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
12359300000004

第4章

第四章

适应天象调和阴阳之法

(节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本章论述了阴阳与天象相应的道理,说明阴阳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万物生长、变化和毁灭的根源。指出人身阴阳不能偏盛,必须注意调和;提出了调和阴、阳的方法,明示“不知调者则早衰也”。

[内经诀要]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解 读 ]

黄帝说:阴阳变化是天地之间的普遍规律,是万物活动的纲领、变化的源泉、生长与消亡的根本,也是人的精神活动之府。因此,治病必须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清阳之气积聚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聚而成为地;阴寂静,阳浮躁;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主化生功能,阴主构成形体;寒极而生热,热极乃生寒;寒气凝聚生浊阴,热气升腾生清阳。所以,如果清气在下,不得上升时,就会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阴浊之气在上,不得下降时,就会产生腹部胀满。这就是违反了阴阳运行的规律就要生病的道理。

所以,清阳之气成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成为雨。其实雨乃地气所化,云乃赖天气蒸发。对人体来说,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走于五脏;清阳充实四肢,浊阴归于六腑。这就是说,人体阴阳的变化相应于大自然的规律。

[内经诀要]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 解 读 ]

黄帝说:如何遵循自然界及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呢?岐伯说,阳气过盛则身体发热,腠理关闭,喘息急迫;发热而不出汗,齿干而烦闷,且腹部胀满时,就是死症。这样的病人,能受得住冬,受不了夏。阴气过盛则身寒,出汗,身常发冷,多寒而战栗,甚至手足厥冷,腹部胀满,这是死症。这样的病人,能受得住夏,受不了冬。这都是阴阳偏盛的病态。

黄帝说:怎么调和阴与阳呢?岐伯说:能够懂得七损八益之理,即可做到阴阳调和。不知道运用此理,是提早衰老的关键。人到四十岁,阴气就自然减半,起居功能都差了;到五十岁,身体就显得笨重,耳目也不聪明了;年到六十,就阴气大衰,下虚上实,阴痿,九窍不利,鼻涕、眼泪都出来了。所以说:懂得调和阴阳养生保健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调和阴阳养生保健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同样是一个人,而身体却会大不相同。聪明人在没有病的时候,就能注意到养生保健,愚蠢人在生病的时候,才感觉到需要保养。所以,愚蠢的人常觉得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常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时就耳聪目明,身体轻健强壮,壮者更壮,甚至返老还壮。所以,圣人做事,都是顺应自然规律,乐于恬静淡泊之中,处于虚无无扰之境,因此,寿比天地。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