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影疗伤
22726000000022

第22章 整理人生包袱(2)

在农村,在偏僻的山乡,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只有人与自然赤裸裸地相对。在那里没有过多的社会性干预,生活与生命的本质犹如河底的石头,在清冽的小溪中得以凸现。

现代化的大都市,是一条浑浊的河流,冲击了我们人类太多的东西,它无情地掩盖了我们生存的本质,最终使我们的生命走向复杂,走向分裂,也走向纯真对立面。

故事本身很简单,但我感觉似乎发现了内心一种城市里久远的东西,或者说是我们现代人心地一份久远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本片收到了如本观众和媒体的更多欢迎和礼赞,也许,经历了经济泡沫的日本人才能体会的更强烈吧,那就是人的本性关怀和关爱。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是:父亲被儿子背着过河时,他偷偷地流下了眼泪,那是一种伟大的父爱,也是对儿子长大成人懂事的感怀。

当然,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的描写也同样让人难以忘怀,比如父亲坚持给孤寡老人长年读信送钱等等,试问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面对着自己的亲人,面对着自己身旁的人和事物,面对着自己周遭的一切一切,又是如何做的呢?我们可能连一周都不会想起给家打一个电话吧。

那山,那人,那狗,那久远的远离都市的莫名感动让我们再次拷问自己的内心,究竟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我们充分感受到物质优越性的同时,又丧失了哪些人性中的真、善、美呢?

这是一部洗涤灵魂的电影,难怪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假如说一部片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生活观那肯定是个奢望。但是如果哪位朋友正好处在人生的困境与焦虑中,那么不妨找来这个片子静心看一看。优美的诗情画意中,淡淡生活的山乡人家会在沉默中告诉你许多你在书本里找不到的东西。

【智慧辞典】

大自然有日出日落的美景,多欣赏它,你的生活会更美好。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工作让你昏天黑地,感到不堪承受,就考虑辞职吧。你的危机已出现,而良机正在某处等你。别忘了:工作是要充实你的生活,而不是拖累你的生活!

33《邮差》

——创造美好的生活如吟诗一样充满激情

【背景资料】

导演:迈克尔·瑞福

主演:菲利普·诺雷

马斯莫·特罗伊西

类型:剧情/爱情

片长:108分钟

《邮差》中的男主人公马里奥的扮演者——意大利著名编剧、导演、喜剧演员马斯莫·特罗伊西自己最希望的是能够主演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一部可以打动自己的电影。所以,当他读到一本名为《BurningPatience》的小说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的电影改编权,并邀请自己的好友英国导演迈克尔·瑞福,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且不顾自己心脏疾病,将早已安排的心脏移植手术推迟,坚持由自己主演这部影片。

影片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分镜头的拍摄,在最后一个镜头杀青后不到12个小时,Massimo心脏病发作,1994年6月4日与世长辞,年仅41岁。

本片获得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配乐奖,1996年挪威阿曼达奖最佳外语片,1995年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公众奖最佳电影,1995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剪接奖,1996年英国影艺学院奖的电影音乐奖,非英语类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1996年芝加哥影评人奖最佳外语片,1996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最佳配乐,1996年伦敦影评人奖: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1997年日本影艺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看电影】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在意大利有一个叫“下海湾”的小岛,这里风光旖旎,民风淳朴,但是常年缺少淡水并且因为缺少教育因此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主人公马里奥是岛上一个渔民的儿子。他虽然能读会写,天生具有浪漫情怀却因为朴实害羞而不善于表达。他幻想着去那不勒斯、美国、日本等“大地方”生活。而务实的父亲却总是劝他先找到一份工作。

此时,智利著名诗人、共产党员巴勃罗·聂鲁达因政治倾向在国内受到通缉,流亡意大利,意大利政府将他和妻子安置在“下海湾”。意大利人热情的欢迎这位人民诗人,小岛上的邮局为处理每天从世界各地寄给这位大诗人的众多信件,招聘临时邮递员专为他送信。马里奥接受了这份薪金微薄的工作。每天他骑着自备的单车翻越山岭到诗人的住处,诗人每次都给他一点小费。

开始,马里奥不过认为聂鲁达是一个可以写出美妙情诗打动女孩子芳心的诗人,但邮局的领导佐治却对诗人非常崇拜,受他的影响,马里奥买了一本聂鲁达的诗,请他签名,却打扰了诗人的思考,诗人并不情愿的草草签了名。马里奥感到沮丧,但是并没有丧失信心,他读了一些诗人的诗,并鼓起勇气向聂鲁达请教。没想到诗人是个平易近人的老人,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他讲解暗喻的使用,马里奥开始领悟了诗的奥妙。

马里奥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诗人,聂鲁达建议他去海边漫步。一次,他们在海边散步,马里奥关于一切都是隐喻的想法打动了聂鲁达,他发现了这个渔民的儿子的敏锐感受力。

