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理论
暗示教学法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的,而暗示是环境和个人之间一个经常不息的交流因素,所以教学过程应当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就能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这种方法是保加利亚的心理治疗医生格奥尔尼·洛柴诺夫(GeorgiLozanov)所首创。他1955年用暗示疗法治疗一个极度疲劳,精神沮丧,苦于记忆不牢的青年病人恢复并增长了他的记忆力。他经过九年的实验研究,证实“暗示超常记忆力的存在”,因而建立了他的暗示学和暗示教学法。
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者唤起观念的能力,并使观念实现,化为行动。威信,也就是使人乐于接受的力量,是决定暗示接受性的主要因素。人在清醒而且放松的状态下,可暗示性和有意识的判断能力同时出现。因此,个人知道暗示过程,而且对这过程采取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增加学习的效率。但是,可暗示性总是受到反暗示防线的抵制。
凡是和个人在逻辑、感情、和伦理上相违背的暗示,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接受新暗示以引起心理共鸣并且破除旧暗示为前提。
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我们能和环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之上。个人的见解、动机和记忆都受情感,想象以及其他无意识活动的影响。各种感官所接受的无意识的知觉,只是外围知觉,不是意识所贯注的中心,但是以后可以进入注意的中心。换句话说,从外围知觉得来的信息可能成为长期记忆的基础。
暗示学还认为,说话的内容是思想交流的第一平面,说话的语调、节奏、表情、态度是思想交流的第二平面。听人说话时,注意其所说内容,是对特定目标作出特定心理反应,而语调等等是中心之外的背景,只作出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艺术靠形式、色彩、节奏和韵律诉诸无意识的知觉和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成为最有力的暗示。
暗示教学法有下列五个原则:一、学生要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二、情感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三、设置情境,采用交际性练习,短期内学习大量教材;四、借助母语翻译对比外语;五、师生互相信任和尊重。
(二)具体步骤
保加利亚的学校运用暗示教学法进行多种学科的教学,其中以进行为期一月的外语教学为主。这类外语班一班最多十二人,男女生各占半数。教室布置幽静,灯光柔和,桌椅舒适,排成半圆形。教师穿着整齐,危坐在末端。外语教师经受过戏剧表演和心理学的训练,能够运用姿势和语调使得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外语课每周上课六天,每天上四小时,可分作三个部分。首先是通过会话,游戏和短剧等形式用直接法复习前次所学材料,鼓励学生根据情境理解词句的意思,并用外语直接作出反应,不用机械的操练。第二部分是用语法翻译法呈现新材料。一般是日常生活的对话,情境连贯,可以表演。第三部分是暗示教学的精髓所在,分为积极注意和消极注意两个阶段,各占二十五分钟左右。学生安静地坐在靠背软椅上,全身放松。全班按照印度瑜珈的调息,深吸两秒,屏气四秒,深呼两秒。教师用轻重缓急的声调朗诵课文。课文三句一组,分行排印。教师朗诵每组课文的译文两秒,外语词句四秒,停顿两秒。学生听到外语词句时正好屏气四秒,高度集中,注视课文,默记词句。共约二十五分钟。在消极注意阶段,先放送巴赫(J.S.Bach,1685-1750)或海顿(F.J.Haydn,1732-1809)的深沉而有激情的交响乐片刻,然后放送巴罗克(Baroque)音乐。每分钟六十拍,而以2/4或4/4慢拍最好,用以配合学生的呼吸节奏。教师用富于表情的声调朗诵对话,学生静听对话,闭目沉思,不作机械的复述,而是无意识地体会课文的整个内容。这咱“语言内化”的过程历时大约二十分钟,可以促进听说,也有助于记忆。最后以轻快的长笛乐声唤醒全班,结束半天愉快而又不感疲乏的外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