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22970000000040

第40章 金属工艺(2)

斑铜制作工艺复杂,它采用独特的工艺使铜和其他金属混而不合,呈现出各种瑰丽的棱斑花纹,色彩金黄交错,华贵高雅,因而取名斑铜。斑铜制品既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及仿古制品,又有造型优美的摆件、器皿等静物制品。用斑铜制作的工艺品“孔雀冥王”、“五型薰炉”、“大犀牛”等被列为国家珍品而永久收藏。

云南斑铜工艺品在造型上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特色,还吸取了云南青铜和中原青铜文化的宝贵艺术营养,并结合现代雕塑手法和先进工艺,在充分显示斑花特色的前提下辅以简洁洗炼的装饰图案,使其达到艺术的完美和统一。目前已形成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瓶罐、炉尊、壁饰、器皿等斑铜系列产品。一块1公斤左右的天然铜矿,在手工作坊里经过一个月的千锤百炼,可以奇迹般地成为一件堪称稀罕之物的精美斑铜工艺品。然而,云南斑铜工艺这项古老的人间绝技眼下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制作工艺

(一)斑铜种类

斑铜制品一般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

1.生斑

即采取天然铜矿石加工而成,斑矿罕得,原料不易获得,产品甚少,被称为稀世珍品。

2.熟斑

通过独特的冶炼熔铸加工而成,工艺虽复杂,但不愁原料,产品较为丰富。

斑铜工艺,无论“生斑”还是“熟斑”,自问世之时起,就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优美的神韵使人倾倒。

(二)斑铜题材

斑铜题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从生活中取材的花卉山水、花瓶香炉等;一种是从神话传说中取材的仙翁玉女、仙琼玉阁等;一种是从仿古取材的古代酒器、铜鼎等。

(三)工艺制造

斑铜的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它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以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

§§§第五节 龙泉宝剑:竞技健身两相宜

龙泉宝剑又称“七星剑”,按其不同性能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硬剑(以刚利著称)、软剑(以柔韧著称)和传统武术剑等。龙泉宝剑全靠手工磨光,具有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光逼人和纹饰考究四大特色。再配上世界稀有的当地特产花梨木做剑鞘和剑柄,更令龙泉宝剑锦上添花,既是人们练武健身的器具,又是别致的装饰艺术品。

一、历史渊源

相传龙泉宝剑创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传说当时著名的炼剑大师欧冶子云游江南各省,当他到达浙江龙泉时,发现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甘寒清洌,湖边有七口井,恰似天空北斗星座。欧冶子铸剑时发现用此湖水淬剑,能增强剑的刚度,认为这里正是铸剑的好地方!

于是欧冶子就在湖边支起炉灶,用附近山中铁矿铸成“龙渊”、“泰阿”雌雄宝剑。没想到剑成后,竞双双飞去。从此,铸剑地改名为“龙渊”。唐朝时因避高祖李渊讳,遂改为龙泉。后来人们又将秦溪山湖改名为剑池湖,并在山北麓建立欧冶子庙,还编造了不少关于龙泉宝剑的故事。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一诗中写道:“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由此,龙泉成了“宝剑”的代称。

龙泉宝剑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历代铸匠精益求精的钻研,在产品的质量上形成了四大特色:

(一)坚韧锋利

1978年,在我国工艺美术界两次全国性集会上,龙泉宝剑的制作艺人曾当众表演。他用一把龙泉宝剑,不费力地将叠在一起的六个铜板劈成两片,而剑刃不卷。由此可见利刃之锋。

(二)刚柔相济

古代的龙泉宝剑用生铁铸造,现在则是用中碳钢铸造,加之淬火工艺恰到好处,使中碳钢具备了弹簧钢的特性。如将一把薄型宝剑卷成一个圆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带。解开后,宝剑挺直如故。

(三)寒光逼人

龙泉境内有一种名叫“亮石”的磨石。在这种石头上磨制出来的宝剑,寒光闪闪。龙泉宝剑全靠手工磨光,从粗磨、细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数日甚至数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离面几寸就能感到冷气逼人。

(四)纹饰巧致

龙泉剑身上刻有七星标志和飞龙图案。在剑身上刻花,也是龙泉剑的一项绝技。剑工们一不用彩笔,二不照图样,只用一把钢凿在宽不盈寸的剑身上刻凿,刻好后浇上铜水,经铲平加磨,飞龙图案,生动自然,永不消失。

