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发现孩子的潜能
26984300000042

第42章 “儿童之家”的纪律(2)

获得的知识对儿童来说只是一个起点。当他们学会了如何做某件事后,就会开始喜欢上并反复练习。他们会把学到的做法重复好几次,并带着明显的满足感。他们享受自我锻炼的过程,因为这样他们的精神活动才能得以发展。

一旦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客观地看待对许多学校教学的批判。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教师对着全班发问,然后对想要回答的同学说:“别回答,不是你,因为你已经知道答案了。”然后去问一个她认为还不知道答案的学生。换言之,不知道答案的学生被迫开口回答,而知道答案的却要保持沉默,因为知识就是终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多少次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重复着最了解的内容、最热爱的事情以及符合我们的内在生命的事情。

我们特别喜欢唱熟悉的音乐曲段,因此沉醉其中,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喜欢谈论熟知并且热爱的事物,即便很清楚这是老生常谈了。

我们总是带着新的兴趣去重复学过的主祷文。

但是,如果我们要这样去重复,就必须得有重复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已经存在的,而且这种知识是动作重复的必要条件。成长源于重复练习,而不是对新事物的最初理解。

当孩子到达了这个阶段,当他们重复练习时,就走上了自我发展之路。

这一点可以从外在的遵守纪律中观察到端倪。

但这种现象不是总会发生的。不是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会重复同样的练习。事实上,重复应当是跟需要相吻合的。教育实验方法的本质,就是提供能够满足机体成长需要的练习。如果某种特定的需求阶段已经结束,孩子就再也没有机会对其进行充分的发展了,因为关键期已经过去。这就是为何儿童常常不幸地被永久性剥夺了他们原本应当拥有的能力。

注意到儿童完成特定行为需要的时间不同,也是很有趣的。幼儿第一次独自工作时,动作非常慢。掌管他们生命的特殊法则跟我们是迥异的。

幼儿从缓慢、有意识地完成许多复杂动作中获得巨大的乐趣,比如穿衣、脱衣、扫地、梳洗、布置餐桌、吃饭等等。他们对这些活动极有耐心、通过努力达成目标,克服了正在发展中的机体的一切困难。然而,当我们见到孩子在“费劲”或“浪费时间”去做一件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完的事情时,就会代替他们去完成。

我们总是被同样的偏见主导,以为儿童的目标在于完成某项外在行为,于是我们给孩子穿衣、梳洗,从孩子手里夺走他们热切地想要抓握的物品。

我们替他把汤倒进碗里,喂他吃饭,帮他收拾桌子。在这样伺候他们之后,我们严厉地将他们判定为笨拙、无能的人,那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以恩人自居时常会发生的情况。我们常常认为孩子不耐心,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耐心容许他们按照跟我们不同的时间规律来行动。要么我们只因为自己有着专横的恶习,就认为孩子专横。这种敌对态度,严重地打压了儿童耐心、温和的天性。

正如勇敢的人会扞卫自己生存的权利一样,儿童也会反抗任何抵制他们必须遵从的内心的自然召唤的人。他们通过激烈的行为、喊叫和眼泪来表达自己的不愉快。对于那些不理解他们却又自以为在帮助他们,实则把他们推向生命倒退之路的人,他们就会表现为反叛者、革命者和破坏者。

对此,成人还用诽谤来强加给他们所爱的孩子,以为孩子的自我扞卫是一种天生的恶习,是幼年孩子的特性。

如果我们掉进表演魔术的人群中,他们动作迅速,就像剧院里那些变化快得让我们吃惊也令我们发笑的人,我们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平常的方式行动,我们会见到魔术表演者开始指责我们,并开始给我们穿衣服,毫不体贴地折腾我们;他们给我们喂饭时喂得太快,以至于我们都来不及吞咽;我们的工作都被抢走,因为他们能更快地完成,于是把我们打回到了无所事事、无能为力的丢人状态。对此,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只能哭喊,用我们的拳头对抗这些狂人,扞卫自己的权益;而他们,因为只想帮助我们,会说我们淘气、叛逆,一无是处。

但我们了解自己的真正国度,会对他们说:“到我们的国度来吧,你们会见到我们创造的灿烂文明,见到我们的精彩成就。”当这些魔术表演者见到我们的世界时,会无比地钦佩。虽然我们做得比他们慢,我们的世界却能如此合理、活跃、有序、平静而温和。

我们与儿童之间的差异与此非常相似。

感官教育正是通过重复练习获得的。其目的不在于让孩子认识颜色、形状和不同的属性,而是让他们通过注意、比较和判断,即参与真正的智力练习使得感官更加敏锐。这些练习借助各种刺激合理地开展,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展,正如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健康和加速身体成长一样。