一次,马里奥在小岛的小酒馆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少女贝雅特丽彩,但是由于不善于表达而受到了姑娘的戏弄。他跑去聂鲁达那里求他以马里奥的名义为她写诗,诗人和他一起到小酒馆里走了一遭,当着大家的面为马里奥签了名,使得马里奥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有一次,聂鲁达的朋友为他寄来一盘录音带,马里奥听说这个东西可以将各种声音录下来,对这个老式录音机产生了兴趣,聂鲁达请他对着录音话筒讲一讲岛上的奇景,马里奥支吾了半天只说出了贝雅特丽彩的名字,姑娘将他的心完全占领了。

为了获得她的青睐,马里奥不断钻研诗歌艺术,向聂鲁达学习,他将自己写的诗念给贝雅特丽彩听,终于获得了姑娘的芳心。尽管受到了酒店老板娘、贝雅特丽彩的姑姑的反对,两个人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在婚礼上,聂鲁达作为证婚人即兴朗诵了诗歌,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智利国内解除对他的通缉的消息,他可以回国了。

聂鲁达走后,马里奥仍旧负责照料他居住过的屋子,他每天去那里回忆和诗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意大利此时正在筹备大选,共产党和基督教社会党两不相让,争持不下,受到聂鲁达的影响,马里奥加入了共产党,并勇敢地站出来揭穿了社会党党徒为了收买人心而谎称要在岛上修建自来水管道的阴谋。马里奥的家里人因为聂鲁达长久以来都没有消息,而认为诗人已经将他们这些乡巴佬遗忘了,只有马里奥坚信聂鲁达不会忘记他,忘记人民。贝雅特丽彩怀孕了,马里奥给未出世的孩子起名叫巴比图,是聂鲁达名字巴勃罗的谐音。

有一次,马里奥去聂鲁达的故居,发现了他留下来的老式录音机,萌生了一个为诗人留下纪念的想法。他找到邮局的领导佐治,请他帮忙改造了机器,两个人将岛上海浪轻拍的声音、咆哮的声音、风吹过灌木丛的声音、风吹过山冈的声音、小教堂的钟声、父亲拉渔网的声音、还有小巴比图在襁褓中的声音等等都录制下来,作为送给诗人的礼物,好让他能够记住这个小岛,记住意大利。

多年以后,聂鲁达携妻子回到了岛上,来看望马里奥一家。此时,小巴比图已经五六岁了,长得和父亲很像,但是马里奥却离开了人世。贝雅特丽彩向聂鲁达讲述了马里奥的死,在一次共产党人的集会上,他作为工人代表被邀请上台讲话,而他要借此机会朗读自己写的、献给诗人聂鲁达的诗,不幸就在此时他们受到了当权者的镇压,马里奥牺牲了。诗人终于听到了马里奥为他精心录制的岛上的奇景之声,但是却再也无缘见到这位老朋友了。

影片的结尾,聂鲁达一个人徘徊在蔚蓝色的海边,根据贝雅特丽彩的叙述想像着马里奥牺牲的场景,耳边响起的是马里奥朴实的话语,诗人心潮起伏,赋诗一首纪念这位永别的故人。

【人生悟语】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无疑是属于上一个相对久远的那个时代的。二次大战以后,饱受战乱之苦的意大利人渴望着新思想的解救和强有力民族复兴,此时共产主义作为全新的意识形态在意大利蓬勃的发展起来,50年代,意大利共产党已经在议会竞选斗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当权者运用国家机器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并施以疯狂镇压。

当然,现在去探讨当时意大利共产主义运动的得失已经成为了历史研究,电影的宗旨也不是志在于此。故事更多地思考了诗艺术在人类存在中的不凡意义。这里的诗显然也不仅仅指出版物上刊登的诗作,“诗”在电影中作为一种存在方式而存在着。

大诗人聂鲁达自然是一个真正的诗人,马里奥作为一个渔民的儿子,同样也具有对诗的渴望和感受力,聂鲁达写作时遇到障碍,问他从渔网可以联想到什么?马里奥回答说,“忧愁”。可见“诗性”在每一个热爱美、追求美、全身心去感受美的人的心底都悄悄的存在——这是除友谊之外本片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即使是一个文盲、一个盲聋哑人,他们也可能具有诗的情怀。

而马里奥最后不仅写出了诗,而且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了用岛上各种自然音籁之声写成的诗,它比文字更真、更美。小岛居民拙朴自然的生活,憨厚直率善良的性格,小岛秀美的风光,与但丁恋人同名的美丽的女孩,这一切都以诗的方式存在着,向我们昭示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理想。

