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还有一些协奏曲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两首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均极具宫廷的古典雅致,为演奏家所喜爱。与莫扎特完全不同,海顿对小号这件乐器情有独钟,写有包括《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在内的一批作品,使轻易不能露面的小号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独奏”的宝座。
莫扎特
西方传言,听莫扎特的音乐能使人变聪明。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莫扎特的音乐总体上是清纯的、阳光的,孩童般可爱与率真,音乐语言单纯直白(但演奏起来难度很大),容易较快地、直接地被人所接受。当我们对某一艺术作品产生好感,身体的各个细胞就会积极地调动起来,产生“善”的元素,自觉不自觉地去接近它、接受它、皈依它,无形中便产生了行为及思维的嬗变,就好像是变聪明了似的。
买过莫扎特唱片的人都知道,其作品编号很特别,不是常见的Op,而是以字母K打头——这就是著名的“克歇尔编号”,由奥地利植物学家、莫扎特作品研究者克歇尔编订。根据克歇尔的编订,莫扎特正式的作品编号有六百二十六个(即K 626),此外,增补或后来发现的遗作(无编号)的还有一百多个。这总共七百多个编号的作品,内容涵盖了当时通行的几乎所有的音乐手法和表现形式,真可谓是包罗万象。
人们常说,要想真正了解莫扎特,就必须听他的歌剧。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解读莫扎特音乐的最重要的来源。在他二十多部歌剧作品中,著名者有:
《假冒园丁的姑娘》(La finta girdiniera),K196,1774年作,三幕歌剧。讲述发生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意大利一位伯爵与其情人微奥兰特小姐的爱情喜剧。
《后宫诱逃》(Die Entf?黨rung aus dem Serail),K384,1782年作,三幕歌剧。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土耳其,康施坦茨小姐被误卖到了土耳其皇宫,其未婚夫前来施救,众人最后胜利大逃亡。这部歌剧的音乐十分优美,据说约瑟夫二世听了这部歌剧的排练后,召见莫扎特:“亲爱的莫扎特,这部歌剧对我的耳朵来说实在是太美妙了,有这么多好听的音符。”莫扎特回答:“陛下,这些音符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剧院经理》(Der Schauspiel direktor / The Impresario),K486,1786年作,独幕十场歌剧,讲述剧院演员之间化解矛盾的故事。
不过,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莫扎特晚期最杰出的四大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K492,1786年作,四幕歌剧。十七世纪中叶,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理发师费加罗与女佣苏姗娜智斗伯爵的喜剧爱情故事,故事情节荒诞滑稽,但音乐却十分优美。尤其是序曲音乐,机智诙谐,动静相间,是交响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唐·璜》(Don Giovanni),K527,1787年作,两幕歌剧。以莫利纳的《塞维里亚的淫棍和石客》和莫里哀的《石宴》为剧本,讲述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好色之徒唐·璜荒唐可笑的故事。
《女人心》(Cosi fan tutte),K588,1790年作,两幕喜歌剧。讲述两个军官与一对亲姊妹之间互相测试忠诚的搞笑故事。
《魔笛》(Die zauberflote / The Magic Flute),K620,1791年作,两幕或四幕歌剧,是根据古代埃及神话题材创作的爱情故事。其序曲音乐也经常单独拿出来在音乐会上演奏。
