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瓷器鉴赏及收藏
24735300000013

第13章 妙法鉴古瓷(5)

①真品胎呈灰白或者深灰色,胎土淘洗虽不够精细,但质地非常坚硬,器壁较薄而均,底足可见不规整的修胎痕迹。而新品胎土过于精细,胎为灰白色,质地较松,用手叩之少有真品那种坚硬的金属清脆声,足部露胎处修整平滑,无民间手工艺的制作特征。

②真品的釉质肥厚莹润,施釉流淌自然,在釉薄处呈现一种黑里透红的颜色,釉面有极细的棕眼。而仿品施釉讲究,釉虽厚但无肥润的光亮色泽,也没有黑里透红的特点。器物表面棕眼也比真品粗大,流釉不自然。

③仿品胎体厚重,底足和口沿宽厚,兔毫纹较规整,造型不如真品秀美。

民国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特点

豆彩鸡缸杯为明代成化年间名。贵品种,因其久负盛名,收藏家竞相搜求。因而也成为后人们所仿制的主要品种之一。民国时期仿制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较为典型,其造型、尺寸均与真品相似,但仔细比较,仍有许多差别。

①真品高3.6厘米,口径8.8厘米,胎体细腻,轻薄透体,而仿品的器身比真品高0.2厘米,胎体较厚。

②真品纹饰画法娴熟,笔法随意不拘谨,而仿品以临摹为主,画意呆板。

③真品釉面莹厚,有如堆脂,柔和蕴润。而仿品施釉较厚,釉面肥厚透明,光亮刺目。

④真品色彩艳丽,青花颜色与紫、红、褐釉彩相互错综掩映,极为美观。而仿品彩料不如成化时期的纯净,釉料中含有细小的杂质,色彩具有民国时期的特点。

⑤真品款识字体遒劲有力,排列有序,而仿品运笔拘谨,瞻前顾后,不能随意,使其文字矫揉造作,呆板乏神。

明成化斗彩葡萄杯真伪对照

明成化斗彩葡萄杯,以制作精美,纹饰清晰,色泽淡雅及色彩艳丽而闻名。于世。此杯出土于北京德胜门外小西天清墓中,高4.5、口径7.8、足径3.2厘米。杯外壁绘有葡萄、苦瓜、桑椹、竹子,并施以红、黄、绿、紫等彩料,底有“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由于成化斗彩瓷名。声卓着,历代均有仿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康熙仿成化斗彩葡萄杯堪称为仿品中的精品。仿品比原器高0.5,口径大0.1厘米。仿品尽管是照原器模拟的,其纹样、造型、款识依样摹仿,但仍具有康熙时期的制瓷特征。

①真品胎体颜色具明初时期白中泛红的特点。胎质纯洁,胎体轻薄,而仿品胎体呈纯白色,底足处理上具有康熙时期那种“泥鳅背”足底的特征。

②真品纹饰线条纤细,自然流畅,随意性很强。而仿品过于拘谨,即使纹饰刻画较为逼真,画面也显得呆板。

③真品色彩变化多,红彩鲜艳耀目,紫色尤如熟透的葡萄,绿色微泛黄色。而仿品红彩深浅不一,紫色没有真品黑紫特点,绿色为翠绿透明。

④真品青花底款颜色深沉,无飘浮感,外围双方框线紧贴款字。款识笔法苍劲有力,起落无虚尖,笔道圆润,这种写法为历代仿品所不及。而仿品款识不如真品写得自然、苍劲有力,而过于楷书化,特别是“化”和“制”字表现更为明显。

明正德青花龙纹尊辨伪

明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制作的青花龙纹尊,由于它工艺精湛,釉色润莹,造型优美,以致民国时期对其进行仿制。现将首都博物馆藏的明正德青花龙纹尊与民国时期仿制的青花龙纹尊对比如下。

明正德青花龙纹尊,高12.4,口径15.5厘米,敝口、圆腹、圈足,为仿古式样尊,器身绘有六条行龙穿于缠枝花卉中,底有青花“正德年制”四字款。

民国仿正德青花龙纹尊,高12,口径16.5厘米,造型、纹祥和款识均同真品相似。但由于年代的差异及制瓷工艺和原料的区别,二者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不同点。

①真品造型浑厚古朴,器型线条优美,口部和器身高度比例协调,给人一种舒适之感。仿品不如真品秀丽,口径虽比真品仅大1厘米,但显得粗笨、呆板,有其形而失其神。特别是尊腹的倭角处,真品过渡自然,而仿品则给人以生硬的感觉。

②真品青花料为石子青,发色稳定、匀净,青花色泽呈蓝灰色,为正德时期的一大特点。而仿品青花呈淡蓝色,没有正德时期应有的青花特点。青花料虽平和稳定,但给人以飘浮之感。

