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小老板掌控下属36计
27388400000032

第32章 效率至上,让良性竞争无处不在

引导员工间的良性竞争

每个管理者都要明白,下属之间肯定存在竞争,竞争分为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用适当的方法遏制下属之间的恶性竞争,积极引导下属进行良性竞争。

人都有着对美好事物的羡慕之情,这种羡慕之情源于对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那些美好事物的向往。

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这种羡慕之情尤为显著。这种情感有时因为某种关系的确定而消失,比如说恋人之间一旦确定了婚姻关系,对方的长处就与另一方共同拥有,这种羡慕之情就会消失。

而有些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角色却不会转换,比如说同事之间,大家虽低头不见抬头见,但工作上相互较劲,而一个同事的长处是不会和另一个同事分享的,这样羡慕之情会长久存在。

羡慕之情会随着心态的调整而随之变化。有的人羡慕别人的长处,就想着自己也刻苦努力,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与对方在能力、技术上达到一致。

这种人会把羡慕渴求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通过与同事的竞赛来消除能力的鸿沟,这种行为引发的竞争就是良性竞争。

良性竞争对于组织是有益处的,它能促进员工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工作气氛,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掌握新技能,如何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样一来员工的工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人际关系也会更好。

但也有些人却把羡慕别人的心情转化成了阴暗的忌妒心理,他们想的是如何给同事脚下使绊,如何搞臭同事的名声,如何让同事完不成更多的任务……他们的办法就是通过扯先进员工的后腿,来让大家都扯平,以掩饰自己的无能。

这种行为会导致公司内部的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会使公司内人心惶惶,员工相互之间戒心强烈,大家都提高警惕防止被别人算计。这样一来员工的大部分精力和心思都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了,管理者也会被员工之间大量的相互揭发、投诉和抱怨缠得喘不过气来,公司的业绩自然会下降。

管理者一定要关心员工的心理变化,在公司内部采取措施防止恶性竞争,积极引导良性竞争。

一般说来,管理者只要用以下方法就可引导员工进行良性竞争:

1.管理者要创造一套正确的业绩评估机制

要多从实际业绩着眼评价员工的能力,不能根据其他员工的意见或者是管理者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员工的业绩。总之,评判的标准要尽量客观,少用主观标准。

2.管理者要在公司内部创造出一套公开的沟通体系

管理者要让员工们多接触,多交流,这样,就能有话摆在明处讲,有意见当面提。

3.不鼓励员工搞告密、揭发

管理者不能让员工相互之间进行监督,不能听信个别人的一面之词。

4.清除“害群之马”

管理者要坚决惩罚那些为谋私利而不惜攻击同事、破坏公司正常工作秩序的员工,要清除那些“害群之马”,这样整个公司才会安宁。

总之,管理者是公司的核心和模范,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公司的风气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者必须从制度和实践两方面入手,遏制员工的恶性竞争,积极引导员工进行良性竞争,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公司的业绩才能越做越好。

让员工感受到竞争的气氛

一般人都有不服输的竞争心理,例如,同期进入公司的员工,彼此都不愿输给对方。管理者可以抓住员工的这种竞争心理,略施些方法,使他们时刻感觉处在竞争中,这样便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美国著名企业家阿尔弗雷德·斯隆接管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时,公司由许许多多小的汽车制造商组成,是个臃肿不堪的庞大联合体。斯隆把它改造成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他有意让所有的事业部门的业务都形成重叠:一个事业部生产的车型系列与另一事业部的车型系列在某些部分互相重叠,从而导致事业部之间的竞争。经过多年,通用汽车公司逐渐地脱离开了斯隆设立的模式,事业部的经营变成各管一段,整个公司看起来更像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后来任命的董事长罗杰·史密斯宣布,他首先要做的是恢复传统的内部竞争精神。他正式授予各事业部以控制权,重新塑造各事业部的形象和特色。这也是通用汽车公司后来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美国某大型企业的老板赫斯管理下面的职员,也是用了“竞争”的方法。有一次他对一个一向很努力的熟练工人说:“米勒,为什么我叫你做的一件工作这么慢才做出来呢?你为什么不能像赫尔那样快呢?”

他对赫尔却这样说:“赫尔,你为什么不以米勒为榜样,像他那样做事呢?”

过了不久,赫尔因为公事出外旅行刚回来,赫斯便留下一张纸条叫他做好一个铸件,马上送到铁道开关及信号制造厂去。

这个条子是星期六写的,星期日早上赫尔便把这件事办好了。星期日早晨,赫斯在制造厂里看见了赫尔便问:“赫尔,你看见我留下的纸条了吗?”

“看见了。”

“你何时去铸呢?”

“已经铸了。”

“啊,什么时候可以铸好呢?”

“已经铸好了。”

“真的吗?现在在哪里呢?”

“已经送到制造厂了。”

赫斯听了无话可讲。他看到这种用竞争的方法促使工人赶快做事的效果如此之好,实在感到很惊奇。而对赫尔来说,他看见上司赫斯那种嘉许的态度,自己也感觉非常快乐。

有时,竞争对象是不容易找到的,这时,管理者可以设立一个竞争对象。对于没干劲的员工,只要告诉他:“你和A两个人各自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这就等于暗示了他竞争对手的存在。

美国某家铸造厂的经营者经营了许多工厂,但其中有一个厂的效益始终徘徊不前,从业人员也很没干劲,不是缺席,就是迟到早退,交货也总是延误。该厂产品质量低劣,使消费者抱怨不迭。虽然这个经营者指责过现场管理人员,也想尽办法,但始终不见效果。

有一天,这个经营者发现,他交代给现场管理员办的事,一直没有解决,于是他就亲自出马了。这个工厂采用昼夜两班轮流制,经营者在夜班要下班的时候,在工厂门口拦住一个作业员,问:“你们的铸造流程一天可做几次?”作业员答道:“六次。”这个经营者听完一句话也不说,就用粉笔在地上写下“六”。紧接着早班作业员进入工厂上班,他们看了这个数字后,竟改变了“六”的标准,做了七次铸造流程,并在地面上重新写上“七”,到了晚上,夜班的作业员为了刷新纪录,就做了十次铸造流程,而且也在地面上写上“十”。过了一个月,这个工厂变成了经营者所经营的厂中业绩最好的。

这个经营者仅用一支粉笔,就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而员工们突然提高的工作效率源自哪里呢?这是因为有了竞争的对手。作业员做事一向都是拖拖拉拉,毫不起劲,可在突然有了竞争的对手后,就充满了干劲,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潜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或“自己被当成重要的人物”,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之后,人类才会努力成长,也就是说这种欲望是构成人类干劲的基本元素。

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在有特定的竞争对象存在时,会显得特别鲜明。

只要管理者能利用员工的这种心理,设立一个竞争的对象,并让员工知道竞争对象的存在,就一定能成功地激发员工的干劲,那么,提高工作效率也就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