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一本通
24578400000038

第38章 神来之笔——作品赏析(上)(5)

《D小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于婚后第一年,完成时正值克拉拉的生日以及他们第一个孩子玛丽的命名日。这部交响曲首演莱比锡,由布业大厦管弦乐团演出,但并不成功。十年后舒曼再作修改,在杜塞尔多夫演出后获得欢迎。

《曼弗雷德序曲》。曼弗雷德是拜伦笔下的著名人物,他狂妄、厌世,既落魄又趾高气扬;他四处流浪,与低微的需求和崇高的愿望搏斗。作为一个叛逆的典型人物,曼弗雷德的形象常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包括舒曼的这首管弦乐曲。

《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是舒曼心情愉快时的作品。那时,他们一家搬到了景色宜人的莱茵河畔,住在杜塞尔多夫。他在写《“莱茵”交响曲》的同时创作了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克拉拉对这部作品的感觉是:“我又一次聆听了罗伯特(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因欣赏音乐而获得了真正快乐的一小时。

这首乐曲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奔放、清新、富于幽默,大提琴与乐队的引人入胜的相互交织更加出神入化,所有的旋律段落悦耳动听,感情非常深刻!”它的浪漫主义特征表现在两个具体的手法上:其一,三个乐章中间不停顿,连续不断地演奏,形成一个不间断的整体,这是浪漫主义大胆创新的典范。门德尔松也有类似的手段,但通常只局限在两个乐章之间;其二,在末乐章的展开部重现了第一乐章的正主题(通常末乐章只是对前乐章诸素材予以暗示而非完全照搬),这一看似小儿科的手法却将浪漫乐派在合成大型套曲上的表现形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A小调钢琴协奏曲》。对于舒曼而言,钢琴这件乐器具有特别的意味,它简直就是克拉拉的化身。他所有的钢琴作品几乎都与克拉拉有关联,这不仅在于他们是因钢琴而结缘,更重要的是,克拉拉本人就是当时欧洲最好的钢琴演奏家之一。

这首钢琴协奏曲源自舒曼为克拉拉写的一部肖像式的《钢琴与乐队幻想曲》,首演者便是克拉拉本人,由门德尔松指挥。

舒曼的钢琴作品在音乐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除《A小调钢琴协奏曲》、《三首钢琴奏鸣曲》、《维也纳狂欢节》等外,大多属于独奏类小品。

钢琴套曲《狂欢节》(不是《维也纳狂欢节》)背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克拉拉之前,舒曼曾有过一段恋情,而恋情的发生地正是在克拉拉的家里。当时克拉拉一家住在波西米亚的一座小镇上,她的父亲是著名的钢琴教授克拉拉·魏克。

舒曼在魏克家学习钢琴,阴错阳差与女同学艾尔奈丝黛妮产生恋情。1835年(此时他与克拉拉尚未结婚),舒曼再次回到小镇参加狂欢节,睹物思人,写下这部由二十首小品组成的《狂欢节》。

钢琴曲集《大卫同盟者舞曲》。该作品作于1837年,正值他与克拉拉的婚事遇阻、心情烦闷之时。舒曼告知克拉拉,这部曲集的内容来自他与“大卫同盟”聚会时的私谈。而所谓“大卫同盟”,其实是舒曼内心臆造的怪物。同盟里的两个重要角色弗洛雷斯坦(以“F”表示)和埃塞比斯(以“E”表示)均是他自己,但却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F代表他乐观积极的一面,而E则代表颓废沉沦的一面。也许从这时候开始,他的精神状态便有些堪忧了。

十二首钢琴套曲《蝴蝶》。这是读了约翰·保罗小说《妄自尊大的时期》最后一章“幼虫之舞”后所作。原标题很怪异,叫做“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后名为《蝴蝶》。

《C大调幻想曲》作于1836年,正是他与克拉拉父亲因婚事而闹僵的时期。乐谱上赋诗一首(取自诗人施莱格尔的诗句):“对于安静倾听的人/在这五颜六色的人生梦幻中/那优雅柔和的音符/都一一把它解开来。”舒曼对克拉拉说:“这首幻想曲,只要你想起我再也无法接近你而不得不把你忘记的1836年夏天,你就可以理解了……在以前,第一乐章也许是我最热情的作品,但是现在因你而成为深沉的悲歌。”

《童年情景》。失恋风暴过后,舒曼恢复了平静。他以一颗充满童趣的心,写下了这部钢琴曲集。看看每一首的小标题,便知《童年情景》有多么天真烂漫:1.

