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交响曲》整体上并无太多亮点,被批评为醉酒之作,有酒后狂放之感。但第二乐章“小快板”(其实相当于“慢板”)却相当精彩:在安宁柔和的木管乐器的吹抚下,音乐主题伤感而又灵动,似永不死亡的圣灵!这是贝多芬交响曲慢板章节里当之无愧的杰作,甚至常被替换到平庸的第八交响曲的慢板章节来“蒙骗”听众。
《第九交响曲(“合唱”)》,毋庸我多说,大家都知道贝多芬在最后乐章里,破天荒地将合唱队伍拉了进来,与交响乐队一起表演。合唱的唱词来自席勒的一首颂歌《欢乐,你是上帝的灵光,天堂的女郎》,经贝多芬谱曲后变为《欢乐颂》。我常接到音乐爱好者的来信,要求在我们的音乐会上演出《合唱交响曲》,殊不知这是一项很难满足的要求。且不说很难找到一支高水准的合唱(不仅是合唱,还有独唱、重唱)队伍,即便有了合唱队伍,演出的场地也存有问题,因为一支大型交响乐团再加上数十人的合唱团,并不是任何音乐厅都能够容纳的。但令人庆幸的是,历史上有人能够做到!据说,斯大林听完《合唱交响曲》的末乐章后大为赞赏,这位对音乐既不敏感也不在行的大人物惊呼:“这才是为大众服务的音乐,怎么演都不嫌多,应该让我们国家最小的村庄也能听到这样的音乐。
”于是,一股贝多芬热迅速升温,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庞大的队伍在全苏联巡演——哪怕是最偏远的省份,连官方报纸都惊讶:“可怜的贝多芬,一百年来无家可归,今天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家园——唯一真正理解、热爱他的国家:苏联!”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史上里程碑似的文献,其艺术及人文价值远远超越奏鸣曲本身。我们已经谈到,如果说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钢琴文献中的《旧约》,那么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则是《新约》。整部钢琴奏鸣曲仿佛是贝多芬的恋爱史,与他个人的情感经历密切相连。
人们总是将《月光奏鸣曲》(Op.27)开头宁静的“三连音”想象成月夜湖上的泛舟,荡漾着甜蜜的浪漫。的确,贝多芬在写这部奏鸣曲时,正与琪丽埃太·吉雀娣小姐恋爱。他说:“我生活得较为甜美,这是由于一位亲爱的姑娘的魅力使我产生了这样的转变。她爱我,我也爱她,两年来我第一次获得这样幸福的时刻。”但是不久,他就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因为他们之间地位的悬殊以及姑娘对他的毫不理解。后来,姑娘嫁给了加伦堡伯爵,这一举动令贝多芬绝望,这是导致他写下《海利根斯塔特遗书》的主要原因之一(表面原因是耳聋)。
贝多芬虽终身未娶,但他也经历过订婚。这位与贝多芬订婚的小姐就是苔莱丝·德·布伦斯威克。从姓氏中间的“德”可以看出,她是位贵族,乃布伦斯威克伯爵之女。与布伦斯威克小姐相处的日子,也许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热情奏鸣曲》正是这一幸福的写照。为了未婚妻,贝多芬还专门写了另一部钢琴奏鸣曲(Op.78)以及独奏曲《献给远方亲爱的人》(Op.98)。可惜两人最后还是没能结合在一起!说到《热情奏鸣曲》,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有一次,贝多芬去捷克的格列茨拜访他的经济赞助人李希诺夫斯基侯爵(他从侯爵那里领取年金)。侯爵让贝多芬演奏新近写成的《热情奏鸣曲》,由于有几位法国军官在座(他讨厌法国军官),贝多芬拒绝演奏。侯爵假意责备,不料贝多芬大怒,拎起行李就走,并对侯爵吼道:“你是一位侯爵,那只不过是天生的偶然。世界上有千万个侯爵,而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
