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皮肤病对证自疗
12375900000042

第42章 带状疱疹 (3)

第三节 带状疱疹 (3)

按:此案血热丹毒发于胸胁部分,胸胁为肝经所布之地,且疹发于春季,正值肝主之令;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证为心肝二经之郁热。血热则应凉之散之,故用犀角地黄汤;火郁则发之,故用荆芥;火淫于内,治以苦寒,故用三黄;热毒则解之,故用银翘、土茯苓;肝郁则疏之散之,故用刺蒺藜、延胡索、川楝子。而外用之升麻,据《活人书》载,升麻可代犀角,本品升发火郁,凉血解毒,其效尤佳。三诊时,其未尽之血热上熏于肺,又兼感春令之寒邪,内外窒遏,肺气不利,发为咳嗽,故治以解表宣肺,并续清热毒,肺气清肃,皮毛郁滞亦透,疱疹即愈。

医案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王文雄

验案4

李某,男,86岁。1998年10月12日初诊。

今年春节后患感冒,高热住院治疗。出院后自觉心前区疼痛,疑“心绞痛”,在急诊留观,未见心血管病阳性体征,5天后,左侧胸部至腋下、左侧后背,出现大片簇集成群的丘疱疹,即以“带状疱疹”收住院治疗。1个月后皮疹消退出院,但疼痛至今未缓解,彻夜难眠,痛苦呻吟口苦、便干,即来要求中医治疗。

诊查:左侧胸部,腋下至背部有带状色素沉着及瘢痕,局部疼痛拒碰,痛苦面容,气短疲惫貌。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辨证属气血两虚,血脉瘀滞,余毒未尽。治以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清解余毒。

黄芪15g,太子参15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0g,红花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全蝎10g,地龙10g,紫草15g,板蓝根30g。

二诊:服上方7剂,疼痛有缓解,仍有大便干,左侧胸部自觉发胀,前方去当归加全瓜蒌15g,枳壳10g,熟大黄10g。

三诊:服上方14剂,疼痛明显减轻,仍觉胸部闷胀,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仍有气滞,大便干,故更方,上方去川芎、地龙,加制乳香、制没药各3g,木香10g,陈皮10g,杜仲10g,地黄30g。

四诊:服上14剂,疼痛基本消退,夜眠安,胸部胀痛减轻,大便调,继续服用前方14剂,临床治愈。

按:本例临床表现除了气血两虚外,还有口苦,便干,苔黄腻,脉沉弦,考虑有余毒未尽,故在益气养血,通络止痛的同时,还要用紫草、板蓝根清解余毒。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验案5

常某,女,40岁。1980年3月25日初诊。

患者右侧淋巴结肿大3天,疼痛牵连项背,体温正常,医以急性淋巴结炎治之,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疼痛有增无减。

检查:淋巴结肿大,皮色不变,推之可移,后背以大椎穴处为中心可见大片红斑。成片集簇之小水疱,部分为血疱,基底潮红,痛如火燎,不敢碰触。望舌红,苔黄,脉沉数有力。

辨证属火毒蕴郁血分,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宣透。

生地黄40g,赤芍30g,大青叶30g,金银花30g,连翘30g,甘草15g,蒲公英30g,板蓝根40g,牡丹皮20g,丹参30g,紫花地丁30g。5剂,水煎服。

外用雄黄15g,青黛9g,冰片5g,共研极细面,用香油调成糊状,先以板蓝根水洗净患处,再敷此膏,1日换2~3次。

二诊:上方内服外用2天,病灶部位白天疼痛减轻,夜晚仍呈火燎样痛,至第5天,疼痛若失。检查:疱疹已结干痂,其底皮肤略红。火毒衰其八九,除邪务尽,嘱继服2剂,外用药日敷1次,10日后追访,未再复发。

按:本例发病急,病程短,疱疹集簇皮肤色红,剧烈疼痛,舌红苔黄,脉沉数有力,符合热毒型的诊断。故用生地黄、赤芍、牡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活血通络;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连翘味苦,性微寒,同辛凉解表药合用,意欲宣透邪热者,用量在10~15g之间,若与清热凉血药配伍,取其解毒散结时,用量须在30g以上。治疗本病外用药是不可少的,外用药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根据临床观察,采取内外合治,标本兼顾,往往1周左右即可控制病情,缩短疗程。

医案出处:《关思友医案医话选》

四、血络不和

验案1

刘某,女,73岁。1985年1月13日初诊。

患带状疱疹20余天,左胸胁灼痛、瘙痒,不敢呼吸、活动、夜不成寐,十分痛苦,皮损处充血糜烂,局部有疱疹,沿左胸胁呈带状分布,食少,神情不安,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舌红,苔黄厚,脉象弦数。

辨证属湿毒内蕴,血络不和。治以清热化湿,解毒通络。

金银花10g,连翘10g,生甘草3g,车前子(包煎)10g,萆薢10g,蚕沙(包煎)10g,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0g,丹参10g,炒酸枣仁10g,瓦楞子10g。6剂。

1月28日二诊:药后胸胁灼痛及瘙痒逐渐减轻,局部渗出减少,次夜起即能安寐,纳谷,精神转旺。

患者自己又按此方续服6剂,带状疱疹已痊,局部微感瘙痒不适,惟感乏力身倦,尿微黄,胃脘隐痛,大便偏干,苔腻已化,脉弦。湿毒化而未净,腑气不畅,转从清热利湿通腑法调治。

