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15955600000021

第21章 菩提道次修行原理集要(3)

现在台湾、西方的一些搞佛学研究的人,认为小乘佛教是正宗佛教,说大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他们根本不了解佛教。《般若经》,小乘也承认是佛在灵鹫山所说,当时大、小乘的弟子都有,怎么能说只有小乘是原始佛教呢?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无着的母亲是一个信大乘佛教的婆罗门妇女,她不忍大乘佛教衰,又觉自己无力振兴大乘佛教,就发心要生个孩子来弘扬大乘佛教。她先和一个皇亲结合,生下无着,后又跟一个婆罗门结合,生下了世亲。等到两个孩子懂事的时候,母亲告诉他们:自己辛苦养育他们是为了要弘扬大乘佛教。于是,这两个孩子分别出去学佛教,后来都成为世庄严。世亲菩萨以《俱舍论》而着名,无着菩萨则以《瑜伽师地论》而着称。唯识论的哲学思想派别就是无着和世亲兄弟二人开创,依据的是“弥勒五论”中的后三论以及《楞伽经》、《华严经》里面的一些词句。

大乘佛教有两个哲学理论体系:中观和唯识。

中观学的开山祖师是龙树;唯识学的鼻祖是无着、世亲。“美名遍寰宇者”,就是说凡是有佛教的地方,没有不知道龙树和无着菩萨的。佛就像是一个医生,应病施药,针对诸多不同病症开出相应的处方,散见于佛经中。龙树、无着将佛教的思想经过了整理、归纳,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形成了系统的佛教理论,其功勋是非常大的。

4.礼赞阿底峡尊者。

从那二大开道师传来,

深密见与广大行之道,

准确无误完整精要义,

教藏总持燃灯我致敬!

“开道师”,是指龙树和无着两位菩萨,因为佛教理论深义见和广大行两条大道,是由龙树、无着所开辟。

“燃灯”是《道炬论》作者阿底峡尊者,准确无误且完整弘传文殊、龙树传来的深密般若和弥勒、无着传来的广行般若的就是燃灯。阿底峡尊者原是孟加拉国王的三太子,后在印度超严寺出家。西藏的佛教在9世纪朗达玛灭佛后,有140多年的空白期。后来,阿里国国王益西沃(智慧光)叔侄,发心振兴雪域佛教,甚至不惜生命。至益西沃的侄孙绛曲沃(菩提光),派人到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尊者临行前曾祈请度母,问自己去西藏是否能利益众生?当晚便梦度母显身对他说:“你去雪域,对那里的教法弘传极为有益,只是你的寿命会减少20年”。他醒来打定了主意,只要是能够利益众生,何必要管寿命长短。结果到西藏后,总共在阿里和前藏住了17年,在西藏圆寂。

阿底峡尊者来到了阿里之后,绛曲沃请求尊者为藏人浅显易懂地传讲三乘佛法。尊者便写了一本言简意赅详明修法次第的《道炬论以菩提道的火炬,驱除雪域的黑暗。

后来,阿底峡尊者的弟子解说《道炬论》,写了一本《蓝宝书》;宗喀巴大师又据《道炬论》和《蓝宝书》写出了《菩提道次第广论》。

所以,在菩提道次的传承中,阿底峡尊者是非常重要的。

5.礼赞一切善知识。

阅读一切教藏经书眼,

有缘进入解脱道之门,

慈悲为怀以种种方便,

开显众善知识我致敬!

这个偈颂,礼赞的是从菩提道开创师到宗喀巴自己的上师仁达瓦在内的几十个菩提道传承上师。善知识是“阅读一切教藏经书眼”,一切教藏经书不通过善知识开示解说,自己就像瞎子一样无法入门。有缘弟子经由上师指引,方能进入三乘佛教之门,所以师承是非常重要的。

“慈悲为怀以种种方便”,一切众善知识应机说法,为适应各类弟子心态,以种种方便开示教义。我们在读“开显众善知识我致敬”时应该想到,这是对宗喀巴大师前后的千百万传承上师的一一礼敬,包括自己的上师。