陌生的国家和人民;2.怪话;3.捉迷藏;4.乞求的孩子;5.满足;6.重大事件;7.梦幻曲;8.炉边;9.骑竹马的骑士;10.作认真状;11.恐吓;12.宝宝睡着了;13.诗人如是说。其中“梦幻曲”是最著名的作品,朦胧幽静,意境高远,改编成大提琴独奏曲后更加受人喜爱。

与《童年情景》类似的钢琴曲集还有《儿童歌曲曲集》,共四十三首。

此外,《克莱斯勒偶记》(克莱斯勒为舒曼好友)、《森林景象》(九首)、《彩叶集》(十四首)、《片叶集》(二十首)等均是钢琴小品的经典。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十六首)、《妇女的爱情和生活》(八首)以及《声乐套曲》、《艺术歌曲与歌曲》、《诗歌》、《少年歌集》、《威廉·迈斯特艺术歌曲》、《玛丽亚王后》等歌曲集中约有两百首歌曲,足够舒曼的乐迷们慢慢享用。

肖 邦

在介绍肖邦的钢琴作品之前,先谈谈肖邦音乐中最诡秘奇妙的演奏手法——“伸缩节奏”。

我们知道,器乐演奏者最不易掌握的两件事情,一是音准,二是节奏。对于键盘乐而言,音准由专门的调律师来完成,除非人为弹错,否则不存在音准的问题。

节奏则不然,除电声乐器自身携带电子节拍之外(这是古典音乐家所不屑的),所有演奏家都会面临节奏的问题。最常见的节奏问题便是不稳,即忽快忽慢(快者曰抢,慢者曰拖),或长或短,令其他演奏者们无所适从。而伸缩节奏(Rubato)则是不受原节拍的约束,任意加快或减慢的演奏法。我们看到,同为节奏不稳,一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意不稳,另一个是随乐曲情绪与风格的发展而有意不稳,两者的本质差异不言自明。在伸缩节奏里,为使整体节奏平衡,有时前面“缩”的节拍需在后面“伸”出去,而前面“伸”的节拍又必须在后面“缩”

回来,有如“借钱必还”或“放债要收”,均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在实际演奏时,但见细微处的节奏快慢交替,尽随人意,但整体的框架则岿然不动。这便是李斯特所形容的“风中的大树”——狂风起处,树叶纷飞,枝条乱舞,而树干则纹丝不动,无法撼摇。

可以说,肖邦几乎所有的钢琴曲都适用于伸缩节奏,乐迷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伸缩节奏的肖邦。

肖邦共写了两首钢琴协奏曲,分别为“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两首作品都是在华沙音乐学院期间写成的,相距仅隔一年。但由于出版的原因,两首作品的顺序被颠倒过来,所以事实上“F小调”为第一而“E小调”为第二。肖邦完成这两部作品的年龄分别是十九岁和二十岁。

肖邦的强项不在于大型协奏曲,他的钢琴曲以小见长,有些体裁甚至是前人从未使用过的。

首先是夜曲,它不同于小夜曲,是早期天主教会夜间祈祷时所用的音乐。肖邦借用夜曲的形式,表现一种宁静的诗意——这种宁静指的是心态。二十一首夜曲首首都是精品,其中又以第二号(降E大调)、第五号(升F大调)、第七号(升C小调)演奏得最多。

练习曲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给学生练习技巧的曲子。不可否认它含有技巧性,但更具音乐之美。肖邦共写有二十七首练习曲,分属不同的作品编号。最著名者有:

第一号(C大调),因为有一串串连续滚动的音符,俗称“逃亡”练习曲;第三号(E大调),旋律极其优美,据说肖邦在弹此曲时曾大声喊道“啊,这是我的祖国”,故有“离别”的标题;第五号(降G大调),因右手只在黑键上弹奏,故称“黑键”练习曲,或许这是肖邦专为女人沙龙而作的——女人的手在黑键的衬托下更显白皙;第十二号(C小调),写于肖邦因俄军侵入被迫由华沙来到巴黎的途中,故称“革命”练习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音乐中最具灵性的一种,源于华沙附近的玛祖卡人的舞蹈。这种舞曲属于钢琴音乐中最难掌握的节奏之一,也是使用得最多者。虽然是“三拍子”舞曲,但重音不在第一拍(通常三拍子的重音都在第一拍,如圆舞曲),可能是第二拍,也可能是第三拍,节奏变化多端,伸缩自如,充满灵性。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共有五十一首,最受欢迎的有第五号(降E大调)、第七号(F大调)、第二十一号(升C小调)、第三十一号(降A大调)等。

