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14299500000011

第11章 抒情写意的《草书诗帖》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隽胎鰕,炮鳖炙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是由明代祝允明所作,属于纸本,纵36.1厘米,横1147.5厘米,书写有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乐府》4首,是祝允明草书的代表作品。

祝允明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也就是1460年,字希哲,因为他的右手多生一手指,故自称枝指生,又号枝山。

祝允明生于宦胄之家,为书香门第,外祖父徐有贞、祖父祝颢、岳父李应桢皆饱学之士,又精于书法。他在这种家庭的熏陶下,相传他5岁便能写径尺大字,9岁就能诗,稍长便博览群书,为文多奇气。

因为祝允明的生性疏放不拘礼节,又好饮酒,放浪形骸,因此在仕途上并不得志。他于1492年举于乡,1514年55岁时出任广东兴宁知府,1522年转任应天府通判,没多久就辞归故里了。他修建了怀星堂,与同郡文人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交往很深,人称“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气氛很浓的苏州,他的书学生涯是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的。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

徐有贞擅长行草书,他的行草主要师法唐代怀素和宋代米芾。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很得古雅之气。在祝允明2岁时,徐有贞奉诏回苏州闲居,祝允明一直与他在一起,直至他13岁时徐有贞去世。因此,徐有贞的书法风格对祝允明影响很深。

李应祯也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他一直指导祝允明的书法练习。祝允明在跟从岳父学书的十几年中,李应祯对于祝允明在书法的发展上起了很大作用。

据祝允明记载,李应祯在晚年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40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祝允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李应祯留下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他这种富于抒情性的行草书对祝允明也有很深影响。

祝允明幼年在两位前辈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为日后的发展作了铺垫。同时两人的书风优点也传给了祝允明。

祝允明33岁那年,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凭着自己的才学,祝允明很自信,认为进京考试,录取高第易如反掌。谁知以后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这简直出乎他的意料。

祝允明中年的前半期,他是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而后一次次科举的失利,使他越来越心灰意冷,渐渐地他转向了老庄的消极出世,开始了游戏人生。

祝允明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露出来外,他只能在诗文、书法中抒发情感。他的书法也渐渐转向了行草书。他在50岁以后,在草书上的发展和成功与这样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50岁以后的祝允明,心情极度矛盾。年逾50仍未被录用使他焦躁不安,异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他在51岁时作了《闲居秋日》诗,其中有句“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发出了他来自内心的感叹。这些诗句在祝允明51岁后,被他以草书的形式写了好多遍。

祝允明53岁那年,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连作了《泪》两首、《壬申夏夜不寐》以及《醉》等诗篇。诗中充满了不平和惆怅。但是,此时他内心还抱着一丝希望。

55岁那年谒选,祝允明总算得了一官半职,他被授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祝允明身在兴宁做官,虽然政绩不错,但时间一长便生了归乡之心,原因主要是,他在官场上看不惯积弊。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文人,虽然希望能够得到重用,但是他的良心却使他不能融入官场,这是一个矛盾的、痛苦的心境。

1522年,已经63岁的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祝京兆”。他面对当时官场的腐败,心中不堪忍受,终于下定决心托病辞职,返回故里苏州生活。

祝允明64岁时,他在外祖父旧宅中修筑了怀星堂用以安身。这一年,他的好友唐伯虎,在受尽世态炎凉后去世了,年仅54岁。祝允明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心中异常悲痛,含泪为唐伯虎作了墓志铭,写下了《哭子畏二首》,后来又作了《再挽子畏》,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叹和同病相怜的情感。

又过了一年,祝允明的老师王鏊也去世了,终年76岁。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因为自己没有做到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而感到惭愧。两位师友的去世,在祝允明的晚年又抹上了一道阴影。他曾在病中,缅怀师友,不论少长、隐显、存没,皆各作一诗,计18人。他给王宠作了两首,因此留下《怀知诗》19首。惨淡的人生,使祝允明在这段时间更加放荡不羁,他便直率真切地表达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制。

《草书诗帖》是祝允明草书的代表作品,是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归宿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书帖。

“神采”在祝允明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他认为必须“性”、“功”并重。

“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认为只有功力而无精神境界,神采就没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表达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实在地显露。两者不可缺一,必须兼备。

祝允明辩证地揭示了这一艺术创作的规律。对于“功”,祝允明认为只有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

祝允明认为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变。

他认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当时人的法则来写;宋初还不很差,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变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方有赵孟頫扭转时风,复归晋唐,但终因个性不强未免有“奴书”遗憾。所以要知书法的本来必向晋唐学习。

在学习和熟悉了传统后,其技法必须有独到之处,这是祝允明对“功”的进一步要求。

祝允明对于“性”没有很多论述。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以学识和修养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两点,就可以在“入神”的状态下创作具有神采的优秀作品了。

祝允明对于“入神之境”的解释是“一时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种约束的情况下,才能“闲窗散笔”,自然地表达自己。祝允明在书法理论上的要求,既符合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又合乎文人书画的审美要求,从而使他的书法创作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祝允明的草书主要得自于外祖父明代书法家徐有贞的指点,由张旭、怀素上溯到王羲之与王献之二人,到了中年以后涉猎渐广。包括自魏晋著名书法家钟繇、“书圣”王羲之一直到元代的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莫不临写工绝!所以他的书法到了晚年的时候,技法的变化出入已经不可端倪,风骨烂漫,一派天真纵逸。

从祝允明的草书作品来看,面目各异,有形不贯而气贯的独草,有如行云流水的今草,亦有气势奔放的狂草,不论何种形式的草书,都写得开张舒放,跌宕奇逸,笔力遒劲,点画狼藉,看似乱其实不乱,看似散其实气脉贯注,并不因率意而潦草,笔笔都能断而后起,能于使转中见点画,故通幅视之,显得神釆奕奕,气势豪放。

《草书诗帖》纵情奔放,气势开张,酣畅淋漓,而其章法布局打破了纵横有列的格局,于参差错落、开合锁结、过接映带、揖让环抱中流露出一种强烈而震撼人心的韵律和节奏。

书帖虽然放逸却不是不要规矩,而是一种超越于法度之外的过人胆识,这种胆识是建立在圆熟的技巧和深厚功力之上的,当其升华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时,便会在创作的激情中达到心手两忘、随机生发、笔态横生的状态。

《草书诗帖》在祝允明这种心境下书写,从而达到了一个抒情写意的境地,一个“寄妙理于豪放之内”的境地,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纵观历史上能够达到这种境地的草书大家除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草圣”旭素和宋代时期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外,祝允明又将草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制纸工艺日臻完美,加上厅堂式的建筑,书法的幅式开始由手卷尺牍小品向中堂巨幛大幅发展,而大幅的作品要有雄浑的笔力、挥斥八极的气势和形式对比强烈的章法布局为依托,这种创作观念构成了明人尚势的时代特色,而行草书体正好适合了这种变化的需要。

明代文徵明书《醉翁亭记》,系小楷,属于纸本卷轴,纵53.5厘米,横28.6厘米,是于嘉靖三十年辛亥,也就是1551年,他在82岁时于长洲挥毫留下的墨宝。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42岁起以行书而闻名,更字徵仲。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醉翁亭记帖》全文精整挺秀,铁画银鉤。书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文徵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如不食人间烟火、冰清玉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