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体检手册
12361300000003

第3章

第二章 (2)

血液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可以把血液分为两大部分,即血浆和血细胞。将血液放在一个特殊的试管中(温氏管),按规定的时间和速度进行离心,最终使得红细胞完全压实在试管的底端,血浆全部被挤出到血细胞的上面,这时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血细胞比容,即压实的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数(或百分比),也叫红细胞比积或红细胞比容。其正常值为0.35~0.45。

血细胞比容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血细胞比容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血液浓缩时血细胞比容可达0.5以上,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血细胞比容降低与各种贫血有关,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不同,血细胞比容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21.常用的红细胞参数有哪些

医生判断病人是否贫血,最主要的参考指标是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但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要想纠正贫血,就必须查出病因,才能对症用药。血常规化验单上还包括下面几个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值为27~34pg。增加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可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为320~360g/L。大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或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MCHC减少。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为80~100fL。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体积减小常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体积增大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正常值为11.5%~15.5%。①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观察:缺铁性贫血前期RDW即可增大,贫血越严重RDW越大。当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时,RDW首先增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RDW升高尚不能排除其他贫血的可能,而RDW正常者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不大,因此RDW增大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②用于缺铁性贫血和β-轻型海洋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患者RDW增高,而β-轻型海洋性贫血者RDW常正常。③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平均红细胞体积和RDW的变化,可将贫血的形态学与病因学结合起来分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贫血分类方法。

当然有时候仅凭上述几项指标,并不能确定贫血的病因,常常需要做骨髓细胞学检查或骨髓活检才能最终作出疾病的诊断。

22.血小板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

人体血液可分为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无形成分含有水分、无机盐、蛋白质、凝血因子等。血小板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人体内血小板寿命只有10天左右,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L,它的生理功能是止血、凝血、修补破损的血管、防止血液外流。各种原因造成血液中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都能引起严重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必须积极治疗。

23.血小板增多见于什么疾病

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下午比早晨高,冬季比春季高,高原居民比平原居民高,静脉血平均值较末梢血稍高;妊娠中、晚期也常见到血小板数升高,多在分娩后1~2天降低;剧烈活动和饱餐后也可导致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常能恢复到原来水平,这些都属于血小板生理性增多。病理性的血小板增多常见于:①血液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②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脾切除手术后。③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等。

24.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哪些疾病

(1)生理性减少:新生儿较婴儿低,出生3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妇女月经前血小板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

(2)病理性减少: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等)。应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等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25.血小板参数有哪些

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一个重要物质,而血小板的功能与其大小、形态有关,体积大的血小板更年轻,止血功能更强。血小板体积增大说明血小板因消耗多而应激性增生,新生的血小板体积一般比较大。

大血小板比率(P-LCR):大血小板比率是指大血小板占总血小板的比例,其比例的高低对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结合其他检验指标及临床检查、病史等来综合分析。其正常值为13~43。增高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感染、脾切除术后。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正常值为7.5~12.5fL。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后期伴水肿和蛋白尿者,以及急性失血(外伤)或大手术后的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时MPV增大;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再生障碍性贫血、湿疹和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骨髓移植恢复期、先兆子痫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MPV减少。

此外,血小板平均体积还常用来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当骨髓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时,血小板平均体积下降;当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当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MPV增高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较早指标:当骨髓功能衰竭时,MPV与血小板计数同时持续下降,骨髓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值的增大先于血小板数值的增高。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宽度表示的是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升高见于一些白血病、脾切除或一些大手术后,降低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单独异常没有临床意义,只有伴随相应的主要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小板的异常才有意义。其正常值为15.5%~17.5%。

26.怎样看血常规化验单

体检时经常有患者看到血常规化验单上某些指标标着“↑”“↓”(对于参考值来说指标偏高或偏低),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了呢?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有时检验参考值异常并不等于健康就出现了问题。比如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是(4~10)×109/L,意思是说正常人群中绝大多数人的白细胞总数是为(4~10)×109/L,少数人可以不在这个范围。虽然他们的检验结果数值不在参考值的范围内,但却并不代表他们的健康一定有问题。此外,还应排除白细胞生理性增多的影响。在血常规检查中,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有诊断参考价值,只要这几个指标正常,其他次要指标高点低点没有关系。如果这几个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出现异常,都应该引起重视,及时请教医生,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估。

