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一本通
24578400000032

第32章 乐池里的文官武将——战士与武器(3)

圆号是铜管家族里音色温和高雅、富有神秘意味的乐器,现代圆号由于在法国得到完善和发展,故又称法国号。事实上,十九世纪之前的圆号都是非常简单的自然圆号,即将一根长长的铜管绕成圆形而已,没有更多的机械装置。后来发明了带“阀键”的圆号,才使这种乐器从音域到转调诸方面得以改观。演奏圆号最好玩的一件事情,是演奏者的右手从喇叭口内伸进去,也不知在里面怎样捣鼓,音色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业上这种声音曰阻塞音)。如果要加大圆号的音量,只需将喇叭朝天(平常都朝地板)。但是圆号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音准很难控制,而且发音也不够灵敏,大概都是那又细又长、七绕八弯的管子惹的祸(据说这些管子的总长超过两米)。作曲家对圆号的热情通常表现在交响乐作品中,因使用频繁,不一一列举。

长号是铜管乐器中最油腔滑调的家伙,它号嘴下面的一截管子是套管,可以任意伸缩,通过改变管子的长度从而发出不同的音高,故又称为拉管或伸缩管。长号能够发出辽阔壮美的音色,声音传播力很强,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它还能够发出一种独特的滑音(这种音色在后来的爵士乐中大放异彩),是其他吹奏乐器所无法做到的。十八世纪前,它只使用于剧院或教堂,而进入管弦乐团则是拜贝多芬所赐,著名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次使长号获得了在交响乐团里演奏的“命运”。此外,长号还是吹奏乐器里唯一的“动作派”明星。大家知道,所有的吹奏乐器在演奏时都只需手指头轻微地点动,唯独长号却需右手臂不停地来回拉动伸缩管,十分辛苦。因此,音乐会上你很容易在一动不动的吹奏乐手中间找到他们。对于长号的动作,西方流传着一段经典笑话:一位长号演奏家接到两份演出邀请,但这两场演出是在同一天。分身无术的演奏家不愿放弃得之不易的赚钱机会,于是吩咐他的仆人去演奏其中的一场音乐会。仆人惊异地说:“我不会吹长号呀!”演奏家说:“没关系,你旁边还有三个长号手,你只需照着他们的样子做动作就可以了。”演出回来,演奏家问仆人演出结果,仆人说:“真是糟糕透了,旁边那三个人也是仆人!”

大号是铜管乐器里音域最低的低音乐器,其形状像人的耳朵,故谐称巴耳朵(大号英文名为“Tuba”,译音“土巴”)。成形的大号于1835年由德国人魏普莱希特发明,但是法国、英国等国所用大号尺寸及音调并不统一。通常所说的大号系指F调常规低音大号,还有一种倍低音大号(比低音大号的音域更低)堪称交响乐队里的低音炮,但不常用(瓦格纳曾经使用过)。大号虽然旋律性不强,很少演奏歌唱性的段落,但因其厚实而有弹性的音色,成为军乐队、铜管五重奏等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低音声部。

打击乐与弹拨乐

最早的打击乐器不是由人工精心设计制作的,而是我们的双手。双手击拍与唱歌的人附和,能够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打击乐器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乐器,也是相对而言制作较为简单的乐器。人们就地取材,信手拈来,往往能够满足一般的音响需要。交响乐团里,凡是通过敲打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均为打击乐。但是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因为有些乐器符合打击乐的内涵,但隶属于其他门类,譬如钢琴是靠琴槌敲打琴弦发音,但它既不属于弦乐器,更不是打击乐,另立门户为键盘乐。照此说来,敲打琴弦者不能视为打击乐,但是扬琴又被有些人归入打击乐之中。看来,乐器到底隶属于哪个门类,最终还是由人说了算。

交响乐团里约定俗成的打击乐分为有调(即能够奏出音阶的变化)与无调(不能奏出音阶)两种。有调打击乐包括定音鼓、扬琴、木琴、钢片琴、钟琴等;无调打击乐有大鼓、小鼓、锣、钹、响木、响板(仅用于西班牙风格)、三角铁等。