孩子运用不同的感官察觉孤立的刺激来锻炼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逐渐加快心理反应,就像通过各种练习锻炼肌肉一样。因此,不能让孩子局限于心理知觉活动,而要为概念的自然关联、以正确知识为基础的推理过程以及精神的安宁奠定基础。这种秘密训练是那些心理爆发的原因,给儿童带来如此之多的快乐。它们是产生心智探索的动力源。当儿童对周围的世界有所发现时,他们会感到兴奋不已。他们喜爱为他们正在成长中的意识带来快乐的新事物。最后,他们几乎自发地学会了阅读和书写,这是他们获得了内在成长的标志。

我的一位医学院同事的妻子,有一次把她两岁的儿子带到我面前。这个孩子从母亲的胳膊上挣脱下来,就一头扎进了他爸爸办公桌上的物品中——一个长方形的纸垫和一个圆形的墨水瓶盖。看到这个聪明的小家伙尽最大努力做着类似于我们的孩子不断重复的插件练习,我很感动。他爸妈责骂他,把他拉开了。他们跟我解释说,这个孩子好动又顽皮,怎么也没法让他不碰他老爸的书写纸和物品。孩子们有多少次因为“什么都爱摸”

挨骂,就像他们爱与一切纠正作对似的!

然而,通过引导和发展这种触摸一切、识别几何图形的一致性的自然本能,我们4岁的小家伙就在自发的书写现象中找到了如此多的乐趣和情感的源泉。

父母认为,孩子一头扎进书写垫、墨水瓶盖或类似的物品中,只是在浪费他们的精神能量,徒劳地力求达到目的。除了持续努力之外,他们还不断地被更加强大的人压制。结果,他们就永远处于遭受挫折的不安与悲伤之中,但父母还认为这个孩子应当休息。认为努力奠定智力结构基础的孩子是淘气的,也是错误的。相反,我们让学校里的孩子自由地取出和重置平面几何插件,才是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快乐的休息。这些物品给他们发展自己的力量。他们喜欢这种美好的安宁,丝毫未察觉到自己的眼睛和双手正在带领他们开始探索一种新语言的奥秘。

我们的大多数孩子在做这些练习时会变得平静下来,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得到了休息。于是,我们说这些孩子是乖巧而安静的。他们的状态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学校迫切追求的表面纪律。

然而,正如安静不同于守纪律一样,外表平静只是孩子们的一部分外在的生理表现,他们内心正在成长的才是真正的纪律。

通常我们还存在另一种偏见,就是要引发孩子的自发行为,只需命令他们去做事。我们假装这样真的有效,并将这个假象称之为“孩子的顺从”。

但我们发现幼儿极其不顺从。三四岁时,他们的抵抗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放弃让他们顺从的任何希望。

我们坚持向孩子们展示“服从的美德”。在我们看来,它应当是童年的特征,而事实上,“顺从”能成为儿童的美德,正是因为它极为罕见且难以获得。

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觉,我们以为能通过祈祷、恳求、命令或激励来赢得难以获得或者不可能获得的事物。比如,我们叫小孩子听话,就如同小孩子想要天上的月亮一样。

顺从只能通过复杂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来获得。要顺从,一个人不仅要愿意,而且要能够顺从才行。当我们下命令时,我们期望接受命令的人去做某件事,或者停止做某件事。因而顺从包含了智力和意志力两方面的训练。

这两方面的一切努力都在教孩子顺从,即便是间接的努力。

我们运用的方法包括各个阶段的自愿练习。当儿童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执行动作时,他们就达到了一种预定的目标。而通过耐心地重复一项练习,他们就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

同样,通过相当复杂的系列练习,儿童学会了如何检查和控制自己的活动。例如,在静默课中,等待被叫到名字时,孩子必须长时间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即使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叫,他们也必须控制住自己想要高兴地喊叫、跑到叫他的人面前的欲望。相反,他们必须保持安静,轻轻地走动,小心避开障碍物,这样才能不发出噪声。

另一项抑制练习是算术练习。抽到某个数字的孩子必须拿走数量与抽到的数字相同的物品。然而,经验表明,他们喜欢尽量多拿,只要他们搬得动。如果抽到了0,他们就必须耐心地空手等着。

这一类的练习还包括0的授课。教师会用很多种方式教孩子来0次,给0个飞吻。这些要求都要求孩子待着不动,他们必须克服会令他们听到呼唤就立刻行动的本能。端着大汤碗的孩子必须赶走会妨碍他们完成任务的任何一点分神。他们必须抵抗蹦跳的诱惑,留心在脸旁嗡嗡叫的苍蝇,还得完全承担起不让汤碗滑落或溢出的巨大责任。

一个四岁半的小女孩每次都把汤碗放在桌子上,让小客人们能自用时,她才会蹦跳两三下。然后她再将另一个汤碗端到另一桌,再跳一跳。但她的动作从未在把汤端完之前中断过,也从没忘记过任务要求的警觉性。

