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22970000000039

第39章 金属工艺(1)

中国的金属工艺,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商代的青铜器、战国的金银错、唐代的铜镜和首饰、明代的宣德炉、清代的景泰蓝等,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金属手工艺品。而近代的金属工艺主要有景泰蓝、北京和四川的花丝制品、安徽的铁画、云南的斑铜工艺品等。这些金属工艺品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手工特色,还吸取了现代雕塑和其他宝贵的艺术营养,使如今的工艺品达到了艺术与完美的统一。金属工艺品以其浑厚古朴、熠熠生辉的艺术效果,令人爱不释手,成为中、高档收藏鉴赏之工艺美术佳品。

§§§第一节 花丝镶嵌:千年工艺焕新意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它是在金、银等材料上,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花丝镶嵌工艺分为两类: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而成。

一、历史渊源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类精美的产品。它是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推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色泽美丽的珠、玉、宝石。当时只是比较普通的金银工艺品。

1772年在江西南城明益珠祜槟夫妇墓中,发掘出一对明朝银作局制造的金凤钗,都是用粗细不等的金钱、金片缠绕而成的。金凤的脚趾有力抓住的一朵云彩,也是用粗细不等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从云彩中伸出的钗足,造型生动,空隙均匀,堪称一代杰作。

花丝镶嵌工艺发展到了清代,行业分工更细,并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其中实镶和攒作是行业的主要部分,有独立产品和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余行业均属加工类型,但是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为补充。

清代宫廷里的金银工艺、风格与明代不同,主要是以錾、嵌为主。如故宫珠宝馆陈列的“金枝玉叶”大盆景、“点翠花鸟”大挂屏等,艺术形式是创新的,工艺制作上则结合了实錾、攒炼、镶嵌、点翠、烧蓝等技术。金银工艺还借鉴了雕刻技法,并能运用自如。至此,中国的镶嵌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和发扬我国的手工艺制作,对工艺美术行业采取低利贷款、供应原材料、统购、包销等一系列措施,组织起生产合作社。在这时期,花丝镶嵌在产品种类、表现手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并为今天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花丝镶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首饰品类,包括手镯、项链、耳坠、胸针、领带卡、领花等;第二类是陈列品类,主要是室内装饰物品,如小挂屏、花瓶、炉、建筑、动物各种造型等;第三类是实用品类,以中小件产品为主,比如烟盒、烟灰缸、粉盒、糖罐、牙签盒、小刀等。

二、制作工艺

(一)工艺技法

花丝是中国传统工艺,多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镶嵌则受外来技艺影响,多用珍珠、宝石等。

花丝技法可分为一般技法和传统技法。一般技法为搓丝、弓丝和掐丝,传统技法为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镶嵌工艺又称实镶,以锉、搜、插、闷、打、崩、錾、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作成精致的托和爪子形窝槽,再镶以宝石珍珠等。

花丝镶嵌北京的最为著名,造型奇特丰富、工艺精巧、风格典雅、享誉中外。

(二)工艺分类

花丝镶嵌工艺可分为两大类:即花丝工艺和镶嵌工艺。花丝是在方寸饰片上,用金银丝掐制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花丝工艺品是用不同型号的金银或铜丝,经过加工制成的。镶嵌则是把珠宝翠钻、精石美玉镶在金银饰品上,就是把金银、水晶、白玉和琉璃等组合在一起,镶嵌到手镯、花瓶、烟盒、小刀、灯具等器物上。镶嵌的工艺要求是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与否,就能够导致在价格上的悬殊。镶嵌早年多为“抱镶”,饰品底胎采用“开金”配方,取其质地坚硬,做成把爪将玉石抱住。后来钻石时兴,风靡首饰业,抱镶不能胜任,则改为采用白金(铂)凿挤镶固,名为“挤镶”。

§§§第二节 景泰蓝:瓷铜结合集大成

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时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制,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一、历史渊源

关于景泰蓝这种工艺的起源,因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实物依据,对此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最集中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景泰蓝的工艺起源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嵌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上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景泰蓝也是以珐琅为原料,由此推断,景泰蓝工艺早在春秋时期就具备生产条件。

其二,景泰蓝工艺在我国的出现始于元朝。忽必烈西征时,这种工艺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传人中国,首先在云南一代流行,以后受到京城人的喜爱,得以传人中原。这也只是专家学者的一种猜测。

