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之道
庄子小故事之一:笼中的野鸡
在山林生活的野鸡有时候求食是很不容易的,要走10步才能吃到1条虫,要走100步才能喝到1口水,但是它们仍不希望被关在笼子里。因为,在笼子里虽然不愁吃喝,羽毛光亮,但精神上始终不如野鸡自由。
庄子养生点评:懂得养生的人,不会因为追求物欲的享受,而付出自由的代价。但在现实的社会里,有几个人能做到“头上便是青天”呢!
现在都市里的人大多数崇尚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要面对太多物质上的诱惑,不堪诱惑的人会一不小心掉进陷阱里。太多物质欲望的追求,迫使人生活在沉重的阴影之下,终日不得解脱。长久的超负荷压力,会使心灵扭曲,致使各种疾病产生。以有限之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欲望,必然导致心智的疲惫。所以,人需要活在自由的空间里,根据自身的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应时、应季地遵照自然和万事的法则,这样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在先秦时代,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相对于当时来说,不能不说是创下了长寿的奇迹。而庄子为何能如此长寿呢?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空虚之境”并不是要寄情于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是说要保持健康,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庄子十分推崇从容自得、心境平和、处世旷达的生活态度,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健康的精神状态,这才是人长寿的首要条件。
庄子特别强调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世间万事,都有各自的自然规律,超越只会徒增烦恼。《庄子·让玉》篇中写道:“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这是说遏止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勉强去做事,反而徒增了内心的烦恼,极易造成自伤。庄子还警示世人:一个人犹豫不决是最容易引起烦恼的。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决断,才能避免精神自扰。所以人要想长寿就要达到精神上的健康,做到情绪稳定、安逸自在、无忧无虑,使自己处于遵循自然法则的最佳状态。
庄子小故事之二:自然的刑罚
老子死了,秦失来凭吊,哭了几声就走了。
老子的弟子疑惑不解,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怎么这样随便哭哭就走了,一点儿都没有悲哀的样子?”秦失却说:“我是老聃的朋友,我这样哭哭就可以了。”
老子的弟子觉得很奇怪,秦失便解释说:“老夫子该来的时候来了,该走的时候就走了,完全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世间喜怒哀乐都不能影响他的心,这就是所谓的‘帝之悬解’,他得到了自然的解脱。所以我不必悲伤。而我看到许多不是老夫子的亲人的人,却在放声大哭,这叫做‘遁天之刑’,但是违背自然的人会遭受刑罚。对于这两个道理,你们应该能够领悟到的。”老子的弟子们听了,便不再悲伤哭泣了。
庄子养生点评:生命的诞生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人最终必然趋向于死亡,这是无法逃脱和遏制的自然规律。所以在对待生和死的问题上只有顺应天则。“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每个个体顺应了包括死亡在内的生命自然变化规律,便会无哀无乐,这正是所谓的“帝之悬解”。在古代,把死亡看做是“天刑”、“帝之悬”,当死则死,处之泰然,其本身就意味着解脱。所以,面对死亡而大哭的吊唁者,只是在内心里蒙念企图能够躲避自然的法则,其实这是逆天道而行。
庄子小故事之三:薪尽火传
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里的“指”是“旨”和“脂”的通假字,说的是用油脂来做柴烧,虽然说油脂有烧完的时候,但是火却永远地传递了下来,没有穷尽。
生命是终结了,即薪尽之喻,而通过子孙繁衍却使生命得以继续,即“火传”之喻,为死有不死义,从而又归于深深的永恒生命之河,生命之火也好,精神之火也好,即生生不息。
庄子养生点评:油脂是指外在机体,而火是指内在精神之气。生死只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养生必然要了悟生死,不被感情所打动。秦失不悲伤,并不是故意不悲伤,而是自然的不悲伤。秦失的哭,只是随俗而已,但心情并不悲伤,所以和别人的放声痛哭不同。
养生不是说要你去保养形体,而是保养精神之气。老子之死,只是形体的死亡,不是精神的死亡。所以养生重在养精神之气,精神之气养足,人是不易生病的。同时,精神之气会充实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充满色彩。
道根本清静,无为适长生
清静无为,正己化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道德经》中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意思是说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清虚无为,顺乎自然。“清虚无为”的核心是“无为”,列子认为,“无为”的作用是无穷尽的,“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膻能香”。(《天瑞》 )“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自然之“道”在无意图而合意图、无目的而合目的之中,是天地万物之开端,生化养育了世间事物。
