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五册13课《亡羊补牢》。当教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师:文中的那个人发现少了一只羊后,他是怎样做的?生1: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生2(补充):他不愿去修羊圈。生3(补充):后来,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师(赞扬):能通过下文来说,真不错!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那个人,你会怎样做呢?生1:我会把羊圈修起来,不让其他的羊再让狼给吃掉。生2:我会装扮成大老虎,用老虎的声音吓跑老狼(全班大笑,课堂气氛一下热闹起来,学生发言更积极了。)生3:我会躲在窟窿旁,等狼来了,用铁棍打死它。生4:我会挖一个陷阱,让狼掉进去,再收拾它。生5:我会用上带电的电线,电死老狼。……
这样的例子,基于教学的效果,表面上确实很热闹,有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不只是这一课,也不只是小学,可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色彩: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有很多同学都做出奇思维的方式来解答问题。就课堂教学方面,是需要考虑一些问题的:第一,主旨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必须明确的。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以及这个课堂的主旨。比如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如果你认为是专门对付狼,那就错了。进一步提问,让同学们思考怎样对付狼,那就更错了。亡羊补牢,不只是对付狼,是对待很多自己已经知道的过失。如果说你这一堂课,是专门讲第一自然段,让同学们的发散思维有一个扩展延伸,那是可以这样做的。那么,这一堂课,同学们的发散思维的活动过程,就是最主要的了。
第二,教学具体实践过程中,气氛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最主要的,这是必须明确的。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活跃的气氛,而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那就不好了。我们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气氛和效果的区别。也就是说,并不是气氛热烈,效果就一定好,课的质量就一定好。不是这样的。气氛需要适度地控制。
用这个例子说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对老师们的具体教学实践有一点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需要逐渐发现,思考,总结。一次的过失,或者偏差,并不是否定整个教学过程。而且,对一个细节有意见,这是很容易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以促进我们的教学工作取得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