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发现孩子的潜能
26984300000041

第41章 “儿童之家”的纪律(1)

纪律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途径。它促使儿童获得更加科学、准确的“听话”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儿童体会到了拥有内心秩序的无比快乐,这是他们向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得来的。

自本书的第一版发行至今,我们所积累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儿童之家”幼儿班的纪律比普通学校要好得多。任何一个曾经访问过“儿童之家”

的人,都会对孩子们的纪律感到目瞪口呆:班上有40个3~7岁的孩子,他们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有的在做感官练习,有的在做算术练习,有人在触摸字母,有人在画画,有的正在做木框上布块的系扣练习,还有的在打扫卫生。一些人坐在课桌旁边,另一些则弯腰对着铺在地板上的地毯。

教室里有一些隐约的轻轻挪动物体的声音和孩子们踮着脚尖走路的声音。

偶尔会传来一声压低的呼唤:“老师!老师!”或是急切的呼唤:“看看我做成的吧!”但更常见的是孩子们全神贯注的样子。

教师轻轻地、悄悄地四处走动。谁叫她,她就去谁那里。她的指导方式令需要她的孩子能立刻找到她,而不需要她的孩子却完全感觉不到她的存在。

几个小时过去了,一切都静悄悄的。

他们看起来很像“小大人”。“儿童之家”的一些参观者说:“他们的样子就像正在开会的参议员。”

孩子如此专注于他们的工作,以至于从不会为争抢物品而争吵。如果有人做出了成就非凡的事情,他会找到欣赏并对他的工作感到满意的人。

没有人嫉妒他人的成就,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所有人的快乐。成功通常会引来跃跃欲试的模仿者。他们看起来对自己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感到高兴和满意,其他人的活动不会引起他们的嫉妒或痛苦。3岁的小家伙能跟7岁的男孩相安无事地挨在一起工作。前者满足于自己的工作,正如他对自己的身高感到满意,并不羡慕大男孩的高个子一样。他们都在非常和睦的环境中长大。

如果教师想让全班同学做同一件事情,例如,让他们放下手头正在从事的工作,她只需低声说一句话,或是做个暂停的手势,孩子们就会密切地注视着她,焦急地想知道如何遵从她的意愿。

许多来访者在见到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指令,孩子们便快乐地遵从时,都大为惊讶。

不仅是老师,任何人叫学生做事情,都会惊奇地看到他们那训练有素的反应,表情平静而从容。常有来访者希望听一个正在画画的孩子唱歌。

孩子就会放下手头的画来唱歌,但是他一彬彬有礼地唱完,就又回到了自己中断的工作上了。而很小的孩子通常会先完成工作,再听从命令。

能体现儿童纪律性的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测验期间——这些教师刚刚接受了第一阶段方法论的培训课程。测验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实践部分,我会安排几组孩子听从应考教师的召唤。她必须通过抽签,给孩子们分配不同的练习。在我们出现时,孩子们正忙于各自选择的工作。考试一结束,他们便又回到了原来的任务上。每隔一会儿,会有一个孩子跑来给我们展示他在等待期间刚完成的绘画。

我们对孩子们的耐心、坚持不懈和热心助人感到大为吃惊。

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毫不羞怯,所以某些人认为这些孩子已经被过度压迫。但他们明亮的眼神、快乐友善的面貌,邀请他人参观他们的作品或者倾听他们解说的那种热忱,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面前的个体是他们自己“家庭”的主人。他们抱住老师的膝盖,或是把她拉得俯下身来亲吻她的脸庞时的热情,都表明了他们的情感。

但凡见过儿童布置饭桌的人必定会加倍吃惊。4岁的小服务生在餐桌上摆好刀、叉和勺子;有人端着的托盘里放的水杯达5个之多,有的人还能端着盛满热汤的大汤碗,从一张桌子走到另一张桌子。在此过程中,既没有人弄伤自己,打碎汤碗,也没有人洒落一滴汤水。整顿饭中,小服务生们都安静而勤勉地关注着餐桌。当有人喝完汤,立刻会有人询问是否需要续汤;如果有人已经用完餐,一个小服务员会马上利索地端走盘子。没有一个孩子需要他们开口要求加汤,或是表示已经吃完。

任何人见到孩子们这样的行为,都会想起4岁孩子通常的样子:哭喊不停,碰到什么打碎什么,需要别人不间断地照料。这个感人的场景显然来自潜藏于人类心灵深处的秘密能量源泉。我常常见到观看儿童用餐的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样的纪律绝对不可能依靠命令、说教,或是任何维持纪律的通常手段来获得。