每天清晨只需静下来5分钟,在安静的环境下闭上双眼,在即将开始忙碌之前,停下来冥想。不要思考、不要去想、不要担心,这5分钟里也不需要去做任何事,只是发呆就好。你也可以睁着眼睛,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在这5分钟宝贵的时间里,你完全属于你自己,没有任何压力和忧虑。这几分钟宝贵的时间将会平衡机体的生化系统,是精力充沛而又心神愉快的一天的很好开端。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不少老年人闭目养神,经由片刻后,疲劳顿然消失,精神十足。这是中老年人一种很好的自我保健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闭目养神是对人体的一种“健康充电”。精神和身体上的完全放松,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性变化,使脑部神经稳定而有节律,能量消耗大大降低,肌肉的紧张和氧消耗量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也相对减慢,微循环得到改善。在高度静默以后,大脑还会分泌出一种令人兴奋的脑啡肽,其作用比******强10倍以上。所以在静默以后,人身体各个器官之间能够得到有效的联合,令人产生一种兴奋、欣愉感。
静默养神应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重要的是要做到静默,双眼微闭,全身肌肉极度放松,练熟以后就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静默养神时应注意防寒、避风、保暖、防暑,时间每次以15~30分钟为宜,一天可进行2~4次。老年人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必有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老子的养生保健观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代道家的创始人,其著作以《道德经》为精华和典范。《道德经》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包含许多哲理。但是做任何天下事都必须要有个健康的身体做保证。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道家的养生方法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重视,《道德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的经典宝库。
《道德经》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思是说,人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软,彻底地放松,身体的状态要像婴儿一样松弛。当人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时,身体的经脉不易被各个肌肉所压迫,就会通畅无比,精气运行的阻力会大大减小。《道德经》中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是说柔软的身体状态,会使经脉非常通畅,人体的精气就可以在最坚硬的组织中穿行。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如果充分放松,精气就可以畅通无阻的在骨头里、骨髓中穿行。老子在《道德经》第46课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长期处在紧张的状态下,肌肉僵硬,精气运行受阻,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出现早衰。相反,经常地放松身体,使之保持柔软状态,精气运行活跃,精神就会很旺盛。
当然这种放松是说从形体和心理的放松。心理的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妨碍了气血循环,而人的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形体的放松,能够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的紧张僵硬。身体和心理都能彻底松弛,才是真正的放松。
对于心理放松,老子又提出了“涤除玄览”的观点。其关键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摒弃那些达不到的欲望,调整好心态,对待身边的事情能够“为无为,事无事”,不要勉强自己做达不到的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这样就不会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如果不幸患上了疾病,应该怎样应对它呢?老子在《道德经》第42课中说:“知之不知,上。”意思是说知道自己患了疾病,只当自己没有病,这是最好的。相反“知之不知,病。”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患上疾病,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绝症,导致过分紧张,这是影响身心健康的最坏状态。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是这样,过分地害怕疾病,使原来较轻的病情变得更严重。更有甚者,有些症状也许根本就不是疾病,却无端地被想出来个疾病。所以,正确地对待疾病就显得格外重要。最佳的办法就是对疾病采取“知之不知”的态度,不要过分紧张。但这不是提倡放弃治疗,相反,该吃药的一定要吃药,该休息要及时调整作息,该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的一定要改。在心理上,藐视疾病的存在,这才最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正如老子所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很少生病,就是因为他们不想着疾病,不想它好,也不想它不好,根本就不为之紧张。所以圣人极少有生病的时候,有病的时候也会好得极快。所以患者不要太过紧张和悲观,不要背太过沉重的思想包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对疾病的康复有很大帮助。
涵养元气,乐而忘忧
《黄帝》篇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意思是列子问关尹说:“道德修养完善的圣人潜入水中却不会感到阻塞、窒息,蹈入火中却不会感到灼热、烧伤,腾空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感到恐惧。请问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关尹这样回答:“这是因为持守住纯和之气,涵养元气,保持品德,并不是智巧、果敢所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