(二)所论之殊胜

1.法源清净。

世间善知识之顶庄严,

盛誉幢幡飘拂在高空,

龙树无着二圣为源头,

一脉相传菩提道次第。

因能实现万众心中愿,

故为教诫宝中如意宝。

千种论说江河总汇合,

又为光辉善说之大海。

菩提道次论的源头是龙树和无着两位菩萨,是龙树、无着二圣直接继承了文殊、弥勒的传承,一脉相承传下来的,所以,菩提道次是非常纯正的法流,不是一般世俗之人捏造的法,是从佛陀释迦牟尼的两大菩萨弟子传下来的。

印度的国王、王后等会把珊瑚、玛瑙等最珍贵的宝石戴在头上作为装饰,这里“世间善知识之顶庄严”一句是比喻龙树、无着的地位至高至尊,是一切世间善知识头顶上的庄饰。“盛誉幢幡飘拂在高空”是指他们解说佛经、弘扬佛法的盛誉,就像一面旗帜在髙空飘扬。

菩提道次可以满足众生的一切心愿,或者为升天、为下一世享受人天之乐当个好人;或者为了自己获得解脱;或者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成佛。实现万众幸福的三个次第的目标都包括在菩提道次里面,因此,菩提宝心的教导是佛法宝物之中最珍贵的如意宝。“如意宝”是宝中之王,可令人心想事成。

佛陀圆寂以后,各种论说有上千种,但就像汇集了无数小支流的长江、黄河,最后都流入大海一样,无论是哪一种对佛教的解释,都汇归菩提道次第。“善说”是指佛的伟大的教导,因能利益众生故为“光辉善说”。菩提道次第将所有佛法的内容全部包括在内,所以称作“光辉善说之大海”。

2.四大特点。

了解一切经教互不违。

领悟一切经文皆教海,

容易掌握圣教原本意,

防止堕入罪恶之深渊。

因此印藏志士仁人中,

有缘之士所奉行善教,

与那三众相应三士道,

有识之士谁能不神往?

菩提道次教授有四大特点:

第一,“了解一切经教互不违”。过去,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经典依据,皆言是佛所说,但却是局部的、残缺的经教,在很多方面是顾此失彼的,就像是瞎子摸象似的只是从佛教这部教化机器里头抓到了一个零部件、一颗螺丝钉,便以偏概全地认为佛教即是如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包括了三乘佛法的所有内容,学了菩提道次论,就可以了解到一切经教互不违背,三乘佛法是一个整体,显与密是相辅相成。

有很多人不懂得佛教的整体,说佛圆寂了四百年才出现大乘佛教、七百年后才出现密教,攻击大乘教、密教不是正宗佛法,这是对佛法的诽谤!佛是因机方便教导,对有些人讲小乘,对另一些人讲显教大乘、讲密教大乘。所以,不可以说小乘教不好或者说大乘教不好、密教不好。

第二,“领悟一切经文皆教诲”。佛教的经典很多,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都是对有缘众生的教诲,没有矛盾,并不是说只有某一部分重要。学了菩提道次,就能消除偏见,明白一切经文皆教诲。因此生起纯真的思想,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第三,“容易掌握圣教原本意”。圣教广如大海,掌握原本意非常困难,菩提道次第是依《般若经》、《华严经》等经典,由进入菩萨地的圣菩萨的解释为准的。佛法不是世俗的学问,没开悟的普通学者是没有办法解释佛教经典的,很多人都是在表面上来寻找,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佛法是真理,不可以被创造,只有达到佛的境界,才有权来解释佛经。犹如国家的政策法规,只有政府部门具有解释权,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解释的。一些世俗的学者,以自己的想象来解释佛经,是非常可笑的。佛教承继是靠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而不是光凭文字,因为对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文学中就有“诗无同解”的说法。所以,仅凭文字是没办法作准的。

菩提道次准确完整地继承了传承,学习菩萨道次,就可以掌握佛教原本的意义。

第四,“防止堕落罪恶之深渊”。学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后就知道,菩提道次可以开阔人的眼界,提高人的认识,从整体上掌握佛教,防止堕入片面理解而攻击诽镑佛法的罪恶深渊。