马里奥最后加入共产党,与其说是抱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还不如说是相信聂鲁达相信的东西一定也会像诗一样美好。诗不仅仅给人以美的感受,不仅仅将一个大诗人和一个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它可以给予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以斗争的勇气,并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然而马里奥鼓起勇气当众诵读的不是政治宣言而是献给聂鲁达的诗,政治不是诗的方式,美才是诗的方式。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网络时代,尽管许多愤怒的青年在网络的天空里尽情辱骂、大声抗议这喧嚣的都市、狡诈的人性、无情的工业化等等,尽管许多小资们正以各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和工作态度在新兴的城市温床上吟唱,迷醉,可是,笔者要说的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田园诗般生活的人并没有充分的理由提出这些抗议,因为不懂创造生活之美的人根本就不知道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不懂得美丽的心灵才是发现生活美的根本之源。

令人难忘的是最后几个画面,马里奥走在人群里,准备上台念他写给聂鲁达的诗歌,可是无情的武装分子阻挡了他的脚步,写满诗歌的稿纸落在了地上,马里奥最终被这群暴力分子夺走了自己的生命,或许他并不是一个有名的诗人,但他却比诗人更可爱,更为真挚。

影片的最后一段绝对是天才一般的构思:诗人走了以后,邮差在思恋诗人的时候,突然想起诗人曾经问他的一个问题:岛上最美妙的事物是什么?当初邮差深陷热恋之中,想到的自然是他的爱人。当经过和诗人的一段交往,他的灵魂像开了窍,他也能像诗人一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妙。于是,他拿着世人留下的录音机去捕捉大自然的声音:海浪声、风声、钟声、捕鱼的声音,还有受孕婴儿的心跳声。

多年以后,当诗人重返的时候,他的老朋友邮差因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可当他拿到旧友留下的大自然的录音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看上去悲伤的结局并不伤感,看起来倒像一幕诗意的喜剧。

美好生活本身就是诗歌,我们只是身在其中,随便捡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对美好生活的感激和问候。

【智慧辞典】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里,我们背负的苦痛与空虚已经足够沉重和乏味,因此,我们需要诗,需要梦幻,希望能够多一些这样宽容和热爱美的艺术家,为我们创造出一剂止痛药,让我们可以敷好伤口,继续前行。

34《天堂电影院》

——有爱,生活就是天堂

【背景资料】

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

主演:菲利普·诺雷

萨瓦特利·卡西欧

类型:剧情/音乐

片长:173分钟

这是一部个人生命历程的史诗,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兴衰的史诗。导演托纳多雷自己这样说:“天堂电影院并不仅仅是间放映厅。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与社会启蒙的地方。一代意大利人曾在这里受到熏陶。我倾向于认为,电影院对一个人来讲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目的,在影片和他本身,和他的愿望、期待之间,也许就存在一种联系。”

本片获第42届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第4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

【看电影】

美丽的西西里岛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庄,沧桑确也精神矍铄的母亲正在焦急的打电话,她在寻找离家已30年的儿子。身在罗马的萨尔瓦多·迪·维塔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床上的女人被她吵醒,说他母亲打来电话,想告诉他阿尔夫莱多明天入葬。阿尔夫莱多!?伴着风铃的摇曳,萨尔瓦多·迪·维塔在这个暴风雨的夜晚陷入深深的回忆……

在那个村庄,人们都亲切的叫他托托。托托在教堂里当神父的祭司助手,这个教堂前有座“天堂电影院”,放映的电影都要经过神父的审查,电影中的接吻镜头一律被神父视为“色情镜头”而统统剪掉。小托托饶有兴趣的偷看神父“审片”,他闯进放映员阿尔夫莱多的工作间,要求将剪下的胶片送给他,而阿尔夫莱多却没有答应。

托托因为好奇电影是如何被神奇的呈现在荧幕上的,经常去打扰阿尔夫莱多,自觉工作枯燥乏味的放映员也对这个机智顽皮,可爱聪明,执著于电影的小机灵鬼很是喜爱,逐渐他们之间有了真挚的友情。在托托的一再要求下,阿尔夫莱多将电影放映技术教授给了他。

村里人热爱电影,天堂电影院是他们生活中惟一的快乐源泉。在阿尔夫莱多将快乐带给更多人的时候,自己却遭遇不幸,放映中的胶片起火,凶猛的火势蔓延到整个电影院,在人们纷纷忙于逃命之时,弱小的托托勇敢的从火海中将阿尔夫莱多救出,然而老放映员从此失明。

在一个彩票中奖者的资助下,新天堂电影院落成,年幼的托托接替阿尔夫莱多成为新的放映员。

胶片缓缓转动,托托随一幕幕电影长大。一次他在拍摄一些镜头时无意间拍到了清丽绝俗的伊莲娜,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阿尔夫莱多鼓励托托去勇敢争取,托托站在女孩的窗下,任由雨打风吹,只是盼望这女孩能打开窗户,敞开心扉。伊莲娜终于被托托的痴情感动,两个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随着托托去服兵役,托托从此再没有伊莲娜的消息,这段感情也就这样不明不白的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