事实上,依靠训斥和劝诫来维持纪律是无效的。这些方法或许起初会给人一种有效的错觉,但很快,真正的纪律一出现,这一切便都像可怜的幻想遭遇到现实一样坍塌了:“黑夜消弭于白昼。”

真正的纪律来自工作。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孩子会变得对某项任务极其感兴趣。这种热情通过他们专注的神情,以及坚持不懈地做着同样的练习就可以体现出来。可以说,做到这种程度的孩子已经踏上了自律的道路。

无论这项独特的任务是感官练习、扣纽扣练习,或是洗盘子,作用都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重复静默课来强化这样的经历:儿童完全一动不动,专注地听着教师在远处小声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小心地协调动作以避开物体,轻轻地走路。这一切都能十分有效地训练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大脑灵活性和个性。

当孩子成功地专注于工作时,我们必须小心、严谨地指导他们,并根据经验逐渐升级这些练习。作为教师,我们的成功在于严格地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来建立纪律。

建立纪律的最大困难之一便是不能只通过语言来获得。没有人能只通过“听别人的话”来学会自律。而且,他们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准备行为,例如,完整地完成教育项目所需要的动作。

因而,纪律是间接地养成的,即只能在自发的工作中培养。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平和、安静地从事活动。这样做只是为了让生命所倚仗的内在火焰继续燃烧,而不为其他任何目的。

不能霸道地强迫儿童工作,而是让他们做那些他们由衷地想要做的、天然地倾向于从事的,而且是能够逐步完成的工作。这就是赋予生命以秩序、开启成长的无限可能性的工作。举个例子,儿童之所以缺乏纪律,实质上是因为其缺乏肌肉控制能力。孩子虽然在不停地动,但他们的动作却是混乱的。他们会跌倒、哭喊、动作古怪等等。然而,在这一切表象之下,是潜意识寻求动作的协调和行为方式的强化。婴儿是说话吐字不清、动作笨拙的小人儿,但他们注定要成为言语和行动的主人。当下,他们挣扎着奔向本能的却尚且难以觉察的目标时,会犯下各种错误。

他们要成长为人,就得完善那些动作。孩子必须学会在所处环境中占主导地位。这就是为何他们必须一有机会就在环境中锻炼,所以只见到别人怎么做是不够的。他们的动作不像机器,只要校准就行了,更像是有着明确任务要执行的机制。因此,肌肉活动必须有目标,而且必须与大脑的活动相联系。运动与学习的意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作无序的儿童就是没学会怎样行动的儿童,也是精神食粮不足、头脑处于饥饿状态的儿童。

如果只告诉孩子“像我这样静静地站着”,并不能开导他们。简单的命令无法让正在成长中的个体那复杂的精神—肌肉机制建立起秩序。当我们试图这样做时,就是把儿童跟其他人混淆起来了,把他们当成了有意选择做错事,能够(没有特定的个体限制)执行他人的紧急命令(他们明白并且能达成的命令)的人。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儿童听话,就必须教他们如何协调自发行为。我们必须教他们协调所有的动作,以便他们能协调地执行。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去分析动作,并帮助儿童完善每一个动作。

提高动作协调性的所有练习都有明确的预定目标:通过这些练习,儿童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肌肉,而且通过给大脑下命令,给大脑提供了滋养。

这些活动增强了儿童的意志,因为它们是以各种产生动作本身的动机为基础的。然而,即便儿童的动作已经协调,可协调他们的个体仍占据了核心位置。通过这些运动练习,个体增强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的觉察能力。真正的动作协调,能令整个人更加完善。

这样,学会了应当如何行动的人就不再是儿童。他们通过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并自我约束,丰富了他们的个性。

毫不奇怪,而且相当自然,儿童通过这些与肌肉有关的练习变得遵守纪律。事实上,当儿童行动时,是在遵循自然的命令。然而,因为这些动作是朝向某个目标的,看起来不再混乱而是像工作。此处,我们的纪律代表了一种通过战胜自我达成的目标。以这样的方式遵守纪律的儿童,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他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听话”。而且,他们经过自我完善,超越了其所处年龄段的通常局限,向前跃进了一步。通过现在的胜利,他们已经掌握了未来。因而他们长大了。他们不再需要有个人在面前反复告诉他们:“安静点!听话!”而且这样做的人显然混淆了“安静”和“听话”

这两个概念。听话是他们已经学会的,但我们已经无法再让他们安静地无所事事;他们的听话现在完全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

事实上,“听话”的人就是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和有序又有用的外在行为“朝着好的目标行动”的人。

外在行为是获得内在成长并将其表现出来的捷径,这两个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工作完善了儿童的心智发展;而心智发展完善的儿童又会更好地工作。由于对进步着迷,他们会继续完善内在自我。