肖邦的圆舞曲与约翰·施特劳斯家族通俗的“伴舞音乐”全然不同,高贵华丽,只适合在严肃的音乐厅里出现。故舒曼有言:“如果要跳舞,舞伴必须有一半以上是伯爵夫人才行。”在十九首圆舞曲中最受欢迎的有:第四号(F大调),其旋律有如一只小猫突然蹿到钢琴上跳来跳去,故曰“小猫圆舞曲”;第六号(降D大调),模拟乔治·桑养的小狗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故名“小狗圆舞曲”;第九号(降A大调),肖邦在德累斯顿与玛丽伯爵小姐相恋而遭伯爵打压,临别时作此曲相赠,故名“离别圆舞曲”。

波兰舞曲(亦称“波罗乃兹舞曲”)是肖邦钢琴曲中最辉煌大气者。波兰舞曲最早系波兰贵族的迎宾曲,具有果断、傲慢、彬彬有礼又自命不凡的特性,后被肖邦套用,成为音乐厅里最受欢迎的曲目。十七首波兰舞曲中,最受欢迎者有:第一号“华丽大波兰舞曲”(降E大调),结构严谨,气势庞大,具浓郁的民族风味;第三号(降E小调),其神秘、暗淡和颤抖的旋律令人联想到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波兰囚犯,故名“西伯利亚”或“革命”;第四号(A大调),肖邦最华丽灿烂的波兰舞曲,表现出波兰的伟大,标题为“军队”(这是二战波兰沦陷前,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音乐);第七号(降A大调),描写波兰祖先的雄姿,被认为是肖邦最伟大的作品,标题为《英雄》。

即兴曲看似具有即兴的要素,其实构思十分缜密。四首即兴曲中,第四号(升C小调)最著名,因即兴曲前面加入一段幻想风格的旋律,故名“幻想即兴曲”。

前奏曲原为歌剧开场或换幕所用之垫乐,后来在音乐会上作为单独的器乐曲来演奏。为筹措疗养的经费,肖邦在三年间完成二十四首前奏曲。第十五号(降D大调)“雨滴”是乐迷的最爱。说到《“雨滴”前奏曲》,还有一个令人唏嘘的背景故事:1838年冬天,肖邦的肺结核病加重,他们(包括乔治·桑以及她的两个孩子)决定去地中海的马略尔卡岛疗养。没想到肖邦并不适应岛上潮湿的气候,再加上岛上的居民不准许“有严重传染病”的肖邦入住,他们只好来到偏远的山上。一天晚上,乔治·桑的一个孩子突发风寒,高烧不退,急需下山就医。她只得让肖邦呆在屋里,自己亲自驾马车送孩子下山。此时电闪雷鸣、狂风肆虐,马车在泥泞的山路上顶着风雨艰难地前行着。而在家等待的肖邦也是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他站在屋檐下,听着雨水不停滴落的声音,心里不住地为他们祈祷。最后,他干脆坐在钢琴前,靠音乐的旋律来稳定情绪。他不停地弹奏着,直到第二天黎明乔治·桑他们从山下归来,《“雨滴”前奏曲》就此诞生。

除此之外,他还写有叙事曲、谐谑曲、船歌、奏鸣曲等,这些都是钢琴文献中的瑰宝!因为在钢琴领域非同寻常的创作成就,肖邦被人们尊称为“钢琴诗人”。

李斯特

作为当时巴黎社交界最红的明星,如果李斯特仅仅只是一个被神赋予了光环的钢琴演奏家,那么我们无法想象他的卓越。这样的悲剧确实存在,譬如约阿希姆,除了留下少得可怜的一点华彩乐谱之外,我们几乎无法得悉这位当年全欧洲最大牌小提琴家的风采。李斯特则不同,他的创作才华无可置疑,音乐会上,他一人“自编自演”,即便演奏别人的作品,他的个人风格也很明显。李斯特当年令全巴黎人血脉贲张的钢琴曲,现在我们差不多都能够找到原谱,随便找个钢琴家就能将其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