贝多芬共创作了五部钢琴协奏曲,毫无疑问,最著名者是第五号。据说,《第五号钢琴协奏曲》在维也纳首演时由于太精彩,在座的一位军官不禁脱口高呼“皇帝!皇帝!”因之,这部协奏曲以“皇帝”为名。的确,第一乐章开头的钢琴华彩部分(一般协奏曲的华彩放在乐章的最后)气势磅礴,有如密集的瀑布飞泻而下,令人情绪高涨。而第二乐章“慢板”也是精品,小提琴加弱音器唱出夜曲般的旋律,再由钢琴加以变奏,层层叠进,步步升华。二战时法国被纳粹攻占,巴黎沦陷,大作家罗曼·罗兰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在经受考验的日子里,贝多芬永远在我们身旁。在敌人临近的当儿,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中的一首美妙的旋律(即第二乐章的旋律——作者注)。那三天三夜里,我一直听着这美妙的旋律,它就像活在我的心里一样。这首曲子纯洁明静,它凌驾在这个世界的废墟之上。它照亮了理智,有如乌云空隙中的蓝天……”罗曼·罗兰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刻骨铭心的,并不是气壮山河的高歌猛进,也不是排山倒海的波澜壮阔,与此相反,恰恰是纯洁与明净的境界,这种平静的崇高(如同简单的高贵)才是美学之佳境!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该品种的圣品。至今,小提琴界还在为谁的作品能入选“十大协奏曲”而争论不休,不过,这些争论尚仅仅是针对第四名之后——前四名的排序已有公论,分别是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由此可见贝多芬的这首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小提琴文献中所享有的至尊地位。
贝多芬最不为人所重视的作品,大概是室内乐(钢琴奏鸣曲是超越了本质意义的另一种室内乐,不在这里讨论)与宗教音乐了。也难怪,这两类作品要么严肃有余而浪漫不足,要么受各种条件限制而无法经常演出,听者自然对此不甚了解。
在室内乐里,九首小提琴奏鸣曲中以第五号以及第九号最为著名。第五号标题为“春”,是贝多芬少有的柔情似水的作品,含情脉脉的表达,令人有春心荡漾之感;第五号名曰“克鲁采”,题献给著名小提琴家克鲁采,具贝多芬一贯的鲜明个性,音响效果极佳。此外,室内乐重奏是贝多芬的重头戏,仅弦乐四重奏便有九部,以晚期作品最值得聆听。其中,《第九号弦乐四重奏》(Op.135)颇有意思,第四乐章用到“必须这样吗”的题材,该故事发生在房东太太来收取房租时,贝多芬用歌声表达拮据,对房东太太哼唱道:“必须这样吗?”房东太太附和着他的幽默,跺着脚坚定地回唱道:“必须这样!”说到“钢琴三重奏”(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降B大调“大公”三重奏》(Op.97)是我的挚爱。这是贝多芬为表达对其艺术资助人鲁道夫大公的感激与友谊而作,第一乐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颇具贵族的大度,随后小提琴与大提琴一起进入,展开游戏。我曾参与演奏过这首作品,亲手操作的感觉好到无以言说。
宗教音乐也是贝多芬的强项,尤其是《D大调庄严弥撒》(Op.123),乃弥撒曲的绝世佳作,也是其“所有作品中最伟大者”——这是贝多芬自己所言,而且不止一次如是说。此曲是为他的私人学生、艺术保护人鲁道夫大公晋封奥尔莫兹大主教的典礼而作。与古今众多的弥撒曲不同,它不是传统的祈祷,也不是抽象的礼拜仪式的祭献,正如他在《D大调庄严弥撒》手稿上的题词“出自心灵,但愿它能到达心灵”,这首作品表达了他的强烈个性。在圣彼得堡的首演中,尼古拉·伽利钦亲王的说法能够代表大家的感受:“这部作品给听众带来的影响是无法形容的。不怕夸大地说,我自己从来没有听过像这样崇高、庄严的音乐,连具有永恒之美的莫扎特的名作都不能唤起你的弥撒曲中的‘上帝怜悯’和‘光荣经’所给我们的那种感受。‘圣恩经’中的卓越超群的和声和动人的旋律令人欣喜若狂。说真的,整部作品是表现美的珍品;可以说,你的天才照见了以后的几个世纪。”
贝多芬的作品我们无法一一详述。在这一节的后面,我们倒有兴趣罗列出贝多芬未尽的写作蓝图。在他逝世前八天,他给伦敦的朋友莫斯凯莱写信道:“我有一整部交响曲的初稿,还有一部序曲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放在我的书桌里。”他说的初稿就是《第十交响曲》。可惜,音乐史上很少有作曲家能够迈出编号为“十”
的交响曲的门槛。此外,贝多芬还打算为格里帕泽尔的《梅吕西纳》以及歌德的《浮士德》配乐,还要写一部以《巴赫》为名的序曲。对于他十分崇敬的“伟大的导师”(贝多芬语)亨德尔,他准备模仿其手法写一部圣经题材的清唱剧《所罗门和大卫》。可惜,这一切都随着1827年3月26日那场纷飞的大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而灰飞烟灭。
舒伯特