③真品釉质肥厚滋润,釉面青亮,釉层中有密集的小气泡。而仿品釉质虽厚,但光亮刺目,釉面发白,无真品釉面自然形成的光晕。

④真品纹饰清晰生动,龙纹刻画流畅舒展,纹饰布局恰到好处,疏密有致。而仿品龙纹虽同真品相似,但纹饰图案过于规整,显得生硬拘谨。

⑤真品款识行笔自然流畅,富有神韵,款识青花料其色下沉,周围有小气泡。而仿品则无此特征,款识笔法拘谨、歪歪斜斜、粗大不规整。

康熙素三彩花卉碗辨伪

清康熙年间素三彩瓷,在明代制瓷基础上,装饰手法更加新颖,品种繁多。“白地素三彩”则为其中显着品种之一。当前流行于世的即有真的,也有后代仿制的。那么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后仿制的,下面以首都博物馆所藏‘清康熙素三彩花卉碗”与“民国仿”康熙素三彩花卉碗”对比如下。

①真品胎质细腻致密,胎体薄厚均匀。口沿微侈,唇沿较薄,胎釉结合紧密,造型具有康熙时期典型特征。而仿品胎体较真品厚,腹体没有真品宽,特别是口沿比真品厚,且外撇稍大,胎釉结合松弛。

②真品釉面洁白、平滑,施釉较薄。而仿品釉面白中泛黄,施釉较厚,而且还有一种潜在的明亮感,不同于真品釉面光亮自然的效果。

③真品施彩较薄,但色彩浓而不艳,黄、绿、紫三色搭配适当。而仿品的色彩颜料不及真品的颜料精细,所以施彩较厚,用以达到色彩浓的效果。特别为绿彩没有真品的嫩绿感,而显得暗淡无光。

④真品纹饰工整秀美,用黑线勾勒枝干,花叶的轮廓清晰可见,尤其是碗壁刻画的龙纹精细逼真,可谓形神兼备。而仿品纹饰花卉黑线轮廓欠清晰,运笔没有真品豪放潇洒,龙纹刻画较粗,显得僵硬,缺乏生动感。

⑤真品款识字体工整秀丽,用笔流畅。而仿品款识写得拘谨规矩,但由于一笔一画的描摹,缺乏真品的流畅感,笔力柔弱,而且青花款颜色也无真品纯净鲜艳。

民国仿康熙豇豆红太白尊辨识

豇豆红为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铜红釉制品,其特点为釉色浅红,色调淡雅,釉面带有较多绿色苔点,类似豇豆红色,素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赞誉。豇豆红为红釉中较为难烧的产品,流传至今康熙豇豆红器物较少,故后世仿品较多。民国仿康熙豇豆红太白尊尽管造型、纹饰、款识均与真品相似,但二者还存在许多区别。

①真品胎体薄厚均匀,器形圆润敦厚,制作规整。口薄而微侈、颈短微缩。而仿品胎体厚重,制作较粗,口沿厚而翻卷较大,肩部转折生硬,缺乏端庄秀丽之感。

②真品釉色均匀细润,釉面呈现出一些绿色苔点。口沿有一圈自然形成的白釉。而仿品釉色光亮刺目,釉面不仅无绿苔效果,而且烧出的红釉深浅不一,并有明显浅白色斑块,口部红,白釉相接之处不协调。

③真品腹部浅刻三团螭暗纹清晰,刀法细劲有力,仿品纹饰刻划粗糙,纹饰模糊不清。

④真品款识写法有力,结构严谨,而仿品由于字体的摹仿,则失去了潇洒流畅顿挫有力的笔韵,所以显得呆板无神。

清乾隆青花蒜头瓶真假区别

首都博物馆藏有两件青花蒜头瓶,造型、纹饰尺寸均相似,底款同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但将两件作细心的比较,就不难发现其中一件为清乾隆青花蒜头瓶,另一件为民国时期仿乾隆青花蒜头瓶。尽管仿品制作技艺纯熟,但由于与真品时代不同,不可避免地打上本时代的烙印。因此,也存在伪迹败露之处。

①真品器型圆润,腹部显圆,腹至底处缓缓收胎体。不像仿品收的生硬、急促。真品束分段粘接而成,颈部可用手摸到接痕。而仿品接痕多不明显。真品造型秀美,仿品虽执意求真而显得呆笨。

②真品胎质坚密细白,而仿品胎质粗松,胎壁较厚,用手掂之较真品重。

③真品纹饰线条流畅活泼,画笔自然生动,纹饰清晰。仿品则因摹仿而造成的呆板,拘谨、模糊的感觉。

④真品经过二百多年的使用、抚摩,表面光泽柔和自然。而这种光泽随眷年代久远,光泽逐步加重,人称为“蝎蜊光”,其釉质莹润细腻,有一种欲看不透的质感。而仿品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使人看上去很耀眼,釉面也无白中闪青的效果。

⑤真品青花颜色纯正,而仿品色泽呈深蓝色,并有一种浮于器物表面的感觉。

⑥青花款识同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字体大小结构相似。但其中的“清”字的写法。真品“清”字三点写法为“中中”,而仿品则是。“年”字的第一、二笔,真品写法为字的两笔不连接,是一个开口字头。而仿品的篆书的上方笔划连接在一起。“制”字上方右旁篆书,真品写为,人称为五出;而仿品往往把中间的一横不上篆,写为“山巾”。这些写法都属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书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