莫扎特作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还有无编号或疑为赝品者近二十部),其中著名者有:
《D大调“哈夫纳”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专门为其家乡父母官、萨尔茨堡市市长哈夫纳晋封爵位而作。有趣的是,莫扎特与萨尔茨堡的大主教黑罗尼莫斯·冯·科洛里多彼此仇视,最后公开决裂;但与该市的市长相交甚契,友谊长存。他不仅为哈夫纳市长写了交响乐,而且在其女儿出嫁时还专门为之定做婚礼曲,即著名的《D大调“哈夫纳”小夜曲》。
《C大调“林茨”交响曲》,作于1783年。这年夏天,莫扎特与妻子康丝丹采从萨尔茨堡返回维也纳,途中在林茨停留而作。当时,莫扎特携新婚妻子回老家,希望父亲原谅他的婚事,但未能如愿。返回途中,在林茨受到一位朋友的盛情接待,有感于此,遂写了这部作品。
《D大调“布拉格”交响曲》,1786年莫扎特赴捷克访问,携此曲首演于布拉格,故此得名。捷克是莫扎特的福地,捷克人十分欣赏他,令他流连忘返,著名的歌剧《魔笛》就是专门赠送给布拉格的。“布拉格”交响曲由于没有传统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故又名“无小步舞曲的交响曲”。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在这部交响曲里,莫扎特使用了他很少用到的“小调”
。莫扎特对调性的敏感,在音乐家里是出了名的。他可以通过调性本身来表达情绪,只有当极其绝望悲哀时,才使用小调——尤其是G小调,如《魔笛》中帕米娜绝望的咏叹调“啊,我感觉到它了”。在他的四十一部交响曲中,也仅有两部使用小调。这部交响曲在第一乐章短暂而不安的节奏之后,就直奔主题,毫无其惯有的“唠叨”。也许是莫扎特预感到自己行将辞世(此曲完成两年后莫扎特便辞世),音乐中有一种少见的悲愁。但是,这种悲愁的情绪几经反复与抛掷,一次比一次淡化,甚至一度出现平静与兴奋,不能不说是音乐的奇迹。
《C大调第四十一号“朱庇特”(Jupiter)交响曲》,莫扎特最伟大的交响乐作品,也是最后一部交响乐(莫扎特最后三部交响曲均作于同一年)。朱庇特乃古希腊神话人物,是“神中之神”,法力无边。人们用“朱庇特”来冠名这部交响曲,有称颂其伟大及无人能敌之意。这部交响曲之所以伟大,很重要的一点是因其末乐章结合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及当时盛行的主调音乐,两种手法交织起来,十分有趣。莫扎特的对位绝技在这两种形式之间游刃有余,令人拍案叫绝。
另外,莫扎特还有难以计数的管弦乐作品,以成套的“嬉游曲”(Divertimenti)和“小夜曲”(Serenata)最受欢迎。用于乐队演奏的“嬉游曲”及“小夜曲”(不同于歌曲的“小夜曲”),均具有音乐会风格,乃当时时髦的、正规的演奏形式。现在,音乐厅里演奏最多的莫扎特乐队作品,以“小小夜曲”(K525)、三首“弦乐嬉游曲”(K136、K137、K138)为最,有些甚至被改编为弦乐四重奏,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小小夜曲”(K525)也是莫扎特乐队作品中(后成为弦乐四重奏)的佼佼者,海顿曾说过:“即便莫扎特只写过弦乐四重奏及《追思曲》,仅凭这些作品,他也会成为不朽的作曲家。”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章章都精彩绝伦。第一乐章“快板”,第一主题强劲有力,冲劲十足,显得朝气蓬勃,勇往直前;与第一主题相关的副题稍显柔顺,甚至有点儿忸怩作态——这不仅不令人厌恶,反而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在这里,虽然自始至终都看不见赤裸裸的爱情形象,但是透过热情明媚的旋律、飞扬轻盈的节奏,能够感受到一股青春特有的气息。第二章“行板”是一首浪漫曲。浪漫曲原为发端于中世纪的情歌,莫扎特、贝多芬等都写有此类曲风的作品。第三乐章是传统的“小步舞曲”,规整典雅,仪表堂堂,有贵族宫廷的场景。第四乐章“回旋曲”,主题乃威尼斯的一首流行歌曲,轻松活泼,甚或有点轻浮,不过不用担心,莫扎特通过丰富的和声、复杂的配器以及频繁而巧妙的转调,将这首流行歌曲改头换面,令它变得高雅而有趣。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共有二十七首(另有数部为多架钢琴而作的协奏曲),其中,第九、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七等是公认的名品。尤其是第二十一号(K467)的第二乐章“行板”,旋律舒展,气息宽广,用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器作为背景,如夜风拂面,温馨浪漫,不仅是莫扎特最典型、最迷人的旋律,也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标志性旋律之一,不可不听。