定音鼓是交响乐团里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机械方式使鼓皮的张力产生变化,从而发出不同的音高。定音鼓在巴赫时代便已存在,到莫扎特时已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古典时期,定音鼓通常由一大一小两只组成,小鼓定主音,大鼓定属音。但是到了浪漫时期,定音鼓的规制被打破,其数量依作曲家的要求而定。譬如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由于作曲家本人亲自上台操持定音鼓(目的是为了吸引台下斯密森小姐的眼球),数量已达到四只。而在他的另一部《安息曲》中,竟别出心裁地用十几只定音鼓来构筑鼓声齐鸣的壮观和声效果。

扬琴的形状像一个梯形的箱子(共鸣箱),上面支撑很多根弦,演奏者双手执棒槌敲打琴弦发出声音。有人将扬琴归入弦乐器,也有归入弹拨乐器者,本书将其划归打击乐——民间有将扬琴称作打琴者。扬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十一世纪由中东传入欧洲。十七至十九世纪之间,扬琴在欧洲上层社会颇受欢迎。在中国,扬琴被认为是民族乐器,其实它在十九世纪初才由欧洲传入,史称洋琴。扬琴的音域较宽,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演奏时使用敲、打、弹、拨等多种技法,还可以改变棒槌(也称作扦子)的形状或材料而获得特殊的音色,有类似小乐队的音响效果。欧洲十九世纪常见的匈牙利大扬琴或罗马尼亚大扬琴均是在吉普赛扬琴的基础上改进与完善的,并出现在音乐作品之中,如科达伊的歌剧《哈利·亚诺什》以及埃乃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

木琴是用锤子敲打木头发声的乐器。当然,这里所说的木头非普通木头,而是质地坚硬、颜色深沉、花纹独特的红木。人们将这些木头按照音高的顺序依次排列成组,以便于旋律及和声的演奏。为了扩大音量(木头的音量一般都不大),通常在每块木头下面加装圆柱形金属共鸣器。木琴起源于非洲,发展于森林茂盛的拉丁美洲,系土著人的原始乐器。在高雅的音乐殿堂中,这种乐器不叫木琴而称作“玛林巴”,以示与原始乐器之区别。现代也有用合成材料制作的玛林巴,声音可根据要求制作,价值不菲,已不是原始木琴所能比肩的。

在交响乐团里,除了我们常见的这些打击乐器之外,一些作曲家也别出心裁制造出新奇的音响来取悦观众。于是,马蹄声、鞭子声、雷鸣声甚至连闹钟、玩具汽车、汽笛等也成为打击乐演奏家们手中的武器。最有趣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狩猎波尔卡》,因为其中有猎人的枪声,于是人们绞尽脑汁来制造枪声,有敲打两块长而宽的木板者,有使用运动会上的发令枪者,更有人干脆用真正的猎枪来表演,其惊险程度可以想见!

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运用甚广,可惜交响乐团里并不多见,唯一可称为弹拨乐者仅竖琴一项。现代竖琴(区别于原始竖琴或古代竖琴)作为交响乐团里的正规成员,拥有除现代钢琴之外的最宽广的音域,其独奏旋律典雅美妙,而或徐或急的琶音则令人心旌荡漾,是深受喜爱的特色乐器。

交响乐团之外,弹拨乐器名色繁多,非洲有著名的利拉类,欧洲有琉特类及西滕类,即人们熟知的曼陀林、吉他、班卓之类。在中国,民乐里大量采用弹拨类乐器,包括琵琶、三弦、月琴、柳琴、大阮、中阮、小阮等,皆各具特色。

“黑白牙齿”话键盘

如果不考虑乐器分类的科学与严谨,我们不妨将所有长有“黑白牙齿”的乐器称作键盘乐。事实上,“黑白牙齿”只是键盘乐的一个配件,是操纵这架机器的外围设备,其内部机件因性能及需求不同而不尽相同。依发音原理的不同,有靠空气吹动“簧片”或“哨管”发音的管风琴(同类者有风琴、手风琴等),有靠拨动琴弦发出声音的拨弦羽管键琴(即哈普斯柯),有用锤子击打琴弦发音的击弦古钢琴(即克拉维柯)。而我们熟悉的钢琴只是其中的一种(划归到击弦类),是最年轻的键盘乐器,历史还不足两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