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处在角落里的孩子是班级的“弱势群体”,引起我对教室布局的关注。教室的布局,在中国,一般是学生固定座位制、教师一个讲台制。也就是说,在一个教室里面,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固定的位置,教师也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教师除开少量的走动以外,就是在讲台上,即教师的座位在讲台上。
这样,在学生座位问题上,就有人思考了。发生的种种位置问题基本上关系到这几个方面:学生本身,教师本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管理教学在学生教师位置上观念等。
首先是教师在位置上的观念。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引导等诸多方面起作用。而且,学生的座位一般是由教师来调节的。
教师调整学生的位置,是依据什么做标准的呢?有的教师是直接按照自己的构想去安排每个学生的位置的。有的教师是从成绩第一名开始,依次点名,由这些学生依次去挑选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
因为讲台固定,有的甚至有教师姿态固定——只在讲台上讲课,教室内的位置就有好与坏的区分。并且,这样的好与坏的观念,往往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反响。有的地方形成了一种观念:成绩好的就应该坐前面,成绩不好的就不应该坐前面。这样的位置观念,怎么处理呢?
另外,就是有的位置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某生家长对教师好一点,就可以给这个学生换个好的位置。这些,打破了以成绩为位置标准的唯一特征。其实不过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义罢了。
第二,学生在位置上的观念。如果同学们盲目地认同成绩为标准的座位模式,实际上也在潜在地承认着以成绩来衡量生命。在这一点上,需要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好的认识:位置不一定是成绩,也不一定是人情,位置只是一个座位,没什么不得了的地方。如果把自己在教室里面的位置当成是自己的身份或者地位的象征,那实在没什么必要的。
对待自己的位置,那没什么的。有的人所说的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试图用一个标准来把人区分开来,可实际上并不能够取得什么样的进步。也就是说,位置,无论怎么说,都是暂时的,或者说是不固定的。
第三,教师和学生关系。教师如果只是在讲台上讲课,而根本不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那是极端错误的。可以这样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一些细节的地方都有很充分的体现。如果说不注重细节上的考虑,始终一个姿势在讲台上,那不一定能够照顾到教室里面所有的观众的。尤其是一些声音小,板书模糊的课堂。走下讲台,即使就是课堂上,也并不是什么没尊严的事情,这是必须明确的。
第四,教师和学生在位置观念上都可以更加合理一点。新课程改革条件下,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课堂,也确实可以考虑实现无固定座位的制度了。这样的位置风气,虽然不是什么明确成文的制度,却有着比成文制度更强烈的作用。把位置观念合理化,这是必须的。在教育过程中间,有的人或者以为位置什么,是一件小事,可是一谈到位置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那就是比较大的问题了。
如果认为教室里面总有特殊的好位置,那就潜在地承认总有特别坏的位置,这样区分下来,本身就将学生分成了好几类了,那是对整个教学过程都产生不利影响的事情,我们必须予以关注。我们在具体的安排座位的过程中,大约需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同时充分考虑同学们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比如近视,比如个子矮小等方面。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地方。而且,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端正位置观念,不能够以为有什么特殊的位置,教师也必须把自己的位置看清楚:是不是有一个位置,位置固定不固定,怎么办才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