藏、汉有很多流派,互相攻击、诋毁,事实上都是在镑法。学显教的诽谤密教,学密教的诽镑显教,学净土宗的诽谤其他的教派,这都是在造镑法罪。

本来学佛是向善消罪的,但很多人却用佛教来大造恶业。学问是经过闻、思、修得来的,没有闻、思、修,只是想一想就可以掌握佛教,哪有这样子的学佛法?原因是一些人见现在藏传佛教比较盛行,就非常嫉妒,害怕把他的地盘占了,所以就找了一帮穷凶极恶的魔教徒来恶毒攻击藏传佛教。

佛教好比宝石,完整的宝石是无价的,如果是宝石的碎片,当然也是宝石,但价值就不同了。菩提道次第是三乘显密佛法归纳在一起的经教,是万法具备的一块完整的宝石。因此印度、西藏的那些有缘分、有见识的人,谁能不神往呢?

“有缘之士”,佛教讲究缘分,无缘的人当然不会愿意来学习菩提道,修小乘、大乘、密乘,也都是缘。“与那三众相应三士道就是与三种心态的众生相应的追求世间幸福的下士道;厌恶世间、缺乏菩提心、想自己得到涅盘的中士道;具备菩萨大慈大悲思想,为利益众生着想的上士道。只有那些很稀有珍贵的有缘之士才来修菩提道,才能得到佛教的真正的精髓。有的人认为菩提道次的修行好像很难成佛,说不如灌个顶、念个咒子就可以解脱,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3.听闻胜利。

一切经论精华荟萃义,

解说听闻此论一半次,

讲闻一切佛经之利益,

均能获得无疑请记取。

菩提道次第是一切经论精华的荟萃,就像是从牛奶里提炼出来的酥油一样。不要说长期闻思并修菩提道,即使是短暂时间听闻解说此论一次,所获利益也相等于讲闻一切佛经的利益。所以,对菩提道次第,轻微也不能够放弃。你不要看这只是一部小小的经典,它就像是原子弹,小小的一块却聚集了无量的能量。

佛教的经论,汉地叫《大藏经》,藏地佛经部分称作《甘珠尔》、论的部分叫《丹珠尔》,两部分合起来大概是四百多函。不要说学透,就是把所有的经典翻阅一遍,恐怕也要好多年。而现在,你只需把菩提道次的道理一层层地好好学习、研究,就等于阅读了一切经典。理解了菩提道次,就等于掌握了所有佛经的意思。

帕绷喀在《菩提道次第》里说:“即使不能修,只是读一遍或者念半部菩提道次第,也比在山里面修行几十年要强得多。”如果没有掌握佛教的精神,不懂菩提道,你在山中修什么呢?法王也说过:“那些不懂佛教理论的人,在山里静修多年,就像旱獭冬眠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不懂得菩提道次的修行人,岂不是很可怜吗?

所以,要知道菩提道次第的特点,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大意义。藏地有一句谚语:“懂得了无常之理,三句皈依也可以解脱;如果不懂无常之理,密集金刚也不密。”就是说,不知无常,即使是修密集金刚也无法成就。菩提道次就是从学习理解无常开始的。

二、正论

(一)依止善知识法

今世后世一切福善聚,

机缘是其成熟之根本,

是那传道明师须努力,

身心一致如礼去依止,

视为重于生命不舍弃,

奉行教导为供求其乐。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学佛首重师承,所以要学道次第,先学亲近上师法。

使今世后世众多福报汇聚在一起,机缘成熟而获圆满幸福的根本原因是那传道明师,所以应努力身心一致按照教理正确地依止师,并能依教奉行,将之看做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一件事。

万法来源于师,佛教重传承,所以如法拜师是最重要的。儒家文化拜天、地、君、亲、师,将师排在第五位,这是世俗的教法。而佛教是将师排在第一位,甚至排在佛的前面。因为我们是从师而得了解佛及佛法,释迦牟尼、观世音等诸佛所传法是由上师指导才得听闻。

