帝对于佛法没有正确的理解,而非达摩祖师有什么错。”

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

大师言:“使君,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远,说近只缘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净心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迷人愿生东方。两种所在处,并皆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

【白话译文】

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到僧俗常常念阿弥陀佛,希望来生到达西方。请问大师,这样念佛就能往生西方吗?望能为我解惑。”

惠能说:“使君,请听我为你解释。当年释迦牟尼在舍卫城用西方净土来引导化度众生,经书上记载得很清楚,西方离这里并不遥远。对于悟性低的的人来说,西方很远,对于悟性高的来说,西方很近。人分两种,但法只有一种。迷与悟不一样,见解也有快与慢之分。迷妄的人通过念佛,祈求往生西方,而觉悟的人并无所求,自己清净自己的心性。所以佛说:你的心是清净的,佛土就是清净的。使君,东方人如果心清净了,就去除了罪孽;西方人如果心无法清净,那么,仍背负着罪孽。两种不同的空间,但是,心地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清净。西方离此地确实很近,但是,如果心里起了不清净的念头,即使念佛,往生也很难到达。除掉十恶,等于走了十万里路,除掉八邪,等于过了八千里。时刻守持着自己的本性,那么,弹指间就可以到达西方。使君,只要你不断地行善事,又何须祈求往生西方?如果不能断除恶念恶行,又怎么会有佛来请你去西方?如果你明白了无生无灭的顿教法门,刹那间就可以见到西方。不明白顿教大乘的道理,无论怎样念佛,西方的路都很遥远,如何到达呢?”

六祖言:“惠能与使君移西方刹那间,目前便见。使君愿见否?”

使君礼拜(言):“若此得见,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

大师言:“一时见西方,无疑即散。”

大众愕然,莫知何事。

大师曰:“大众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即是弥勒。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烦恼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恶龙,尘劳即是鱼鳖,虚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无人我,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座下闻说,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了然便见。使君礼拜,赞言:“善哉!善哉!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白话译文】

惠能说:“我让西方即刻显现在你的眼前,使君你愿意看吗?”

使君礼拜,说:“如果此刻就能见到西方净土,何须再求往生西方。望大师慈悲,为我们大家显现西方,善莫大焉。”

惠能说:”就在此刻,我们已经到西方了。如果没有疑问,就解散吧”

众人一时愕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惠能说:“各位,请仔细听了。我们自己的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是城门,外面有五个门,里面有一个意门。心像大地,本性像君王。本性在的话,君王就在,本性丢失了,君王也就不存在了。本性在的话,身体和精神就存在,本性不在的话,身体和精神也就毁灭了。

佛是从自己的本性中求得的,千万不要向外寻求成佛的方法。自己的本性迷失了,即使是佛,也会变成众生;自己的本性觉悟了,即使是众生,也会变成佛。有慈悲的胸怀,就是观音菩萨,有施舍的情怀,就是势至菩萨。能够自我清净下来,就是释迦牟尼佛,能够平直无碍,就是弥勒佛。分别人我,就是须弥山,邪恶的心念就是海水,烦恼就是波浪,毒心就是恶龙,尘劳就是鱼鳖,虚妄就是鬼神,三毒就是地狱,愚痴就会是畜生,十善就是天堂。假如没有人我的分别,须弥山就会倒下;除掉了毒害,鱼龙也就绝迹了。从自己的心地上体验本性,自己本性的智慧就会大放光明,使六门清净,能解除六重天的束缚。观照自己的本性,三毒就会除去,地狱即刻就消失了。本心内外明亮透彻,和西方佛土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不这样修行,怎么能到达西方佛土?

在座的各位听后,一片赞叹。就算是迷失的人,也应该有所明白了。使君礼拜说:“愿世上听到大师说法的人,都能立刻悟到佛的真理。”

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

【白话译文】

惠能说:“各位,想要修行的话,不一定非要出家当和尚,在家里也可以修行。修行与在家还是出家没有必然关系,如果出家人在寺庙里不修行,就像西方也有心地邪恶之人。在家如果能够修行,就像东方也有行善之人。只要自己修行自己清净,就是到了西方。”

使君问:“和尚,在家如何修?愿为指授。”

大师言:“善知识,惠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尽诵取,依此修行,常与惠能一处无别。”颂曰:

使君问:“大师,在家如何修行呢?请为我们讲授。”

惠能说:“各位,我为大家说《无相颂》,如果好好诵读,照此修行,就等于总是和我在一起。颂文是: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法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于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在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懊。

若欲觅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事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即刹那间。”

【白话译文】

因为别人的启发而领悟,以及自己自发地觉悟,

都像太阳悬在虚空一样,照亮了一切。

唯有传授顿教的道理,出现世间是为了破除邪曲之理。

根本的宗旨没有什么顿渐的分别,

但人确实有迷与悟的区别,领悟也有快与慢的不同。

顿然觉悟的方法,愚痴的人无法洞悉。

说道理的人,用了很多的说法来比喻,

所说的其实只有一个唯一的道理。

在这充满烦恼的黑暗屋宇中,

必须常常让智慧的太阳升起。

邪曲的心念是因为烦恼而产生,

正确的领悟会把烦恼铲除。

但归根结底,邪曲与正见都不过是我们意识的产物,

是虚幻的,必须超越它们,才能达到绝对的清净境界。

人的智慧本来是清净的,

一旦起了心念求这求那,或者分别这分别那,

就会偏离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陷于虚妄之中。

正确的领悟,能够把各种障碍消除。

如果想在俗世间修道,

日常中的一切都不会是妨碍。

只要常常见到自己的过错,

就与道相契合。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

不要离开了各自的道去寻求别的什么道。

因为向外寻求道,最后就见不到道,

到头来自己烦恼。

如果要寻求真正的道,

只要秉持着你自己的本性坦直而行。

如果失去了坦直的心,

就像在黑暗中行走,看不见道路。

真正修道的人,

从不见别人的过错,从不怨天忧人。

如果眼中只看到别人的过错,

实际上是自己有过错。

别人错,我不责怪,

自己错,自己负责。

只要能去除不当有的心念,

就可以打破烦恼的困扰。

如果想度化愚笨的人,必须有方便的办法,

破除他的疑虑,智慧就显现了。

佛法本来都在世间,

同时又超越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