龙泉宝剑在古代大都无鞘。现在,用当地特产的花梨木制作剑鞘及剑柄。这种花梨木质地坚韧、纹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饰以银、铜,更使龙泉宝剑锦上添花。

二、制作工艺

龙泉宝剑主要由剑身和剑鞘两部分构成。剑身是用钢制作的,因为龙泉不产钢,所以制作宝剑的钢是从杭州等地运来的。剑鞘主要用花梨木做成。

宝剑的制作过程大多是这样:先把钢制成和宝剑差不多的形状——宝剑的粗坯。以前,制作宝剑粗坯都是用手工进行的,现在社会发展了,可以用机器一冲床代替人工打造,这样不但节省了人力,而且还加快了生产速度。然后把宝剑粗坯放到熊熊的炉火中烧得通红,剑坯渐渐变软了,就马上把剑坯拿出来放在冲床上冲打。冲打后,把剑坯放入水中浸一下,这就是我们说的“见水”。第一次“见水”后,再把剑坯燃烧、冲打,再进行第二次“见水”。两次“见水”后,再燃烧、冲打后,就不是“见水”,而是“见油”。“见油”就是把基本成型的剑坯放入油中适当浸泡。“见油”是为了使宝剑更加柔韧。

剑坯做好之后,制作宝剑的工艺师们就在宝剑的一面雕刻栩栩如生的飞龙,另一面雕刻形状如北斗星的七颗星星。所以龙泉宝剑又称“七星剑”。有的还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刻上姓名或其他文字等作为纪念。

此后,还需要对宝剑进行磨光、泡光,以前,是用手来磨磨,现在有了泡光机,就不必用手来磨了。再采取防锈措施。至此,剑身就制作好了。

龙泉宝剑大小不一:一般的体育用剑剑身重0.45公斤左右,大的重达40多公斤,小的只有0.2公斤左右。长短也不同:一般的都是1米左右,所以有“三尺龙泉”的说法,最长的有两米多,最短的只有20多厘米。

剑鞘也有好几类:有花梨木制作的、有杂木雕刻的、有蛇皮包杂木的等等。花梨木做的剑鞘最有特点,花纹好、木质硬、防虫蛀。

剑身配上剑鞘,一把漂亮的宝剑就做好了。

§§§第六节 张小泉剪刀:适手耐用老字号

张小泉剪刀创立于1663年,经过三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张小泉”一直是国内公认的剪刀第一品牌,张小泉首创并传承的“镶钢锻打”工艺,更是中国传统制剪绝活。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出通知,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全国近3000家刀剪企业中,仅有张小泉锻制技艺一项被列入保护名录。

一,历史渊源

早在宋代,杭州剪刀已闻名遐迩,被列为“五杭”之一,即杭剪、杭扇、杭粉、杭烟、杭线,均深受使用者所喜爱。

张小泉剪刀大概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3年),创始人是张家思,他在吸收浙江龙泉宝剑锻造技术的基础上,首创出“剪刀镶钢”工艺,他制造的剪刀刀口锋利,光亮照人,适手耐用,名扬天下。张家思之子张小泉继承父业更是精益求精,对剪刀的样式、规格、品种以及锋利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并开设“张小泉”剪刀店,创造了“张小泉”这一品牌。此后的数百年间,“张小泉”一直产销两旺,盛名不衰。1910年张小泉剪刀在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荣获银质奖。1913年获国货展览会二等奖。1919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四等奖。

1956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特别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1958年,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正式由政府授牌成立,当时企业的员工已达816名。

以此开始,经过张小泉的合法继承者——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几代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奋斗,张小泉这个传统品牌得到了真正的发扬广大。“张小泉”的年产量最高达到4200万把。50年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共生产刀剪7.4亿把,全国平均每两个人就拥有一把“张小泉”刀剪。“张小泉”品牌的产品,以其精良的品质和诚挚的服务得到了全国消费者广泛的认同。1997年,“张小泉”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获原产地注册保护。2000年,企业顺利通过转制,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而与之齐名的王麻子剪刀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

二、制作工艺

张小泉剪刀选用优质中碳钢镶嵌锻制刃口,经过二十三道工序制成。其“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一直为人所称道。张小泉剪刀制作过程因属行业秘密,编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