如果血常规中白细胞偏高,伴有发热、头痛、咽痛,就很有可能是上呼吸道急性细菌性感染;如果白细胞达到了20×109/L或以上,并且出现细胞形态的异常改变,以幼稚细胞为主,就有可能是患了白血病;若白细胞数低于2×109/L时,患者经常容易伤风感冒,抵抗力降低,应进一步查明原因;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降低,可能为溶血或贫血;血小板是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降低,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需要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

27.骨髓穿刺对人体有害吗

有些患者常以为骨髓穿刺抽取骨髓会损伤人体元气,不愿意做骨髓检查,因而延误了早期诊断,耽误了及时治疗,给自己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事实上,骨髓穿刺对身体没有害处,骨髓检查所抽取的骨髓是很少量的,一般为0.2ml左右,与人体骨髓总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根本谈不上伤及元气。

此外,患者往往对骨髓穿刺有恐惧感,认为骨穿很痛苦,其实,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骨穿实际上很简单,操作时,一般先在局部打些麻醉药,这样穿刺时患者基本上感觉不到什么痛苦,甚至不如一般静脉注射带来的痛苦多,只有在骨髓抽出的瞬间略有酸痛感,一个熟练的医生操作骨穿的全部过程(包括消毒、局部麻醉),也不过几分钟。骨髓抽出后,患者可以马上起床活动,少数病人可能有一些特殊感觉,那是由于不必要的紧张造成的。

28.出现哪些情况时应考虑血液病

血液系统疾病大多属于难治性疾病,发病隐袭,病状隐匿,即使患病,病人常不能自己察知,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健康体检时而被发现。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出现下列状况,应高度警惕血液系统疾病。

(1)身体渐感虚弱,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耳鸣、肢体酸沉、少气无力。

(2)面色萎黄、口唇色淡、或面色紫黯无光、指甲平塌凹陷,易折易裂。

(3)经常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常有低热,甚或高热。

(4)经常鼻腔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及舌面血泡;女子月经过多或不分周期淋漓不断;皮肤常见出血斑点或青紫斑块。

(5)四肢关节疼痛或骨痛,胸骨、胫骨压痛。

(6)腹胀,自己有时可摸到腹部或颈部肿块。

(7)血常规及骨髓检查出现异常。

29.什么是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俗称“血癌”,是我国十大肿瘤之一,在青少年中发病率很高,居青少年恶性肿瘤的首位,其特征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以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进行性、失控制地异常增生,浸润全身各种组织及脏器,产生一系列症状,并出现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周围血细胞出现质量和数量的异常。临床上常有贫血、发热、感染、出血,以及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等。

骨髓造血组织每天能产生上百亿个血细胞,大多数为红细胞。而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比实际需要的多,且多数白细胞是不成熟的,为幼稚细胞,其存活期比正常情况下延长。尽管这种白细胞数量很大,但却不具备正常白细胞的功能,由于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产生,甚至没有足够的正常白细胞抗感染,所以很容易出血、感染。

目前白血病的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放射线、某些化学品、病毒和遗传因素等均可诱发白血病。如一次大量地或多次少量地接触放射线均可导致白血病;许多化学物质对造血系统有害,有的可诱发白血病,如苯及它的衍生物、汽油、油漆、染发剂(含苯胺)等等;药物致病如氯霉素、保泰松及抗肿瘤药物也可导致白血病。其他,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和Ⅱ型)、染色体内基因结构的改变及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也与白血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30.急性白血病的分类和治疗

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两大类。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也称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中发病率较高,按FAB分型又可分为M0-M7八个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可分为L1-L3三个亚型。

白血病细胞是以浸润骨髓造血系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由于正常造血功能严重抑制,导致正常造血细胞生成减少,血液中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不足,故患者以反复感染、贫血进行性加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白血病细胞浸润的症状和体征,如骨骼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病情发展极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