以上两种看法对于景泰蓝工艺的起源虽有很大的分歧,但其中有一点则是相同的:这种工艺并非始于明朝的景泰年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猜测景泰蓝始于元朝的主要依据是:在元末明初,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铸铜等冶金技术以及玻璃、琉璃的制作技艺,且掌握了煅烧温度的控制,为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历史久远的景泰蓝工艺流传到明、清两代,由于技术的成熟与完善,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领域中的一枝奇葩。

景泰蓝工艺以北京为最。北京的景泰蓝工艺最初的兴盛是在元末明初,至明代,工艺已经趋于成熟。明代的景泰蓝制品,铜胎的质地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所以这时制品的造型以仿古的居多,色彩深沉而逼真,器皿古典雅致。

清代是北京景泰蓝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特别是清乾隆年间,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风格上,此时的景泰蓝工艺品不仅继承了明代景泰蓝的豪华、古典、雅致,而且也开始呈现出纤巧而绮丽的风格特征。清代嘉庆初期,景泰蓝生产开始衰落,一直到道光年间,存世作品不多。但此时,景泰蓝工艺品鲜明的民族风格开始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并得到了他们的青睐。景泰蓝工艺品开始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出口,这就使得景泰蓝的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自此,北京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客商纷纷前来订购。

民国至解放前,中国军阀林立、战乱频繁、动荡不安,各种手工艺行业均处于低谷阶段。北京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和全行业的生产经营也基本上处于徘徊、低落的状态。原料成本提高、市场购买力削弱、从业人员锐减等原因,使得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

解放后,国家对于传统工艺实行了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政策,景泰蓝工艺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业人员增多,制品得到创新和发展。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还开设了金属工艺专业,专门培养景泰蓝设计人员。这一时期,景泰蓝行业获得‘_『快速的发展,景泰蓝工艺无论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上,还是在色彩及艺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近年来,人们生活富裕了,收藏热兴起来了。随着人们收藏范围的扩大,景泰蓝珍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二、制作工艺

景泰蓝的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它是美术设计、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一个产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主要工序有以下几种:

(一)设计

主要包括造型设计、纹样设计、彩图设计等。由于景泰蓝纹样的线条受到胎型、丝工工艺和釉料的限制,过稀过密都不行,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还要熟悉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了解各种原材料的性能,以便在创作构思时,充分考虑到制作工艺的特点,使产品具有整体与和谐的美感。

(二)制胎

景泰蓝产品的造型美观与否,首先决定于“制胎”的工艺。制胎是将合格的紫铜片按图下料,裁剪成不同的扇面形或切成不同的圆形,并用铁锤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以花瓶为例,它由瓶嘴、瓶肚、瓶座三段锤接烧焊而成型。明清时有铸胎、剔胎、钻胎工艺,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现在部分初胎还利用机械进行车、压、滚、旋,实行机械制胎。

(三)掐丝与焊丝

掐丝的方法是用镊子将柔软、扁细、具有韧性的紫铜丝,按图案设计稿,掐(掰)成各种纹样,蘸以白芨戎浆糊,粘在铜胎上而成。然后,再经过烧焊、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成品。掐丝工艺技艺巧妙,艺人凭纯熟的技艺,掐出神韵生动的画面,绝非易事。

(四)点蓝与烧焊

掐好丝的胎体,经过烧焊、酸洗、平活、正丝后,便进入点蓝工序。点蓝是用蓝枪(金属小铲子)把碾细了的釉色填人丝工空隙处,再将点好蓝的制品,放在高温炉中,经过摄氏800度的高温烧熔,釉料便可以熔化。一般景泰蓝需要烧制三次,磨光的工序中也最少要烧两至三次。解放前,景泰蓝的点色呆板单调;解放后,运用渲染、罩染、烘染、剔染等技法,扩大了景泰蓝点蓝艺术的表现力。为了表现形态多变的云、水、雾以及水中倒影等,点蓝艺人和掐丝艺人共同创造了无丝点晕法。即:掐出高矮不同的丝工,点晕以不同的釉色,使这些釉色自然连接。经过烧结后,高丝露出而矮丝含在釉下,增强了铜胎和釉色的密着力,使作品的图案纹样更为丰富多彩。

