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一本通
24578400000025

第25章 “所有错误的音符都是正确的”——近现代音乐德国与奥地利(4)

肖斯塔科维奇的艺术生涯几乎伴随着苏联文化的整个历史。作为一个苏联音乐家,他也非常关注世界音乐的发展,曾经对西方的以贝尔格、兴德米特、克热内克等为代表的先锋派做过深入研究。他的作品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遇禁演。也许正是有这样的压力,才诞生出一批举世公认的杰作。这些作品包括十五部交响曲、十五首弦乐四重奏、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中提琴奏鸣曲等大批优秀作品。

英 国

我们曾经谈论过,英国自十八世纪大作曲家帕赛尔去世后(德国的亨德尔接替过一阵子),本土音乐一蹶不振,在随后两百多年古典音乐最黄金的时期消沉不起。到二十世纪前后,英国的音乐稍有起色,涌现出埃尔加、戴留士、沃恩·威廉姆斯等作曲家,但与音乐大国的地位仍有一定的距离。

埃尔加(1857—1934)是英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著名人物。埃尔加从身为业余音乐家的父亲那里遗传了天分,几乎没有受过严格的音乐专业训练,却拉得一手好小提琴,而且能够指挥和作曲。他在教堂里拉小提琴,与朋友们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还在波威克郡立精神病院指挥乐队,为精神病人每周举办的舞会伴奏。最后,他放弃演奏与指挥,专心从事作曲创作,终于成就大事业。1931年被封为“从男爵”,享有贵族称号。

埃尔加创作的作品可谓多矣,从戏剧、交响乐、室内乐到声乐与器乐林林总总,但真正著名者却为数不多。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首小提琴独奏小品,乃是他大婚时作的一首含情脉脉、幸福甜蜜的《爱的祝福》(亦作“爱的奉献”、“爱之祝贺”)。我曾多次在音乐厅演奏这段独奏曲,每次都能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可见其受喜爱的程度。此外,五首《威风堂堂进行曲》的曲调十分气派,只不过进行曲的意味太过,总让人联想到皇家骑兵仪仗队之类,反倒不适宜交响乐的演奏氛围。管弦乐《安乐乡》与《谜语变奏曲》也是大名头的作品,只是轻松有余而深度不足,缺乏必要的内涵与升华,耐听度大打折扣。

较之埃尔加,布里顿(1913—1976)的视角和触觉要广阔得多。这位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曾经要求去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但遭到校方的反对。他才华横溢,很快便出版了交响曲以及其他乐队作品。他为十余部英国电影配乐,也为音乐节创作作品。1939年至1942年,他赴纽约访问,其《交响安魂曲》由巴比罗尼指挥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他还多次访问苏联,与肖斯塔科维奇成为至交,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便是献给他的。布里顿定居萨福克郡的奥尔德伯格,1965年被封为“奥尔德伯格的布里顿勋爵”,成为一名终身贵族。

戴留士(1862—1934)虽然是一名英国作曲家,但是主要经历都是在英国以外的地方。他二十二岁时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佛罗里达经营橘园,同时学习音乐。其后赴德国,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西特、雅大松以及兰乃克。1899年定居法国的格利苏萨,在此地创作了大量作品直至去世。其著名作品有歌剧《魔泉》和《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管弦乐十余首(《孟春初闻杜鹃声》、《布里格庙会》、《夏夜的河上》、《夏天的花园》、《夏天的歌声》、《城市之歌》、《黎明之歌》、《北国素描》、《海雅华沙》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等。

沃恩·威廉姆斯(1872—1958)生于英国东安普尼,初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时在史丹弗门下受业,后赴德国师从布鲁赫。他对英国古乐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曾加入英国民歌研究会研究英国古代的民间音乐,并以此来创作。1909年在巴黎成为拉威尔的唯一门徒。一战期间,他在马其顿服役。战后任巴赫合唱团指挥,并执教于皇家音乐学院。作有五部歌剧、九部交响曲(《大海》、《伦敦》、《小调》、《田园》、《F小调》、《D大调》、《E小调》、《南极》、《D小调》)、小提琴与乐队《云雀飞翔》、中提琴与乐队《富罗斯康比组曲》、大提琴与乐队《苏克赛斯民谣幻想曲》、钢琴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等。

