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
31034400000012

第12章 《六祖坛经》原文及优美白话译文(2)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不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定慧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法我,不离四相。

【白话译文】

各位,我所讲的成佛的方法,以定与慧作为根本。首先,不要错误地认为定与慧有什么区别,定、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运用;慧发生的时候,定就在于慧,定发生的时候,慧就在于定。各位,这个意思就是,定慧是等一的。学习佛法的人,不要说什么先有定才能引发慧,或者,先有慧才能引发定,以为定慧各自有别。心存此种见解,法就变成二元的了:口里说着善,心却没有达到善的境地,定与慧不能统一。心与口都达到善的境地,内和外和谐统一,定与慧就是等一的了。自己领悟修行,不要作口头上的争论。假如去争什么先后,就是迷误的人,没有断绝胜负之心,佛法与自我分离,仍然沉沦在四相之中。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行心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住即被缚。若坐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佛宴坐林中。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倒。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白话译文】

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任何姿态里,总是保持一颗真如的心。

《净名经》上说:真如的心是道场,真如的心是净土。千万不要心里想的是邪门歪道,嘴上说的全是佛的道理。嘴上说要专于一行,修习正定,而在行动上不按佛法去做,这就不是佛的弟子。只要按着我们的本性去行动,对于一切的法都不执著,就是一行三昧了。迷误的人粘滞于法的皮相,狭隘地理解一行三昧,以为坐着不动,除却妄念,就是一行三昧了。假如这样的话,这种所谓的佛法就变得没有一点点人情味,反而成为解脱的障碍。

道,是需要通畅流动的,怎么能够僵化停滞呢?心灵不执著于法,道就变得通流。执著的话,就是被束缚住。假如坐着不动也得道,那么,维摩诘就不应该质疑舍利佛静坐树林下。各位,有人教导别人通过静坐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以为不动不起,就能成功。迷误的人没有觉悟,就把事情弄颠倒了。就算有很多人这样教导众生,其实也是错误的。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白话译文】

各位,定与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如同灯和光。有灯就有光,没有灯就没有光。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运用。名称有两个,但根本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定慧的原理,也是一样的。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白话译文】

各位,佛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快和慢之分,人却有敏锐迟钝之分。迟钝的人需要渐渐地修炼,敏锐的人立即就领会了。来自本性的领悟,就是显现了本性,觉悟了就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没有觉悟,那么还要长久地处于生死轮回之中。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境,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白话译文】

各位,我这里所讲的觉悟方法,无论顿、渐从来都是以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本体,以无住为基本。什么叫无相呢?处于形相之中而又能超越形相。所谓无念,处于心念之中而又无所挂念。所谓无住,本色地做人,时时刻刻不为对象所束缚,前一个刹那,当下的刹那,后一个刹那,每个刹那绵绵不绝,如果某个刹那断绝了,色身固然消失了,但法身也随着离开了;时时刻刻,你的心念始终在活动,始终依循着佛法而不执著于任何对象;任何一刻如果为某个对象所缚,那么,每个时刻都拘宥于外缘,此种情况叫系缚;依循真如本性,时刻不受任何对象的束缚,就无所拘束了,也就是解脱了。这就是所谓的以无住为本。

各位,对外超越一切形相,就叫无相。只要能够超越形相,本性清净,就是以无相为本体。处于任何境地都不执著,就叫无念。从自己心念上摆脱外在的现象,悟到本性时不再产生邪念。假如什么东西都不思量,什么念头也没有,一时确实断绝了烦恼,但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所以,在别处仍会再次出现。

学习佛法的人用自己的心去学,没有不了解佛法的真正涵义的。自己错了只是自己迷失而已,如果向别人传播,就使得大家都迷失。不察觉自己的迷误,还要毁谤经上说的道理。所以确立以无念为宗旨,是因为迷失的人陷于现象之中产生各种幻觉,由幻觉生出错误的看法,一切的烦恼和虚妄因此而生。我们的宗门立无念为宗旨,世人脱离外在的现象,不在心念上有所妄动。如果没有有念,无念也就不成立。无者,无什么事呢?念者,念什么物呢?无者,就是摆脱二元对立的各种烦扰;念者,念念不断的是本来如此的最高真理。真如是念的本体,念乃真如的运用。心念缘起于自己的真如本性,那么,虽然处于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之中,仍然不会粘着于所有的形形色色,而总能脱离烦恼的束缚,圆融无碍。《维摩经》说:对外,善于观察认识宇宙万物的事相,对内,信仰最高的绝对真理,毫不动摇。

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原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若言看心,心原(古作“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修不动者,不见一切人过患,是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