时至今日,尚没有一部权威著作能够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一网打尽。列出舒伯特所有的艺术歌曲不仅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要知道,他的艺术歌曲有六百三十多首。这中间,我们今天仍在传唱的包括《小夜曲》(选自声乐套曲《天鹅之歌》
,雷尔斯塔词)、《圣母颂》(司各特原词,施托克译成德文)、《魔王》(歌德词)、《流浪者》(吕贝克词)、《野玫瑰》(歌德词)、《死神与少女》(克劳迪乌斯词)、《鳟鱼》(舒巴特词)、《致音乐》(朔贝尔词)、《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歌德词)、《迷娘》(歌德词)、《天鹅之歌》(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声乐套曲)、《冬之旅》(声乐套曲)等。这些歌曲有的独立成章,有的分属不同的声乐套曲。
舒伯特还将其中一些优秀者改编成其他形式的乐队作品。这些作品包括:
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这是舒伯特十五首弦乐四重奏中的第十四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因第二乐章采用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旋律而得名。“死神与少女”是欧洲流传的一个故事:一个美丽的少女被魔鬼诅咒,魔鬼差死神来取她的性命。少女苦苦哀求不愿赴死,死神不敢有违天命,于是安慰少女不要害怕,只管躺在他的怀里闭着眼睛便可安稳地死去。这段凄美的旋律在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中被用作主题,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轮番进行变奏,十分优美动听。
钢琴五重奏《鳟鱼》。因第四乐章(全曲共五个乐章)中用到艺术歌曲“鳟鱼”
的旋律而得名。这首钢琴五重奏在编制上有其独特之处,省略第二小提琴而加入低音大提琴,形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以及钢琴的特殊格局。
“鳟鱼”的立意源自著名诗人舒巴特的诗,诗人在山中散步,见山涧里自由嬉戏的鳟鱼为渔夫所觊觎,几次下钩均无法钓起,便恼羞成怒,将池水搅浑后用渔网捕捞,最终可爱的小鳟鱼们悉数落网。其时舒巴特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该诗是对自己身陷牢狱不得施展抱负的哀叹。在第四乐章中,舒伯特将这首诗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音乐中既有鳟鱼自由来去的身影,也有大自然无忧无虑的气氛,还有渔夫阴险贪婪的嘴脸,更有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
钢琴与乐队的《流浪者幻想曲》,取材自他的艺术歌曲《流浪者》。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流浪者”的题材多次出现,但每次采用的歌词均不同。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是为吕贝克的诗而谱曲,再将旋律部分(包括伴奏部分)运用到不同的章节之中,具有非常高的演奏难度,是对钢琴家的挑战。
与贝多芬、布鲁克纳、德沃夏克等大作曲家一样,舒伯特的交响乐也只有九部。
《第八交响曲》由于只完成两个乐章,故名“未完成”。至于为什么这部交响曲没有写完,人们无法得知。其实在我们看来,两个乐章已经足以完成舒伯特的整个乐思了,并没必要画蛇添足地“写完”。舒伯特去世一百周年时,美国的一家唱片公司重金悬赏,征求这部交响曲的“续集”,幸运的是遭到了全世界音乐家的强烈抗议,该计划被迫流产。有人认为《第九交响曲》是舒伯特最伟大的交响曲(这部作品的标题便是“伟大”),该作品很明显是受到了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的鼓舞,在结构的宏大以及力量的较量上十分出色。
舒伯特的二十一部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部(即第二十一号)被认为是继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之后最完美者,是舒伯特钢琴作品的巅峰,不可不听。此外,十一首钢琴《即兴曲》也是小品音乐的珍品,适宜茶余饭后轻松聆听。