美 国

就音乐而言,美国并不强大。直到十八世纪,真正的美国音乐才开始萌芽。这种音乐属于典型的“移民文化”,一方面来自非洲黑人的民间歌曲,另一方面来自欧洲白人(主要是漂洋而来的水手)带来的民歌或作曲家创作的曲子。在新奥尔良的黑人聚集地,白人与黑人的混血后裔兴起了一种夹杂着西班牙语、法语与黑人语言的克奥尔语音乐。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全部用吹奏乐器集体即兴演奏的音乐,开创了爵士乐最古老的风格“新奥尔良风格”。

爵士乐是美国音乐的标志性品牌,是起源于非洲的黑人音乐在美国扎根的结果。

非洲黑人音乐是黑人之间心灵交流的绝佳方式,其作用甚至超越了语言本身。在原始非洲,相距数里之遥的两个村庄之间的对话,靠奏乐来进行。这种奏乐由某村庄的发起者奏出一个主题,然后由另一个村庄的人来回答。在空旷的田野山谷,这种对话往往持续好几个时辰,直到彼此心满意足才“鸣金收兵”。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很多原生态民族都善于利用音乐的方式表达情绪,但是他们往往采用歌唱的形式。不可否认,歌唱较演奏更直白和通俗,但是在表达更深刻的情感时却显得单薄苍白。非洲民族擅用抽象的纯乐器来传递情感,在艺术表现力上水平更高。由此可以想见,这样一个浸入了旋律、音符与节奏的民族,一旦离开了音乐或失去音乐的伴随,他们会是何等的痛苦!早期非洲黑人音乐主要有两个类型,即蓝调和福音歌曲(即圣歌)。蓝调的曲调悲戚压抑(英文“Blue”即含有忧郁凄苦之意),是黑人底层民众自娱自乐的歌曲,直接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与情趣;福音歌曲则是精神上的、信仰上的祈祷与救赎,有较深的宗教情结,通常在小范围的教堂里聚集歌唱。后来,这种非洲黑人音乐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多种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现在的爵士乐。

在二十世纪早期,新奥尔良风格的爵士乐大多活跃于社会底层,尤其是妓院以及色情娱乐场所,品位较为低俗,而且往往牵涉到性爱。事实上,最初的爵士乐所用的“Jass”一词是专有名词,据认为与性爱中的高潮有关,因为英文中的“ass”是屁股的意思。在奥尔良,有一些混血儿将爵士乐拼写作“James”(法语“聊天”之意),也有直接写作“ass”的,写法五花八门。最后,折中后大家得出一种既含蓄又不失“风味”的拼写方法,这便是“Jazz”一词。

美国音乐便是黑人音乐(蓝调和福音歌曲,广义的黑人音乐也许还包括美洲土著的印地安音乐)、爵士音乐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古典音乐的集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纯粹的美国作曲家都不可能不受到这些元素的浸染、陶冶与掌控。

在近现代美国音乐史上,格什温(1898—1937)绝对是值得一提的作曲家。尽管当今人们认为他将低级、色情的爵士乐引用到高贵、典雅的交响曲中是一个突破,但这也暴露出他是一个“不正规”的作曲家。的确,他没有读过音乐学院,没有受到过正统严格的音乐训练。虽然他家里有一架钢琴,但那是他哥哥专用的。

他深知无法在专业的道路上取得突破,于是聪明地选择了轻音乐。他利用哥哥和妹妹作的歌词写流行歌曲,到二十多岁时,已经是纽约名声显赫的轻音乐作曲家了。

虽然那时爵士乐大行其道,一些头脑清醒的人士已经开始思考爵士乐的发展前途。他们认为爵士乐应当走出低级与色情的怪圈,与高雅艺术联姻。作为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格什温为此写下了著名的爵士钢琴与乐队的《蓝色狂想曲》

