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小知识大健康
14920400000013

第13章 常见病症防治(7)

抗体:由抗原刺激人体所产生的具有免疫特性的蛋白质。

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疫苗分为菌苗和疫苗:菌苗由细菌和螺旋体制成,而疫苗则由病毒或立克次体制成。不过现在习惯上将这两种疫苗统称为疫苗。疫苗又可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类:①活疫苗。用人工变异或直接从自然界选择出来的毒性高度减弱并且基本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也称减毒(灭)活疫苗。目前常用的活疫苗有鼠疫疫苗、卡介苗(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防小儿麻痹症)和麻疹疫苗等。活疫苗的毒性已经被高度灭活,但能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产生大量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围攻病原体,阻止或限制疾病的发生。②死疫苗。将病原微生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后制成制剂。这种疫苗虽然致病原已死亡,但组成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成分仍然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因而也能诱导人体产生针对该种疾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以防御疾病。目前常用的死疫苗有百日咳、伤寒、霍乱、流脑、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狂犬病、钩端螺旋体和斑疹伤寒疫苗。由于死疫苗的免疫原性较低,所以要多次接种才能产生较高的免疫效果。为了减少死疫苗的接种次数,也将死疫苗做某些合理的混合,制成混合疫苗,如百、白、破三联疫苗,注射后能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疫苗的制作疫苗有两个要素:一是有效,即有免疫原性,能刺激人体产生反应,启动体液和细胞免疫过程;二是安全,这两个要素其实是矛盾的,如果免疫原性(毒性)太大则会不安全,如果免疫原性太小则起不到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作用,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因此制作疫苗是一个技术性非常高、非常艰难的实验过程。如制作流感疫苗,先将流感病毒接种在鸡胚胎蛋白中进行培养,再经化学药品去除其活性,然后裂解(用化学制剂裂解流感病毒),提取病毒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制成疫苗。这样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或化学疫苗。如今,为了提高疫苗的安全性,正在研究把病原微生物中的免疫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既能提高免疫效果,又能减少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其安全性。不过,疫苗和药物一样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性,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工艺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纯化,提取的病原微生物的成分,以及灭活过程也并非百分之百精确,还有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有某些杂质掺杂等,这些都可能造成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可能引起极少数人的不良反应,极个别的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过敏性疾病如何选药,药物过敏的判断及认识误区(1)过敏性疾病:一种由过敏源引起的免疫功能疾病。医学研究发现,当父母都有过敏体质时,其子女有70%获得过敏体质的概率;而且遗传性过敏反应常常不仅只在一个器官发生,而是多种组织器官同时或相继发病。不过,过敏反应是一种防御反应,在机体内时刻都在发生,绝大多数都是生理性的,当防御失败就会出现症状。

(2)抗过敏药物的选用:抗过敏药物即抗组胺药,可分为两类:第一代抗组胺药中常用的有氯苯那敏(扑尔敏)、本海拉明、赛庚啶、异丙嗪等,这类药物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起到镇静中枢的作用。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乏力、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所以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械操作者等应禁用或慎用,青光眼患者慎用,赛庚啶青光眼患者禁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的有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拉丁、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皿治林等。其中除西替利嗪外,大多数没有中枢镇静作用和抗胆碱作用,且药效持久,不良反应比第一代少,适于驾驶员等特殊职业患者服用,但第二代抗组胺药近年来有引起心脏毒性反应的报道,发生率虽低,但后果严重,不过这种毒副作用可预防。首先按剂量服药,不要超量;其次禁止同时服用肝药酶抑制药如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红霉素)、咪唑类抗真菌药物(酮康唑、伊曲康唑)等。患者如有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症),应慎用第二代抗组胺药;避免并用其他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抗精神病分裂药、抗抑郁药、H2受体拮抗药和利尿药等;对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不良、有心脏病特别是心律不齐的病人,应忌用特非拉丁和阿司咪唑,最好选用不具有奎尼丁样作用和不通过细胞色素酶途径代谢的抗组胺药,如皿治林、西替利嗪等。

(3)药物过敏的认识误区:药物过敏不但会发生药疹,出现白细胞减少、心悸、哮喘、呼吸困难、毛发脱落、紫癜等症状,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大脑,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常会直接危及生命。目前人们对药物过敏存在如下误区。①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通过减少用量而减轻,但药物过敏反应的决定因素是药物本身,与剂量无关,例如有的患者甚至闻到青霉素的气味也能引发过敏性休克。②吃药、打针才会引起过敏。其实含服、雾化吸入、治疗牙病用的内塞药和充填剂,以及造影用的碘制剂,均可引发全身性过敏反应。③中药不会引起过敏。过敏反应只不过是以西药化学合成物质较多,其实有些中草药如穿心莲、板蓝根等也可引起过敏反应,发生休克、剥脱性皮炎等。

④过敏反应都发生在用药或用药不久。有些药物过敏反应是有潜伏期的,可能在几个月甚至若干年后才发生,常见于治疗糖尿病、甲亢或痛风的药物,呋喃唑酮(痢特灵)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少便发生在用药20余天后。⑤出现过敏反应停药就行了。当然停药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对症治疗,必要时还需输液,以加速药物排出。⑥用过的药不会引起过敏反应。一般地说,2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而且摄入药物的次数越多,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再者所用药物的厂家、批次不同,其含杂质不同,这些都是引发过敏的原因。⑦抗过敏药不会引起过敏。据文献报道,常用的抗过敏药,包括传统的异丙嗪、氯苯那敏、苯海拉明以及新一代的阿司咪唑、特非那丁、西替利嗪(赛特赞)等,均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⑧皮试阴性者不会过敏。有个患者在连续注射青霉素的第35天发生过敏性休克。

