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21

第21章 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 (4)

第六章 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 (4)

按语清阳不升=特征+基础证(中气虚或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多起于中气虚或痰湿中阻。疲劳过度,中气损伤,清阳不升,头痛沉重,悠悠忽忽,有空洞感,伴有少气无力,食欲不振,脉象虚软。痰湿阻胃,亦使头重胀痛,天旋地转,眩晕欲仆,身重,常伴胸膈满闷,呕恶痰涎,苔白厚腻等。这种头重头痛,虽然亦为清阳不升,但与中气虚的头重头痛不同,彼因中气不足而清阳不升,气虚多兼空洞感;此为痰湿阻遏而清阳被抑,痰实多兼头胀。故彼用升补,此以健中、化痰、利湿为主。

6.3.5中气下陷

特征:行动喘促、久泻不止[3]、小腹坠胀、脱肛[2]及妇科崩漏、白带不断[2],子宫脱垂[1]。

基础证:少气无力等中气虚。

按语中气下陷=特征+基础证(中气虚)谦斋指出,中气虚弱,多为神疲困倦,懒言音低,四肢无力,自觉气短,甚则行动喘促[2];进一步发展,出现行动喘促,久泻不止,方可认作中气下陷[3]。从中可以看出,行动喘促是中气下陷的特征,而是中气虚弱的或然证,轻者可以不出现。脱肛,前面提到老年人脱肛是中气不足,这里又说脱肛属于中气下陷,有何根据?谦斋指出,老人脱肛,往往因大便困难,便后下坠,属于中气不足;久泻久痢,亦能脱肛,见于中气下陷[1]。前者因老年人大便困难,后者为久泻所致,病机有所不同,不可不知。关于中气下陷,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内脏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②大便、妇科异常:久泻不止、崩漏白带不断等;③气短行动喘促:自觉气短,行动喘促;④小腹坠胀:轻者小腹坠胀,重则少腹鼓凸。具备前2项之一者,诊断中气下陷比较容易;只具备后2项之一者,诊断比较棘手,应与肾不纳气之喘,实证之腹胀相鉴别,详见张锡纯之“大气下陷证”。

6.3.6脾不统血

特征:便血久不止,血色暗黑[2]及妇科崩漏不断[2]。

基础证:少气无力等中气虚。

兼证:面色不华,舌质淡等血虚。

按语脾不统血=特征+基础证(中气虚)+兼证(血虚)中气有提摄能力,因气虚而血出不止,称为脾不统血,多见便血经久不止及妇科崩漏等。气不摄血,根本由于中气不足,常见神疲困倦,少气无力等。血出不止,亦兼见面色不华、眩晕、心悸等血虚。

6.3.7气虚发热

上午潮热,下午热退,身热气怯[1],面色白、懒言体困、脉虚大而数[6]。

共征:身热、心烦、脉数等虚热。

基础证:中气虚和血虚。

兼证:外邪。

按语气虚发热=特征+共征(虚热)+基础证(中气虚和血虚)+兼证(外邪)谦斋关于气虚发热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气血有不可分割关系。虚证发热,虽分为气虚和血虚,但气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6]。因气虚引起的发热,大多血分亦虚,相对地,血虚发热亦能促使气分亦弱[2]。②气虚发热特征。由于气血亏损之体不耐烦劳,往往在动作之后即有发热,这种发热用一般退热法均不能控制,是较长期断续发热,上午明显[6]。③气虚发热基础证。面色白,气怯无力,懒言体困,脉大无力等中气虚弱证[6]。④气虚发热易感外邪。气虚发热有两种热型,一种是单纯的气虚发热(指不夹外感),热度往往不高;一种是在气虚发热基础上加有外感发热(理由是卫气不固,易感外邪),产生更高和不规则的复杂热型,属于本虚标实证[6]。这样看来,谦斋倾向用二元论来解释气虚发热,不但血虚是发热的原因,气虚亦是发热的原因,且气虚占居着主导地位。

6.3.8脾阳虚

特征:主脏在胃,空腹胃痛,得食或温按缓解[1],食后饱嗳[1];主脏在肠,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腹痛绵绵[1];痰饮,咳嗽痰多,恶寒背部尤甚[4];水湿,肢体浮肿、腹满[2]、足背肿[2]、舌苔白滑黏腻[2]。