栀子10g,黄芩10g,瓦楞子10g,黄连6g,全瓜蒌15g,枳壳10g,茯苓皮15g,赤小豆20g,功劳叶10g,仙鹤草10g,焦三仙各10g。6剂。

医案出处:《中华名医医案集成·外科医案下册》——董建华

验案2

吕某,男,60岁。1971年9月23日初诊。

左侧胸壁疼痛4个多月。今年5月份左侧胸部起红色水疱,疼痛明显,经某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疱疹消退,但该处疼痛仍不减轻,触之如针刺样疼痛,有时不动也痛。持续服用中、西药疼痛仍不减。

检查:左侧胸部未见疱疹、仅有少数色素沉着斑,不能触摸,触摸后明显刺痛。脉沉弦,舌苔薄白。

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辨证属毒热未清,气血凝滞,经络阻隔。治以活血破瘀,通经活络,佐以清热。

鬼箭羽15g,川大黄9g,赤芍12g,杜仲9g,蒲公英15g,白芷9g,天花粉15g,伸筋草3g,延胡索9g,乳香、没药各9g,陈皮6g。外用黑色拔膏棍加温后外敷。

9月28日:服药及外用药后,疼痛减半,已能入睡,药仍同前。

10月5日诊时称:用药后疼痛已止。检查局部用药处有些发红作痒,改用止痒药粉、五倍子粉混合外扑,痒止,其他症状均消失,临床治愈。

按:本案病后4个月皮损消失,然由于肝火内炽,湿热内蕴,日久气滞血瘀,经络阻隔,不通则痛,故内服方重用活血破瘀的鬼箭羽、川大黄、赤芍、延胡索、乳没、伸筋草以舒通经脉止痛,佐以蒲公英清热之剂,外用黑色拔膏棍加压包扎,以促进气血流通,经络疏通,通则不痛。

医案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验案3

任某,女,52岁。2005年12月4日初诊。

左侧面枕部发疱后遗头痛10天。约10天前因“感冒”伴头痛,服“感冒通”后未见明显好转,继则左侧头面至同侧枕部发现红斑小疱,外院诊为“带状疱疹”给予注射转移因子、阿昔洛韦、喷昔洛韦乳膏(夫坦)等内服外用药后,红斑小疱消退,但头痛不仅未见减轻,2日后逐渐增重,病至夜睡不能入眠,掣引性痛及同侧手臂,并有轻度的恶心感间有视物昏花感。

检查:痛苦面容,语言低沉,左侧头面可见到淡红色带状斑和色素沉着斑痕,局部叩之痛敏。舌质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略数。

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辨证属阳明热扰,瘀血阻滞证。治以活血通窍,行气止痛。

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麝香(分冲)0.3g,生姜5片,葱5个,大枣5枚,臭牡丹25g,寸星子树根60g。

12月9日二诊:服药3剂,头痛已去大半,精神振奋,面带笑容应答。嘱余下2剂药服完。

桃仁10g,赤芍10g,黄芪15g,地龙10g,红花10g,甘草6g,臭牡丹25g,寸星子树根60g。

12月20日三诊:头已不痛,给予调理肝肾和益心脾之剂濡养之。

按:病案是带状疱疹遗留的后遗神经痛,属于湿热火毒为患,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法,一般疗效可佳,尤为其初发的簇集成群水疱常规消毒后,针刺一一将水疱排破,外点用红升丹粉末,其镇痛效果好,水疱干缩结痂快。但对老年患者由于正不胜邪,湿毒蕴结,常常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从而出现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病理特点,治疗上若泥于苦寒清解,常犯“虚虚”之戒,应重在辨证,施治随机。若证属阳虚寒凝,经络阻滞,治宜温阳活络、散寒通滞方拟阳和汤加减;证属气虚血滞,久病络瘀,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素体不足,气虚邪恋,血行涩滞,终成气虚血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痛入络,也可多从气血调理入手,发于头面部的主以通窍活血汤;发于胸肋部的主以复元活血汤;发于腰背部的主以膈下逐瘀汤。在各类主方的基础上,灵活地随症加减在于各家的变通,对于年老体弱者针对病证,又要兼顾其体质,血分药的应用中,切勿忘记黄芪类气分药的参与,气行则血行,气力足,痞涩之血脉得以通,通则不痛矣。

医案出处:《中医皮肤科临床心得集》——欧阳恒

验案4

田某,女,68岁。1998年2月9日初诊。

2个月前左上肢起水疱、疼痛。在某医院诊为“带状疱疹”,给服中药汤剂及肌内注射“聚肌胞”等,治疗3周后皮疹消退,但局部麻木疼痛不止,夜间尤著,辗转难眠,一直服用中西药物止痛仍不缓解。自觉乏力,纳可,二便调。

诊查:左上腋可见散在色素沉着斑,呈带状分布,不能触摸,甚至脱衣时摩擦也疼痛难忍。舌质暗苔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辨证属气阴两伤,血脉瘀滞。治以益气养阴,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减。

黄芪10g,太子参15g,地黄15g,当归10g,丹参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木香10g,枳壳10g,制乳香、制没药各6g,姜黄10g。局部外用正红花油按摩。

二诊:服上方7剂,疼痛减轻,已能入睡。再服7剂,痛已不明显,偶有刺痛已可耐受。继服7剂,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按:此本案老年患者,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气血瘀滞,故皮疹消退后遗留神经痛。治以益气养阴,行气活血通络。方中黄芪、太子参益气养阴;地黄滋阴凉血,当归养血和血;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止痛;延胡索、川楝子、木香、枳壳行气活血止痛;姜黄、制乳没活血通络止痛,姜黄还可引诸药到达病所。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