,并于1924年在专供古典音乐演奏的卡内基音乐厅上演,引起轰动。

随后,格什温完成了第二首爵士交响曲、F大调钢琴协奏曲,由纯正的古典乐团纽约管弦乐团演奏。另一部具有爵士意味的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也是极具个性的作品,至今仍可在音乐会上听到。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格什温进军歌剧舞剧界。以美国南卡罗来州查尔斯顿黑人区里的黑人青年波吉与黑人姑娘贝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歌剧《波吉与贝丝》,是格什温的代表剧作之一。1937年,格什温在为一部电影配乐时突然昏倒在录音室里,虽经及时抢救苏醒过来,但两周之后便去世了。

柯普兰(1900— )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在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个标志。在此之前,美国出生的音乐家一般都远渡重洋赴欧洲学习音乐,以继承欧洲古典音乐的传统。三十年代之后,美国的音乐设施以及人才颇具规模,能够在本土培养音乐家,甚至有欧洲的音乐学生追随名师到美国来求学。柯普兰属于前一种人物。他是俄国犹太移民,求学于巴黎,在专门为美国人开设的音乐学校作曲科就读,师从娜迪娅·布朗赛夫人。布朗赛夫人对他施以现代派的作曲技法,使他受益匪浅。回美国后,他获得古金汉研究奖学金,再次赴欧洲留学两年。

1925年,他的一首管风琴与管弦乐交响曲(后来改编成《第一号交响曲》)在纽约上演,由达姆罗修指挥。这首曲子首演时,他的恩师布朗赛夫人担任管风琴演奏。达姆罗修为了让上了年纪的观众适应这部交响曲,用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说法:“柯普兰23岁就能够写出如此杰出的交响曲,五年内他就有本事杀人。”但是达姆罗修的预言错了,柯普兰没有“杀人”——如果不协和音程对人精神上的刺激在法律上不能算作杀人的话!他写了《戏剧音乐》以及《钢琴协奏曲》,里面都使用了爵士乐的因素,以此来说明“去欧洲化”的追求。不过不久他还是放弃爵士乐而回归到欧洲的音乐轨道,毕竟他是受欧洲教育长大的一代音乐家。他采用了比较严峻的勋伯格式的风格,也推出了较为平易近人的大众化作品,如用墨西哥流行曲调作的管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芭蕾舞剧《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阿帕拉契亚的春天》等。

作为一个美国音乐家,他致力于倡导美国音乐。他举办音乐普及讲座、担任音乐教学工作,曾任伯克夏音乐中心作曲系主任长达二十五年,培养了许多后继人才。他还积极承担美国作曲家联盟的工作。他享有很多荣誉,包括1944年美国普利策音乐奖、 1956年美国学院金质奖章、1964年总统自由奖章、1977年美国国会荣誉奖章等。

此外,美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还有几位作曲家值得介绍:

哈利斯(1898— )生于俄克拉荷马州,长居加里福利亚。在加里福利亚读大学期间开始作曲。1926年赴巴黎师从著名作曲家布朗热。其主要作品有钢琴五重奏、单簧管六重奏、弦乐四重奏、一首女声和两架钢琴的组曲、一首《钢琴奏鸣曲》和一部交响曲。

H·舒曼(1910— )与德国浪漫时期的罗伯特·舒曼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只是比罗伯特·舒曼整整晚生一百年。他出生于纽约,就读于商业学校,曾做过爵士乐的普及工作,后转向严肃音乐,师从珀辛和豪比尔,并在朱莉娅暑期学校就读。

1933年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班,1935年参加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馆举办的暑期培训班,在此期间创作《第一号交响曲》。其《第二交响曲》由库谢维茨基指挥在波士顿演出。1945年至1961年出任朱莉娅音乐学校校长,后任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总裁。主要作品有《第二交响曲》、两首弦乐四重奏、一首由七件乐器与合唱队演出的《舞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