共征:天冷易发,喜温喜按,舌质淡等阳虚。

基础证:神疲困倦,气短无力等中气虚。

按语脾阳虚=特征+共征(阳虚)+基础证(中气虚或肾阳虚)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中医就有不成文的规定,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性的归于脾,这是脾胃病的划分原则。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的科学分类,伴随脾胃病划分原则也出现了负面影响,诸如脾胃肠概念不清、证状不分,甚至出现指鹿为马的现象。谦斋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提出了辨主脏的方法,先从局部着手,分辨主脏;然后从整体考虑,再次定位定性,作出总的诊断[2]。如空腹胃痛,得食或温按缓解,首先从局部入手,分辨主脏在胃;然后根据脾胃病划分原则,从整体考虑,空腹胃痛不仅属于胃,而着重在脾,属于脾阳虚。泄泻、腹痛绵绵,应该属于肠病;然从虚实来分,可以看到虚证多关于脾,其病机属于脾阳虚弱。笔者认为,提出辨主脏的方法是谦斋脾胃理论的一个特色,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脾胃肠概念不清的混乱局面。脾主运化水湿,阳气亏乏,水湿停留,还可出现痰饮、水湿等本虚标实证。

6.3.9中气滞

特征:胸闷[1]、脘痞、腹满[1]或脘腹胀满[2]。

共征:来势急骤、时作时止等气滞。

基础证:食少、便溏等脾虚;食呆、大便不调、舌苔白滑黏腻等脾湿。

按语中气滞=特征+共征(气滞)+基础证(脾虚或脾湿)中气滞多起于脾虚或脾湿。中虚生满者,因气虚不能运行。发生痞满胀滞,多见于食少、便溏等脾虚,治宜补中为主,少佐理气。脾有寒湿,湿易凝滞,阻碍气机,在上则胸闷,在中则脘痞,在下则腹满,治宜温脾燥湿,佐以理气。中气滞与胃肠气滞的关系,类似于肝郁与肝气,一为不及,一为太过,

中气滞为气机郁结,偏于虚; 胃肠气滞为气机横逆,偏于实。中气滞以痞满为主,须在补脾或温脾燥湿的基础上佐以调气;

胃肠气滞以胀为主,甚则胀痛,治宜理气为主。谦斋关于中气滞辨证,关键就在虚、寒二字,因脾虚属于虚,脾湿偏于寒。他还归纳出相应的治则和常用药,如调中药木香、藿梗、苏梗、砂仁、檀香等。这些精细之处,不可轻易放过。

6.3.10轻度湿阻(胃湿)

特征:口淡、胸闷、泛漾欲恶、舌苔白腻[2]。

共征:口不渴、舌苔白腻等内湿。

兼证:饮食呆减,无味、厌油腻等消化不良。

按语轻度湿阻=特征+共征(内湿)+兼证(消化不良)由于内湿多自饮食不节得来,与胃有直接关系,并且湿证初起,往往先见胃的证状。微湿停胃,口淡、苔白腻、恶心。湿性黏滞,阻碍气机而胸闷,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饮食呆减、无味、厌油腻。不论外感和杂病,经常伴见这些湿证,必须兼顾,不能视为轻描淡写。轻浅的湿邪,既不需燥,又不能利。比如桌上微尘,只要拂而去之,治宜芳香化湿。

6.3.11中度湿阻(胃湿)

特征:口腻不爽[1]、胸脘痞闷、呕恶、身体困倦、舌苔厚腻[2]。

共征:口不渴,舌苔白腻等内湿。

兼证:饮食呆减、食后饱闷、嗳气等消化不良。

按语中度湿阻=特征+共征(内湿)+兼证(消化不良)湿阻轻证进一步发展,湿浊停胃的证状表现明显,胸闷扩展为胸脘痞闷,泛漾欲恶转为呕吐,白腻变为厚腻。湿阻气机,清阳不升,多见身体困倦,起卧沉重。轻度湿阻是病位偏上、在胸膈及胃,治宜芳香化湿;中度湿阻是病位在中、在胃脘,治宜香燥化湿。

6.3.12重度湿阻(脾湿)

特征:脘痞、腹满[1]、大便不实、舌苔白滑黏腻[2]。

共征:口不渴、舌苔白腻等内湿。

基础证:恶寒、口多清水等脾阳虚。

兼证:食呆、嗳噫吞酸等消化不良。

按语重度湿阻=特征+共征(内湿)+基础证(脾阳虚)+兼证(消化不良)因脾和胃的性质不同,胃湿多由湿浊暂时郁遏,芳香宣通,郁滞即解;脾湿多由中阳虚弱,不能健运,必须温化。所以,必须明确脾湿多偏于寒,与单纯的胃湿有所不同。如脾湿的大便不实、苔白滑等,便是脾阳不足之明证。谦斋关于湿阻的3个层次论述,也是很精彩的。