因此,纪律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途径。它促使儿童获得更加科学、准确的“听话”的概念。

最重要的是,儿童体会到了拥有内心秩序的无比快乐,这是他们向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得来的。

在长期的准备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快乐、愉悦和激动,这形成了他们的精神宝库,能够为他们完善自我提供特殊的力量,也将成为其良好品行的来源。其实,现在的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从事有益的活动,而且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行为魅力,令他们的举止更正确、优雅,令他们的双手、脸蛋、眼睛更添光彩,那是新生的精神生命的光彩照亮了它们。

儿童的动作是逐渐、自发地协调起来的。通过自身的内在努力,外部动作取得了协调。而因运动而生的肌肉在有序的动作中得到了休息,正如正常节奏的户外呼吸对肺部来说是一种休息一样。不让肌肉运动,就是违反它们的自然倾向。这不仅会导致身体疲惫,而且会令肌肉退化。

所以,我们应当明白,一切事物的休息,都存在于符合其先天目标的某种具体形式的自然运用之中。符合生命秘密法则的运动方式便是休息。

如果我们将这一法则应用于人,就会明白,人是智慧生物,他们的动作越悠闲,就会从中获得越多的休息。当孩子毫无目的和节制地乱蹦乱跳时,会耗尽他们的能量;然而,有智慧的动作却会带给他们内在的满足感与自豪感。通过战胜自我,增长了力量。

这种“潜能的增长”代表了一个可供生理分析的过程,它从器官的合理练习中发展而来,从更通畅的血液循环中来,从所有组织加快的活动中来。

这一切都有助于身体的发展,促进了身体的健康。

可以说,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是如此。儿童的大脑最初是混乱无序的,但也有其要达成的适合目标。在此过程中,它要经历很多困难,因为它常常被迫屈从甚至遭受迫害。

一次,在罗马的品西安(Pincian)公园里,我见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孩,约莫一岁半的样子。他有一个空桶和一把小铲子,忙着从路上铲石子来装满小桶。

在这个笑眯眯的孩子身旁,有一个相貌出众的保姆。这个保姆显然很喜欢这个孩子,一看就是那种能给孩子最深情、最明智照料的保姆。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保姆耐心地劝说这个小家伙放下手中的工作,想将他抱进婴儿车里。可在孩子的反抗面前,她的苦口婆心全无作用。最后她便自己动手,将小桶装满了石子,然后把孩子和铲子一起放进了小推车里。她坚信自己已经满足了孩子,可孩子的大声哭喊表明并非如此。他对刚才遭遇的暴力和不公平发出的抗议的喊叫声震惊了我。他心里装满了多少的怨恨呀!这个小男孩并不是真的想给桶里装满石子,他只是想通过做装石子的练习来满足身体成长的需要。孩子寻求的目标是他的内在发展,而不是用小石子装满小桶这个外在行为。他对外部世界的依恋只是一种幻觉,他的生命需要才是现实。事实上,如果他装满了小桶,很可能会把它倒空,以便再次装满,这样重复好多次,直到自己满足为止。在保姆插手之前,我见到他玫瑰色的脸蛋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精神愉悦、练习和阳光,就是照进他的灿烂生活的三道光线。

这个简单的插曲是全世界的孩子都会遇到的,即便是最优秀、最宝贝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不被理解,因为成人依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他们:

成人以为孩子关心的就是外在目标,并且乐于帮忙获取。反之,孩子则被无意识的自我成长的需求主宰。故而,他们轻视一切到手的东西,向往仍尚未获得的东西。例如,他们更喜欢自己穿衣服,而不是穿好衣服的状态,哪怕是穿得很漂亮。他们更青睐自己梳洗的过程,胜过整洁的舒适感。他们宁愿自己建一座小房子,胜过拥有一座房子。他们有这样的倾向,是因为他们在享受生命之前,必须先形成自己的内在生命。这种自我发展是他们真正的,而且几乎也是唯一的乐趣所在。1岁以内婴儿的成长目标主要是摄取营养,但今后还包括强化这个有机体的身心功能。

品西安公园里的那个小孩就是一个代表。他想要协调自己的自发行为,通过抬举物品来锻炼肌肉的力量,训练眼睛的距离感,运用智慧来装满小桶,通过决定要执行的动作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然而,那位爱他的保姆却以为他想要得到小石子,这令他不开心。

我们经常犯下类似的错误:以为年幼的学生想要获得的是有智慧的知识,所以我们帮助他们获取知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阻碍了他们的自我发展,从而令他们不快乐。学校普遍认为,儿童能从学习知识中得到满足。

但是我们通过给予孩子们自由,得以探寻他们那自发的智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