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儿童家庭用药小百科
24790400000047

第47章 儿童传播效果研究(8)

8.大众传播中的暴力问题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暴力对儿童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持·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实验表明,电视和电影可能教授了攻击性行为。在一项典型的观察学习的实验中,班图拉分别就现实中的、电影和卡通片中的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这3个场合中,儿童看到一个女性成人榜样对一个大橡皮娃娃分别进行4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结果发现,当孩子们被置于一个与他们刚刚看到的场景类似的玩耍情境时,他们会模仿看到过的动作,比起那些没有看过影片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可怜的波波娃娃施以了更具暴力性质的袭击。

在另一项实验中,班图拉将4~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4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另一个成人的奖励;而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接下来,就让儿童进入相似的场景中,电影里榜样的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奖励或惩罚),是儿童是否自发地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看到榜样受奖励的那一组儿童,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另一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为了回答第二组实验所带来的问题——看到榜样受奖励的儿童是否比看到榜样受惩罚的儿童习得更多的攻击性行为,班图拉在这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提供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地回想起榜样的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表明,这两组儿童在模仿攻击性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即都能同样精确地显示出榜样的4种攻击性行为的顺序。这说明,榜样无论得到惩罚还是奖励,儿童都习得了同样的行为,只不过没有同样地表现出来而已。

电影、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各种媒体中大量的暴力信息,诱发并助长着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研究者进行的短期控制实验和长期跟踪研究证实,电视暴力会增加观看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在短期控制实验中,两组被试先分别观看暴力节目与非暴力节目的片断,然后给他们提供电击别人的机会。结果表明,观看暴力节目的被试比观看非暴力节目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长期跟踪研究的结果则显示,被试童年时观看暴力节目的数量能很好地预测其成人后的攻击行为,即使在统计时控制了儿童最初的攻击性水平,这种相关也依然显著。英国曾在1993年发生两起10岁小孩虐杀2岁小孩事件,其中凶手之一的乔恩,就是在长期媒体暴力影响下长大的孩子,他的爸爸经常租碟回来看,大部分是暴力类电影,许多时候,两父子同坐客厅一同津津有味地看。乔恩往受害人脸上泼颜料就是模仿电影中的杀人桥段。

格伯纳提出了“冷酷世界症候群”,又称“卑鄙世界症候群”的概念。这一概念揭示了这样的现象:长时间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的人,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对暴力及暴力的受害人渐渐失去敏感和同情心;而且因为看惯了暴力,所以要看更激烈的暴力才觉得刺激。于是在长期的电视暴力影响之下,这些人就变得自私、冷酷、缺乏同情心及爱心、难以与人愉快地共处。

对于这种媒介里的暴力,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反电视暴力协会主席、精神病医师托马斯·雷迪斯基在对16个国家进行750次调查后发现,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暴力,25%~50%的责任应由大众传播媒介负责。69%的英国公民也认为电视上的暴力已经构成社会问题,德国母亲呼吁取消电视暴力镜头。

9.大众传播效果应该如何看待

关于电视效果的论述是施拉姆儿童和电视的研究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的“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观点的理论基础。施拉姆指出,在某种意义上,“电视效果”或“电视影响”被深深地误解了,因为它指的是电视对儿童做了什么,它意味着:电视是主动的影响者,儿童是被动的接受者;电视是积极的,儿童是消极的;电视如子弹一样打中了儿童,儿童原地不动,因此成为俘虏,成为牺牲品。施拉姆感叹道:没有什么东西比这种误解背离事实更远的了。

施拉姆把儿童和电视的关系比作自由的顾客和自助餐厅的关系,他说:“现在有两个得到普遍承认的形象:一个是儿童的形象——他们是受到电视进攻的毫无反抗能力的目标;另一个是电视的形象——它是一家巨大的、辉煌的餐厅,儿童在那里选择他们目前最需要、最喜欢的食品。这后一个形象更为真实。”那么,什么是电视效果呢?施拉姆认为,效果一定和儿童过去的生活经验相联系:①每个儿童独有的生活会成为他看电视兴趣的来源,而相对稳定的电视兴趣又使他积累了一定内容的经验和思想。②这种经验和思想进入儿童的生活,和儿童以往的、已经储存的生活经验、思想相融合,形成新的经验和思想。③当儿童再接触电视时,这些新的经验和思想又成为原始的经验和思想,如果某些电视内容触发了儿童的原始经验,作为结果,儿童会经过分析和判断,抛弃一些东西,储存一些东西,吸收一些东西,可能还有一些模仿行为公开地发生了,这就是电视的效果。

卜卫在探讨大众传播效果时谈到,在做媒介研究的过程中,父母、教师与我谈论最多的是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大多数认为电视、卡通、电子游戏机、计算机和网络,都会导致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或学习不良社会行为。比如,看了武打片或卡通,就会产生暴力行为;读了言情故事,儿童就会早恋;玩了电子游戏机,儿童就会不专心学习;如果上网,肯定要结交坏朋友。每当儿童中出现不好的思想和行为时,父母或教育者就开始责备媒介。其实这对媒介是不公平的。大量的研究说明,即使儿童使用同一种媒介,观看同一内容,不同的儿童受到的影响依然是不同的。如多数儿童看了某个电视片或玩了某种游戏,并没有受到“暴力”的影响,但有的儿童看了之后,就产生了侵犯性行为[17]。卜卫的意思是,我们在研究大众传播对儿童影响时,要考虑到媒介的影响是与儿童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态度、个性及价值观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媒介兴趣和媒介选择,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接受了或改变了某些知识、社会观念和行为规范。换句话说,媒介影响是媒介传播和儿童个人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看待大众传播效果时,还要注意传播效果的时滞问题,即大众传播对儿童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我们知道,大众传媒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儿童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反面的影响。时滞问题告诉我们,在看待大众传播带给儿童影响时,还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大众传播的效果,可能不是某一时刻就体现出来,而是随着孩子成长,慢慢地呈现出来的。

注释

[1](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版,第20页。

[2](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版,第21页。

[3](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版,第21—22页。

[4](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版,第23页。

[5]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2002年版,第98页。

[6](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版,第27页。

[7](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8](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9](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10]方建移等:《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11]方建移等:《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12](美)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吴颖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63页。

[13](美)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吴颖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63页。

[14]孙云晓主编:《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196页。

[15](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16](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7]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2002年版,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