6.3.13胃阴虚

特征: 饮食呆钝[4],口干、舌干、胃脘作胀或胃痛,小食也胀、饮水也胀[2],甚则消渴、噎膈[4]。

共征:口舌干燥、舌苔干等津亏。

基础证:胃热或热病。

按语胃阴虚=特征+共征(津亏)+基础征(胃热或热病)胃为燥土,易化热伤津,故胃热或热病为其基础证。胃阴者饮食呆钝,脾阳虚者食后艰化[4];由于胃之津液有濡润水谷、分解食物的作用,即初步的消化功能。当胃津亏乏而不能濡降,受纳功能迟钝时,即表现为口干、舌干、胃脘作胀或胃痛、小食则胀、饮水也胀,甚则消渴、噎膈。脾之阳气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的作用。当阳虚不能健运,食后消化艰难时,证见食少、便溏或稍进油腻即大便不成形、食后嗳气频作、甚则大便稀薄等。关于胃阴虚与脾阴虚、胃阳虚与脾阳虚,也是争论已久的。谦斋对这一问题的倾向,大概有以下观点:①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中医以脾与胃为表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性质不同,但作用是统一的。并且惯常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性的归于脾[2]。②胃阴虚与脾阳虚相互对应。胃为阳土,热证较多,热又易伤津液[2];脾脏体阴而用阳,阳气不运,最易湿阻[2]。

由于脾胃薄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当分脾阳虚和胃阴虚,胃阴者饮食呆钝,脾阳虚者食后艰化[4]。③只列温脾阳与养胃阴常用药。谦斋在他归纳的脏腑用药法则中,只列温脾阳和养胃阴的常用药,而无养脾阴和温胃阳的药物[2]。中医认为,胃主纳,脾主运,脾主升,胃主降,并把肠胃病中热性,实性的病变属于胃,虚性、寒性的归于脾。这已把脾与胃的分工讲得再明白不过了,阴与阳都只能有一个。如果有两个阴阳,那所谓的胃阳与脾阴生理作用是什么,它们能离开纳与运、升与降范畴吗!所谓“胃阴者饮食呆钝”,是指胃津亏乏而不能濡降,受纳功能迟钝时,即表现为口干、舌干、胃脘作胀或胃痛、小食则胀、饮水也胀,甚则消渴、噎膈;而“脾阳虚者食后艰化”是指阳虚不能健运,食后消化艰难时,证见食少、便溏或稍进油腻即大便不成形、食后嗳气频作、甚则大便稀薄等。一为胃之饮食呆钝,一为脾之食后艰化,其分工可谓泾渭分明,这对澄清脾胃论中阴阳概念的混乱局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6.3.14胃气滞

特征:胸膈胀闷[1]、嗳气[1]、胃脘胀痛[1]。

共征:先胀后痛、来势急骤、时痛时止等气滞。

基础证:食呆、呕恶、苔白腻等痰湿中阻;胁满胀痛、时有太息等肝气。

按语胃气滞=特征+共征(气滞)+基础证(胃痰或肝气)胃气易受痰湿阻滞而发生胸腹胀满现象,胃气亦多因肝气引起,故胃痰或肝气为其基础证。痰湿中阻,气机郁滞,胃失和降,多见食欲不振、胸闷痞塞、胃脘胀痛、得嗳气稍舒。肝气引起,多发于精神刺激之后,伴有胁满胀痛、时有太息等证,所谓肝胃气痛。

6.3.15胃气上逆

特征:呃逆不止、噫气频作[2]、呕吐[1]、噎膈反胃[4]。

共征:自觉有气上冲、胸闷等气逆。

基础证:胃寒或痰湿中阻。

按语胃气上逆=特征+共征(气逆)+基础证(胃寒或胃痰)胃气上逆,多起于胃寒或痰湿。呃逆连声不止,以胃寒为多。此证最易损伤中气,久病及年老患者须防胃气垂败。噫气频作,常觉胸膈痞结,亦属胃气上逆。痰湿中阻,胃失和降而上逆,常见呕吐、恶心、胸闷、痰多等。饮食入胃,经过一天半日后吐出,吐出物又多不消化,称为反胃,由于胃寒脾弱,升降失常所致。

6.3.16胃火

特征:嘈杂、口渴引饮、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2]。

共征:胸闷、口苦、尿赤等实火。

按语胃火=特征+共征(实火)胃火包括胃热,外邪引起,为表邪传里化热化火,以胃肠两经为多,如壮热、口渴、腹满便闭等。杂证出现,多因过食辛辣或饮酒过度,证见嘈杂、口渴引饮、口臭、消谷善饥、牙龈肿痛,甚则鼻衄、齿衄等。胃热夹湿,为湿热,多兼见胸闷、呕恶、苔腻等。

6.3.17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