【白话译文】

各位,按照刚才所讲的觉悟方法,所谓坐禅,不必拘泥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不必刻意于清净的境地,也不会要求修道者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如果说看到心,我们的心理状态原本虚妄,虚妄就像幻觉,所以,并没有什么可看的。如果说要看到净,人的本性本来就清净,因为妄念遮蔽了真如,只要去掉妄念,本性就清净了。不去领悟自己的本性本来清净,而非要刻意去寻求清净,无端地生出关于清净的妄念。妄念只是幻影,不能坐实,所以,连看的人都变得虚妄了。净是没有什么形相,却非要确立一种净的形相。做这样工夫和持这样见解的人,阻碍了本性的显现,被净所束缚。如果修炼禅定的人,看不到一切人的过失不足,那么,说明他(她)做到了如如不动;而迷失的人,自己的身体好像在禅定的样子,但一开口,就说别人的是是非非,和佛法相违背。看心也罢,看净也罢,听起来很崇高,实际上把自己引向歧路,离觉悟的目的地越来越远。

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白话译文】

既然如此,那么,按这种成佛的方法,怎样才是真正的坐禅呢?这种成佛的方法讲究一切圆融无碍,外在的形形色色,不引起心中的妄念,就叫“坐”,显现自己的本性,不迷乱,就叫“禅”。什么叫禅定呢?能够超越形相就叫禅,内心不迷乱就叫定。对于外在形色如果不能超越,内心就会迷乱;如果能够不受外在形相的左右,内心也就能安定。本性本来清净安定,只因为我们对各种情景会有所感触,有感触就迷乱了,超越这些情景,做到内心不迷乱,就是定了。摆脱外部形相的系缚,就是禅,摆脱内部心灵的紊乱,就是定。对外是禅,对内是定,所以叫做禅定。《维摩经》说:刹那之间一片开朗,回到了本原的心性。《菩萨戒经》说:戒的本意是要让我们回到本来就清净的状态。各位。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本性,自己清净下来,自己去修炼,自己去完成自性法身,按照佛法去行动,自己达臻佛的境界。

善知识,总须自体,与授无相戒。一时逐惠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于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当来圆满报身佛。(以上三唱)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自在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善知识,听与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于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上生。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维一切恶事,即行于一切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自皈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皈依。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皈依也。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皈依也。但悟三身,即识大意。

【白话译文】

各位,抓住了自性,再来讲授无相的戒律,就很容易明白了。通过我的嘴把佛的道理讲出来,使得各位自己发现三种佛的身体。从我们自己的色身上升华到清净法身佛,从我们自己的色身上升华到千百亿化身佛,从我们自己的色身升华到当来圆满报身佛。色身只不过房屋,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这三种佛身,就在法性之中,每个人都具备,只不过迷误了而没有发现。于是,苦苦地向外去寻求三身如来,却不知三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

各位,我想把这个道理告诉大家,使得大家从自己的色身上去发现本身的法性里就有三身佛。这三身佛,是从自己的本性上发生的。什么叫清净法身佛呢?

各位,每个人的本性本来就清净,一切觉悟的方法其实就在自己的本性里。一天到晚想着邪恶的事情,当然就会去做坏事;一天到晚想着良善的事情,当然就会去做好事。因此我们说,一切觉悟的方法都在你自己的本性里。自己的本性恒常地清净,就像太阳和月亮,任何时候都是光明的。只是当乌云覆盖的时候,我们从下面看上去,以为太阳和月亮变暗了,其实,在云的上面,仍是光明一片。忽然吹过一阵微风,一切又变得清晰可见。每个人的本性清净,就像清澈的天空,慧像太阳,智像月亮,永久地光明着。当我们被外在的形相所束缚,妄念就像浮云那样遮住了自性,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晦暗。如果遇到觉悟了的智者,开启真正的方法,吹掉迷妄,内外都明亮清澈,自性就会显现出一切觉悟的法门。一切的觉悟方法都在自性之中,这就叫清净法身。

什么叫皈依呢?就是去除不善的心念和不善的行为。什么叫千百亿化身佛呢?不想的时候,本性空空寂寂,想的时候,就是自己度化自己。想着邪恶的东西,就变成了地狱,想着善良的东西,就变成了天堂,有害的行为使我们成为畜生,慈悲的行为使我们成为菩萨,智慧引导我们进入解脱的界域,愚痴把我们带向欲望的界域。

自己的本性有很多变化,迷妄的人自己无法知道和发现。一个良善的念头,即会生发智慧。一盏灯可以去掉千年的黑暗,一点智慧可以消灭万年的愚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必再想来想去,倒是应该想想以后怎么办。一心想着以后因而从即刻起就不断行善,就叫报身。一个恶念,可以把你积聚了千年的善行化为乌有;一个善念,可以把你积聚了千年的恶行消除干净。至死都念念不忘善,就叫报身;所有想的,都围绕着自性,就是化身;每个念头都是善的,就是报身。自己明白了道理自己修行,就是皈依。身体是色身,色身是房屋,不能说是皈依。只要知道了三身,也就知道佛法的大概了。

今既自皈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惠能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学,

无上佛道誓愿成。(三唱)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只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智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白话译文】

既然已经皈依了三身佛,我们就一起发四大宏愿。大家于是跟着惠能发愿:

无数的众生,我愿意去度化,

无尽的烦恼,我愿意去断除,

无边的佛法,我愿意去学习,

无上的境界,我愿意去完成。(重复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