48.什么是病毒性疾病,传染病的传播及控

(1)病毒:使人致病的,能通过滤菌器的生物病原体,其大小从20~300纳米不等。病毒只能在细胞内活动,进行寄生生活,离开活细胞,病毒的新陈代谢就停止了。病毒繁殖在细胞内进行,当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细胞后,便会利用细胞里的蛋白质,进行大量的快速复制,一般复制周期只要20分钟,且一次能复制出约150个病毒粒子。因此,它们的基因密码很容易发生错误,产生基因突变,而这些存活的新病毒,却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它可以控制细胞,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途径,使其服从病毒生命活动的需要,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病毒性疾病: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各类疾病。病毒性疾病约占全部传染病的80%,而且大多尚缺少特效治疗的药物。因此,不少病毒可致人于死地,最有名的便是艾滋病病毒,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其死亡率是100%,所以有人称它为超级"癌症"。此外,由狂犬病病毒感染的狂犬病的死亡率目前也达100%,还有登革热病毒、出血热病毒、脑炎病毒等均有极高的死亡率。即使常见的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也有造成死亡的可能。

(3)病菌:能使人或其他生物生病的细菌,也称致病菌或病原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弧形、线形等多种形状,属于单细胞生物。其生命力很强,能够根据其所能汲取的能量来源的特点来调整自身代谢,如细菌最"偏爱"葡萄糖,一旦周围缺乏葡萄糖,它们也能"转向"其他的糖,如木糖。一般在60℃的条件下加热30~60分钟病菌就会死亡,即使是耐高温的炭疽杆菌,在100℃的条件下加热10分钟也会很快丧生。

(4)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并且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进行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①传染源。能够散布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他们的排泄物、分泌物可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的人。

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水、饮食、血液、生物媒介(虫、鼠、禽)等。③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感染途径:①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通过飞沫、空气等由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等。②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通过食物、饮水由消化道感染的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③血液传染病。由吸血昆虫作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④体表传染病。通过接触病原体由皮肤进入人体而感染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癣等。

(5)控制传染病的措施:①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病人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②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同传播因素有关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染媒介如苍蝇、蚊虫、老鼠等。③保护易感者。不让易感者与传播源接触,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易感人群抵抗力,预防接种。

食源性疾病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禽流感以及由于病死猪引发的多种疾病等。一般通过不洁饮食及接触传染。

防治不购买病禽病猪肉、死禽死猪肉等;尽量不生食肉类或海鲜,也不吃半熟的食品,不喝生水;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食品的卫生,保持食品加工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经常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应消毒手部;吃火锅、烧烤时应加热充分;一般食品加热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贮存熟食要及时冷藏,并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

什么是性病,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发生与防治(1)性病:多由****传染而引起的性器官疾病,如艾滋病、淋病、梅毒等。

(2)淋病:由革兰染色阴性的淋病奈氏菌(简称淋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淋病在我国性传播疾病中居首位,任何年龄均可发生,20~30岁者居多。淋病的传播绝大多数是通过****经黏膜传播,接触染菌衣物、毛巾、床单、浴盆等物品及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等也可间接传染。

防治:禁止性****,注意性卫生;及早检查,尽早彻底治疗;治疗时应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药物主要是以杀菌药青霉素、红霉素为主。

(3)尖锐湿疣:由人类****瘤病毒(HPV)病原体感染所致,发病率仅次于淋病位居第二。****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女性以外阴部病变为最常见,其次是宫颈、****。病灶呈多发性鳞状上皮****增生,质硬,突出于表皮;表面粗糙,有肉质蒂柄,多聚生成群,也可融合在一起形成丛状、****状生长,或呈鸡冠状、菜花状或桑椹状,可有痒感、灼痛和恶臭,女性白带增多,****痛。

防治:个人自律,禁止性****,并注意性卫生。病发后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药物可用1%的酞丁安膏、安息香酸酊、50%的三氯醋酸涂擦,病灶大的可用冷冻、电灼和激光治疗。

(4)生殖器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引起生殖器官、****及腰以下的皮肤疱疹。直接由性接触传播占绝大多数,并且以青年女性居多。多在感染后2~10天发病,外阴生殖器或肛周部位出现多个群集小水泡,泡壁薄、泡液清、易溃破,形成浅表糜烂,约一周结痂,皮疹消退。病重者伴有全身发热不适、尿道炎、****炎、宫颈炎、尿痛等。

防治:个人自律,禁止性****,并注意性卫生;治疗主要是用阿昔洛韦干扰其DNA聚合酶,抑制单纯疱疹病毒增殖和控制局部感染,从而抑制单纯疱疹病毒DNA。

什么是血液病,白血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与防治(1)血液病:以血液、造血器官以及出血、凝血机制的病理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种疾病。它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骨髓细胞增生症、遗传性红细胞异常症、血浆细胞异常症等,以及淋病系统恶性肿瘤、重症放射病等许多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