小提琴协奏曲存世共有五部,其中,以G大调第三号(K216)、D大调第四号(K218)、A大调第五号(K219)演奏得最多。这些协奏曲看似容易,没有过多的花招及技术陷阱,但要想演奏到位,却绝非易事,需要精准的节奏,既不快也不慢的速度(这点尤其难以做到)以及轻盈优雅的姿态,因此是小提琴家们公认的高难度作品。
其他为长笛、圆号、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乐器而作的协奏曲,都是很美的作品。有趣的是,莫扎特不喜欢小号这件乐器,认为它咋咋呼呼,有如鬼哭狼嚎。
他从没有为小号写过单独的作品,但是对于同为铜管乐器的圆号,却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写有六首圆号与乐队的作品(其中以降E大调圆号协奏曲K417最为著名)。但是,这并非是出于对圆号这件乐器的喜爱,而是考虑到他的老朋友、宫廷圆号演奏家洛特盖布的艰难生计(管乐演奏员似乎总没有弦乐那样容易赚钱),写几支曲子让他赚一点演出费,帮他渡过难关。即便如此,莫扎特也毫不掩饰他的“对人不对事”的态度,在圆号协奏曲的总谱上揶揄道:“莫扎特为这头可怜的蠢驴、阉牛和小丑而作于维也纳。”在奥地利语音里,洛特盖布(Leutgeb)与蠢驴(Leitgeb)的发音十分相近。
毫无疑问,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的强项。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不似贝多芬那样,在音乐史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也没有如“悲怆”、“月光”、“热情”等那么多的绝世名篇,但也别具风味,自成一体,是与贝多芬完全不同的路数。在十七部钢琴奏鸣曲中,第十一号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 / 300i)的第三乐章家喻户晓,这就是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应当时的文艺潮流,追求域外新奇事物,故以“土耳其”为视点,善意地臆造了这种土耳其风格,此曲清新活泼,动感十足。也许,从音乐自身来看,真正的土耳其人对此并无民族认同感,何况,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发端于土耳其)还入侵过奥地利,而莫扎特能以音乐艺术为重,不顾忌其他任何因素,如此气度令人钦佩。
小提琴奏鸣曲虽然洋洋大观,达三十五部之多,但并不是莫扎特的强项,音乐会上演奏得不多,名作也不多见。
莫扎特很重视室内乐的创作,重奏作品非常丰富,主要有二十三部弦乐四重奏(另有多首零星弦乐四重奏作品)、六部弦乐五重奏、六部钢琴三重奏以及十三部管乐重奏等。还有多首为独奏乐器、钢琴四手联弹等而作的作品。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双钢琴奏鸣曲,他最早七岁就写过双钢琴作品,而双钢琴合奏的巅峰之作K448,如果仅仅用美妙来形容,甚至有辱其名。我曾多次在音乐厅里现场聆听莫扎特的双钢琴重奏(奏鸣曲),如果不是亲耳所闻,实在无法想象两台钢琴能够发出如此之音响!
莫扎特的声乐作品包括无伴奏声乐、独唱与乐队、艺术歌曲等。另有《弥撒曲》
、《经文歌》、《康塔塔》等三十余部。我曾有机会参与莫扎特《第十八号大弥撒》的演出——如今弥撒曲能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已是凤毛麟角!指挥者是法国著名指挥家拉伐尔女士,合唱者是法国“阿基坦合唱团”。这一次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弥撒曲,什么是乐队与多声部合唱,其织体之精妙、和声之丰满、变化之灵动、气势之庄严,非现场亲耳聆听无法表述!