《吉他型大提琴奏鸣曲》是极具舒伯特特色的作品。所谓“吉他型大提琴”学名“阿帕乔里”,是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小型大提琴,六根弦,形同吉他。在舒伯特时代,尚有人专门制作该琴,也有人研习此技艺,后逐渐失传。舒伯特为吉他型大提琴家舒斯特专门写了这部奏鸣曲,供其演奏。现在由于该乐器不复存在,只能用现代大提琴来取而代之,效果也佳。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除用大提琴演奏外,还有中提琴演奏的版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听。
《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幻想曲》,作于1827年,为钢琴家波克莱及小提琴家斯拉维克而作,并由两人联袂首演。全曲共分三段,速度不断转化,情绪起伏跌宕,非高超的演奏技艺不能应付。
舒伯特的声乐套曲著名者有《美丽的磨坊女》、《天鹅之歌》和《冬之旅》。其中,《冬之旅》的整体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人们所喜爱。《冬之旅》以一个流浪汉冬日里离家出走的故事,表达流浪汉(实则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
共二十四曲,其中“晚安”、“菩提树”、“春梦”、“路标”等十分著名,能够代表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最高水准。
罗伯特·舒曼
不可否认,精神疾病总是困扰着艺术家。音乐史上,因精神问题而被迫终止艺术生涯者可谓多矣,幸运的人能最终降伏病魔,重启人生辉煌。但是这种幸运不可能降临在所有人身上,最终死于疯人院者也不是绝无仅有,舒曼、多尼采蒂、斯美塔纳等作曲家就是这样的不幸者。不过有时候我倒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幸运者。有人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么少数的疯人掌握着宇宙的顶级机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若真如此,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递这种机密?此时,文学已经失却了功能,因为它仅使用一种具象的符号,易泄露天机而遭天谴;美术也非上佳的选择,其手法只作用于凝固的瞬间,只对可视的物件形成共鸣,即便能够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由于缺失空间的参照而难以由点及面地延展;音乐则不然,它的表达相当含蓄,在传递信息时不仅准确迅捷,而且能够随着内心情绪的变化而到达未知境地。一句话,疯人音乐家的内心世界不同于正常人,他们用音乐方式透露的机密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舒曼最重要的作品集中于1840年婚后,在1844年后,即精神疾病频发的晚年硕果更丰。
舒曼共作有四部交响曲:
《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作于1841年,四个乐章分别有“初春”、“黄昏”、“嬉游”、“春憨”的标题,故曰《春天交响曲》。
《C大调第二交响曲》名声不大,1846年由门德尔松指挥莱比锡布业大厦管弦乐团首演。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创作于1850年。那年,舒曼被任命为杜塞尔多夫合唱团和乐队的指挥,于是舒曼夫妇举家从德累斯顿迁居到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他们不仅参观了著名的科隆大教堂,而且还参加了科隆大主教升任红衣大主教的仪式,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两个多月后,这部歌颂莱茵的交响曲完成了,取名《“莱茵”交响曲》。在交响曲第四乐章中,舒曼再现了科隆大教堂哥特式的宏伟以及科隆红衣大主教升座典礼的神秘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