(五)磨光

磨光俗称“磨活”。这是整个景泰蓝生产工序中最苦最累的一道,分为刺活、磨光、上亮等程序。首先要用金刚砂石把产品表面高出花丝部分的釉料磨平,使花丝显露出来,然后用黄石磨去釉料上的火亮、黑丝,再用椴木炭蘸水横、竖再磨,直到产品发出均匀的亮光为止。现在一般采用电动磨活机来替代手工磨活。

(六)镀金

这是景泰蓝生产工艺中最后一道主要工序,是为了防止产品的氧化,使产品更耐久、更美观而在产品的表面镀上一层黄金。将产品挂人金液槽中通上电进行镀金,完成后取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锯末蚀干,整套的景泰蓝生产工序便宣告完成,一件景泰蓝工艺品才诞生。

§§§第三节 芜湖铁画:黑白分明国画韵

铁画是安徽芜湖的特产,又称铁花,是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融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既有手工之巧,又有国画之风。

一、历史渊源

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创始人已不可考,铁画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产生的。铁画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由于安徽芜湖铁画自成一体,铁画技艺得到发扬并逐渐享誉四海。

传说创作铁画的人是康熙年间的一个小铁匠,叫汤鹏。

汤鹏,字天池,是芜湖铁画的开山鼻祖。汤鹏经常从铁匠铺跑到邻居家,观摩新安画派代表萧云从作画,尤其喜爱画家笔下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天赋极高的汤鹏仿照画稿,尝试着用烂铁皮打制成铁画,令萧云从赞不绝口。铁画这门工艺在历经千百年之后,在汤鹏手中获得再生。铁画这门独特的艺术也在诞生近100年后,因机缘巧合,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遂“名噪公卿间”,为文人雅士极力推崇。汤天池也被誉为“神手”、铁画神工,还有诗称他为“白炼化为绕指柔,直教(国画)六法归洪炉”。此后铁画由盛致衰,逐渐没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保护和鼓励手工艺,这时已年人花甲的铁画第四代传人、铁画工艺大师储炎庆,带领他的九个弟子挽救了铁画。而此前,铁画艺术已经失传十多年。储炎庆发掘出铁画后,铁画作为与景泰蓝、刺绣、剪纸、东洋木雕、福建石雕等齐名的民间工艺品迅速走红。特别在1959年,巨幅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被布置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大幅铁画《牛郎织女》参加了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铁画《松鹰图》在巴黎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芜湖铁画声名鹊起,誉满海内外。

至此,铁画艺术登堂入室,艺术价值也为世人重新发现。现在也有很多人收藏它。铁画艺人以锤代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砚,锻铁成画,堪称手工绝艺。铁画黑白分明,虚实相衬,刚柔并济,乍看墨色淋漓,具有国画的神韵,细看飞点走线,锤痕斑斑,具有雕塑的立体美,可称“铁为肌骨画为魂”。铁画是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品,具有深厚的民族艺术特色,不愧是“中华一绝”。

二、制作工艺

(一)铁画分类

铁画的品种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刊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蜡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第三类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二)铁画制作

铁画的原料不是太昂贵,可以用铁丝、铁皮、铁板、圆钢、钢筋等材料做成。铁画的精华就是在于锻打上,是用艺术的角度去把它变形,做成很美的艺术品。

今日芜湖铁画以低炭钢为原料,艺人们以锤代笔、以炉为砚、以铁当墨、以砧为案,依据画稿取料入炉,经过锻打、焊接、钻挫、整形、防锈烘漆等新技术、新工艺,然后衬以白底,装框成画。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涂彩。构图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透视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近年来,铁画艺人们不断创新,又开创了立体铁画、瓷版铁画、纯金和镀金画等,铁画艺术在勤奋开拓的手工艺匠人手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第四节 斑铜工艺:千锤百炼古韵出

斑铜工艺是中国云南省独有的金属铜加工技术,分为煅打斑铜和铸造斑铜两类。被称为“金属宝石”的煅打斑铜工艺为云南会泽县所特有,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稀世珍宝。其浑厚古朴、典雅富丽、熠熠生辉的艺术效果,令人爱不释手,实为中、高档陈设玩赏之工艺美术佳品。

一、历史渊源

在云南,昆明青铜制造历史悠久,早在战国、西汉时期昆明地区就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奇异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青铜文化。斑铜工艺就是在吸收青铜、铜鼓制作技术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早在1915年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昆明的斑铜工艺品“九龙鼎”就令世人惊叹,被重金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