《D小调安魂曲》(K626)最具有神秘色彩。据传,1791年7月,一位不愿表露身份的黑衣人来请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追思亡者的音乐)。但到了约定时间,莫扎特没能完成。接下来,莫扎特越来越感觉到这部《安魂曲》是为自己而作的。果然,五个月之后,莫扎特没能写完《安魂曲》就撒手西归了!
贝多芬
即便对古典音乐十分陌生的人,恐怕也听说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不仅代表了贝多芬,也几乎成为整个古典音乐的代名词。
其实,对于贝多芬来说,第五“命运”交响曲只是众多优秀的大型乐队作品之一,甚至尚不能称为他最顶级的作品。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无论是第三“英雄”
、第六“田园”,还是第九“合唱”,其艺术性及可听性恐怕都在“命运”之上。据说,贝多芬的朋友克里斯多夫·库夫纳有一次问他,八首交响曲(那时第九交响曲还没有问世)中最喜欢哪一首?
“《英雄》!”贝多芬大声说道。
“我还以为是C小调(第五‘命运’)呢。”库夫纳说。
“不,”贝多芬斩钉截铁地说,“《英雄》!”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贝多芬最早题献给心目中的英雄拿破仑,后闻说拿破仑自封为皇帝,“践踏人民的权利,沉溺于个人的权欲”,一怒之下,撕毁了题献,取名为《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简称英雄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之所以名为“命运”,按贝多芬的说法,第一乐章开头的几个音符是“命运之神在敲门”。这是音乐会上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交响曲,几乎沦为交响曲中的通俗音乐,为资深音乐爱好者所不屑。事实上,“命运”的命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巴黎音乐学院首演时,严谨而又浪漫的学院派人士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第一乐章的开始处(即“命运敲门”的主题)不够古典,行板乐章(第三乐章)太单调,而末乐章又太冗长。
《第六交响曲(“田园”)》堪称贝多芬交响曲的精品。贝多芬贯穿于这部作品的情感是少有的。他对大自然的爱,源于一颗善良的心以及对尘世的种种不满。这位生性倔强、桀骜不驯的人,总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人争斗——虽然他不愿意如此。他对愚昧平庸之人冷嘲热讽,又对聪慧不凡的智者不屑一顾。他不喜欢别人,别人也未必真正喜欢他。他很少有交投甚契的朋友,除了大自然。所以,就像他自己所说,“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能像我一样酷爱乡村,我爱一棵树甚于爱一个人”。他排遣孤寂烦恼的灵丹妙药,就是去维也纳森林散步。在维也纳郊外海利根斯塔特生活的那段日子,他几乎每天下午两点钟出门散步,如同巴黎的艺术家这个时刻一定要去咖啡馆。有一次他散步迷了路,遭多疑的农妇报警,被当做小偷在警局里关了一夜。他散步时不仅欣赏自然景观,也关注民风民俗。安东·辛德勒(他的抄谱员兼传记作者)说,有一次贝多芬问他是否观察过乡村音乐家在演奏中打盹的情形,他们睡着的时候通常乐器会从手中滑落,然后突然惊醒,随便弄出几声响亮的声音,往往倒是在正确的调上,接着又开始打盹……第三乐章“乡民欢聚的舞蹈”有这样的有趣描写。《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每一个乐章都有小标题,方便听众欣赏: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喜悦心情”;第二乐章“溪畔的景色”;第三乐章“乡民欢聚的舞蹈”;第四乐章“暴风雨”;第五乐章“牧羊人之歌——暴风雨过后愉快和感恩的心情”。有一点需特别注意,《田园交响曲》并不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画,虽有写景的成分,但写景是为了抒情。从第一乐章的“喜悦心情”到结束部分的“愉快和感恩”,均借助自然之美来抒发感受,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