意志力像所有其他能力一样,也是通过系列练习得到培养和增强的。

我们学校里的意志力练习,存在于所有的儿童智力练习和实际生活练习之中。孩子看似在学习动作的准确与优雅,以便让感官更敏锐,为学习阅读和写字打下基础。然而,实际上,他们正在成为自己的主人,正在打下坚实而现成的意志力基础。

人们常说,面对服从时,孩子要放弃自己的意志,儿童的意志教育中就应当包含屈服与顺从。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孩子不能放弃他们并未拥有的东西。而且,除此之外,如果我们阻碍他们的意志力的发展,将会严重伤害他们。孩子从来没时间或机会来检验自己,了解自己的力量和局限,因为他们总是被我们的专横打断,总得服从我们。这样的不公正对待会让他们丧失勇气。他们听到自己因为缺少意志力而被严厉地责骂,使他们内心的意志力不断地遭受破坏。

这就是孩子胆怯的来源之一。它是一种阻碍意志力发展的弊病。无论是否意识到了,我们都错误地将其归咎于性格。

我们学校的孩子从不胆怯。他们最令人喜爱的品质之一便是对待他人的率真——在他人尝试时,他们也能继续工作,并坦率地跟他人分享他们的成果。有的孩子会在成人面前胆怯、害怕,但单独跟其他孩子一起时却会变成“小霸王”。他们的性格被扭曲了,因为除了秘密行为之外,他们无法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这样的反常行为在我们的“儿童之家”是不存在的。

除了意志力的练习之外,顺从还要对需要执行的行为有所了解。

我的学生安娜·马卡罗尼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观察(首先是在米兰的“儿童之家”,后来是在罗马的法亚基斯蒂),专门针对的是知识在儿童的顺从品质发展中的作用。

一旦孩子的个性开始获得一定程度的秩序,顺从就表现出来了。例如,一个孩子努力去做某项练习,在某个时刻突然就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他很惊奇,四处看看,想要再做一次;但他要再尝试若干次才能成功。后来,他几乎每次都能成功地完成这项练习。然而,如果别人叫他做,他却几乎总会失败。可见,外部命令仍然不能让人产生自愿的行为。但是后来,当孩子几乎总是能够独自成功地完成他想做的练习时,外在的命令将会引发有序的行为,足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换言之,儿童能够正常地执行他们接收到的命令了。

这些现象,除了个别例外,取决于心理发展规律,这一点从我们自己在学校或日常生活的经验中都能见到。我们常听到一个孩子说:“我是做过,但我不会做了!”或是老师对孩子不能执行命令感到费解时,会说:“以前做得好好的,现在却不会了!”然而在这之后,孩子不仅能做某件事情,而且能够保有这种能力。因而,儿童意志力发展存在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潜意识阶段,是儿童的智力通过神秘的内在冲动从混乱到有序的状态。

这是通过准确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然而,因为这个行为在意识的范围之外,儿童不能随意地重现。第二个是有意识的阶段,意志促进了行为的产生和强化。第三个是全面发展阶段,意志引发行为,响应外部命令。

现在,顺从也是按照类似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在第一阶段,儿童处于精神迷糊阶段,不会服从。他像是个心理上的聋子,听不懂命令。第二阶段,他想服从,看似理解了命令并且愿意执行,但却无法执行,或者至少并不能总是成功地遵从命令。因而他还没有准备好服从,也不懂得服从的乐趣。第三阶段,他能立刻热情地做出反应,随着他在练习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他能够从服从中找到快乐。

在第三阶段,哪怕听到的命令再细微,儿童也会愉快地做出回应。无论他们手头正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来。

秩序替代了大脑以前的混乱状态,为儿童的智力和道德成长提供了基础。光明从黑暗中分离出来,儿童有序的大脑已经经历了新的情感,取得了新的胜利。他们已经表现出最初表现出来的友好,且渴望美好的事物。

儿童的心灵溢满了芬芳,收获了圣·保罗提到的“精神果实”——“仁爱、喜悦、平静、忍耐、温柔、善良、温顺与谦逊。”

这些儿童会成为有道德的人,因为他们在重复练习中锻炼了耐心;在屈服于他人的命令与要求中学会了忍耐;为他人的成就而高兴,既不嫉妒也不敌视,从中学会了善良。他们对于做好事感到快乐和满足,而且还极其勤奋。

这些只是培养儿童纪律的教育项目的轮廓。描述的这些可能是间接的方法,因为合理组织的工作和儿童的自由取代了教师的批评与要求。这样,儿童通过耐心的练习培养了美德。其中包括公民道德,它来自与他人的和谐共处;宗教美德,它源自提升到神的层次的智慧与道德美德,将其直接指向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