无师之前,虽然可以见到佛像,却不明其意。上师是代佛传教之人,所以藏传佛教把上师放在第一位,佛放在第二位。各教派的经堂里面都是把自己的创教上师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上师——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宁玛派的莲花生大士等放在大殿的中间位置。

中国古代教育就讲“师道尊严”,《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同‘们,庄重、恭敬之态)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进学”。只有敬师,才重师所授道理,依教奉行,教育才有成效。父母亲给了我们肉眼,这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上师给了我们慧眼,只有人才有智慧的眼睛。是上师让我们成为了真正的人,所以,纵使是失去生命也绝不弃舍上师。

上师最大的快乐是弟子的成才,因此,对师最大的恭敬与供养是奉行教导,而不是别的。有的人不明此理,以为供养上师钱财才是最好,这是错误的想法。有的人说藏传佛教就是要供养,这是对佛法最大的歪曲。对佛菩萨进行供养,是为自己积集福德、消除罪业。而上师传法绝不是为了钱财的供养,否则这样的人就没有资格来当上师。佛法是不能以金钱来买卖的,以金钱来出卖佛法的做法直接违背了佛的教义,逛最大的恶业。金钱是买不到佛法的,只有奉行教导才是最大的供养,才能真实得到法益。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瑜伽”,梵音是youga,为“调服”义。成语有“心猿意马”一说,形容一般人的心识就像是狂奔的马或者是乱跳乱跑的猴子,无法安静下来,不能定在一处。瑜伽行者经过修炼,调服了心态,使心驯服而成顺从状态,如马戏团久经调教的马与猴子,让站就站,叫卧倒就卧倒,可做各种规定的动作。瑜伽师就是要通过修行而使心灵调伏,获得大自在的体验。宗喀巴大师说,我是这样来学习菩提道修行的,你们求解脱的弟子也应该这样来效仿我学习。

(二)受持修行原理

劝令具缘人身有价值。

具缘人身胜过如意宝,

得此身者仅有这一次,

难得易失如空中闪电。

想此情境尘世一切事,

犹如扬栋求谷两手空,

朝朝暮暮该求善结果。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能学习佛法的“具缘人身”,也叫“暇满人身”,必须具备十八种殊胜条件。

首先是“八利”,也叫做“八暇满”。这八个优越条件就是:

(1)(2)(3)不生在三恶道(畜生、饿鬼道、地狱道);

(4)不生在天道;

(5)不生在没有佛法的时代;

(6)生在有佛法的地区;

(7)不是盲聋哑弱智之人;

(8)没有受到外道邪见思想的束缚。

三恶趣众生随恶业流转,苦难深重,不得自在;天人随其善业处于安乐享受之中,很是知足,不求上进,寿尽即堕恶道。所以,这四道是没有佛法的。只有人间有苦有乐,人会产生改变命运的志向,所以唯有人身才知道佛法有用。佛陀出世与佛法住世相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犹如长夜闪电一般,是极其稀有难见难闻的。

佛法是智慧之学,建立在高度文明的基础上,野蛮之地的愚昧无知之人是接受不了佛法的。我们有幸生在有佛法的地区,中国的汉土与藏地都有一千多年的佛法史。如果是盲聋哑弱智人,不能听、闻、正确理解佛法,所幸的是,我们没有这些残障,也没有受到种种邪见、偏见如无神论等的污染而去抵制佛法。

其次,自身须具五个内部条件:

(1)智力健全;

(2)生于有文化知识的环境;

(3)有学修佛法自由;

(4)不从事大恶业;

(5)对学修佛法有强烈的兴趣。智力健全、头脑清醒,有幸生在有文化知识的环境,才会理解佛法、皈依佛门。如果像“文化大革命”那样把佛法当迷信来批判,那我们就没有学习佛法的自由。在战争期间从军杀人或从事屠宰、捕杀业,就没办法学修善道。除此,自己一定要有兴趣学佛法,喜欢学、愿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