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51

第51章 气阴两虚

(二)气阴两虚

验案1

王某,男,67岁。1991年4月6日初诊。

患冠心病、心绞痛5年余,每于劳累后感觉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汗出,虽服西药异山梨酯及硝苯地平,仍频繁发作,未能完全缓解;且心悸气短加重,夜寐欠安,精神倦怠,舌质淡红,苔薄白欠津,脉细弦数。结合病史,四诊合参。

辨证为气阴不足,心失血养之候。治拟益气养阴,宁心定志之法。

太子参15g,茯苓10g,石菖蒲10g,远志10g,丹参10g,桂枝8g,生龙骨15g,麦冬10g,川芎10g,五味子6g,延胡索10g,炙甘草5g。

只服6剂,心悸气短好转,睡眠转佳。继服12剂后精神好,心绞痛缓解。

按:冠心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等范畴,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反对“病变局限定位论”,治疗上不主张单纯或长期运用“活血化瘀”法。冠心病是一种老年性由“损”所致的“虚”证,临床常表现为心阳不足、心气虚弱、心阴失养,心神不宁。故治疗冠心病的基本观点是以治本为要,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着重“补心阳”“益心气”“养心阴”“定心志”为主。方中太子参益心气,茯苓调心脾,石菖蒲、远志通心窍以定心志,龙骨安心神,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补心阳,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以养心阴,丹参、川芎、延胡索活血理气止痛,全方共奏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之功效。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赵某,女,70岁。1992年2月28日初诊。

患者确诊冠心病8年,经常有心绞痛发作。1991年冬季以来,心区疼痛每日均发,曾住院1个月未明显见效。诊见心痛彻背,每日均发,劳累中活动后尤甚,伴胸闷憋气,后脊燥热,口干苦,纳差腹胀,呃逆反酸,心悸多梦,大便干结,舌质黯红,舌下络脉青紫怒张,脉沉弦。

心脉瘀阻,气阴两虚,胸阳不振。治宜活血通脉,宣痹止痛。方用自拟葛根红花汤加减。

葛根15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5g,赤芍15g,丹参30g,石菖蒲10g,郁金10g,羌活10g,菊花10g,全瓜蒌20g,薤白10g,柏子仁10g。每日1剂,水煎服。

3月13日二诊:药后心绞痛及发作次数明显减轻,夜能安卧,大便通畅。仍感胸闷腹胀,心悸憋气,气脊燥热。守方加木香10g继服。

4月24日三诊:未再心绞痛,胸闷、燥热均消失。晨起活动后心慌、气短。舌红黯,脉弦细。此心脉瘀阻暂畅而气阴仍亏之象,守原法掺入益气养阴之药。

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葛根15g,丹参30g,石菖蒲10g,郁金10g,羌活10g,菊花10g,木香10g,陈皮10g,桔梗10g,枳壳10g。

6月12日四诊:病情稳定,能一般劳动,但过劳后仍有轻度心区疼痛,乏力。

守方去木香、陈皮、桔梗、枳壳,加生黄芪20g,酸枣仁15g,山楂15g。再服1个月,诸症告愈。原方加当归、川芎、全瓜蒌、薤白、木香等制蜜丸常服,以竟全功。

按:冠心病心绞痛属本虚标实之证,本案年老体衰,心脏气血阴阳不足,心气不足则心脉不畅,心血亏损则心失所养,气虚血瘀,不通则痛,故心痛发作频繁,且伴口苦、燥热、失眠、便秘等瘀热内扰之象。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用自拟葛红汤以活血化瘀、宣痹止痛。方中以葛根通络化瘀、生津润筋为君;红花、丹参活血养血为臣;当归、赤芍、川芎、羌活、菊花养血和营,通督脉,息肝风为辅,生脉散益气生津以固本。且方中葛根、川芎、丹参、羌活、菊花经药理研究,均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治疗半个月,心绞痛控制,掺入黄芪、柏子仁、酸枣仁等益气养阴安神之药标本同治,缓图竟功。

医案出处:《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王某,女,58岁。1992年9月4日初诊。

患者于1985年发现血压增高,口服降压片等。数月后出现心前区发作性疼痛,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诊断为冠心病。近5年来,心绞痛发作频繁,每日数次,口服硝苯地平、异山梨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亦无显效。

诊见发作性心区疼痛,串及后背,伴胸闷憋气,心慌失眠。后背畏冷,双手发麻,腰痛膝软,口干不思饮,大便偏干。血压20/12kPa,舌黯红,脉沉弦,脉律不整。

证属阴阳两虚,心血瘀阻,肝阳上亢。治宜温阳育阴,化瘀止痛,平肝通络。方用生脉散加味。

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桂枝10g,葛根10g,丹参30g,石菖蒲10g,郁金10g,羌活10g,菊花10g,木香10g,生山楂15g,钩藤15g,桑寄生20g。14剂。

药后心绞痛明显减轻,后背不畏冷,血压基本正常。仍有胸闷、心慌,脉律不整。守方加川芎10g,赤芍15g,再服14剂。同时以上方配制蜜丸续服。

1992年11月20日随诊:心区疼痛未大发作,偶有脉律不齐,饮食、睡眠、二便均可。嘱守方加红花30g,再配丸药1料以资巩固。半年后随访,病告痊愈。

按:心主血脉有赖于心气推动和心血充盈,若心气不足则血行不畅,可见胸闷憋气,心痛彻背;心血亏损则心失所养,心脉不充,可见脉律不整。本案患病7年,气病延血,阴损及阳,且夹高血压之肝阳上亢,治疗以生脉散益气养阴,充脉复律;桂枝、羌活温通心阳,宣畅气机;而石菖蒲配郁金、羌活配菊花为治疗胸痹心痛常用的对药:石菖蒲辛温,开窍豁痰,醒神健脑,化湿开胃;郁金苦寒,凉血清心,行气解郁,祛瘀止痛。石菖蒲以开窍为主,郁金以祛瘀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一温一寒,相互促进,豁痰行气,宣痹止痛,相得益彰,适用于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之胸痹心痛诸症。羌活辛温,善治头项脊背风寒,通太阳经与督脉之阳而治心痛彻背;菊花甘寒,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寒湿相伍,互展其长而制其短,常用其治心痛彻背之心绞痛。钩藤配桑寄生平肝降压,补肾通络。因此,心脏气血阴阳得以调整,气充脉复,阳气宣通,心脉舒畅则胸痹心痛诸症自除。

医案出处:《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4

叶某,女,68岁。1994年2月28日初诊。

去年四月查出心肌供血不足,被诊为冠心病。用中西药物治疗多时乏效。刻下胸闷,以前区阵发性隐痛,心慌心烦,气短,乏力自汗,眠差多梦,胸背发凉,气色欠佳,口苦口干,牙痛,纳可,饮水不多,无痰,二便正常,舌黯红少苔,脉细而数。

证属气阴两虚夹瘀。治以益气养阴,宁心通脉。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麦冬10g,五味子(杵碎)6g,玉竹15g,赤芍、白芍各10g,丹参15g,茯苓20g,炒酸枣仁(杵碎)15g,远志6g,煅牡蛎(杵碎、先煎)30g,浮小麦30g,炒谷芽12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

二诊:虚汗止,胸闷心慌等减轻,心前区痛只发1次,仍眠差梦多,心烦,牙痛,舌脉同前。原方去浮小麦、煅牡蛎,加首乌藤,生龙骨、生牡蛎(杵碎、先煎)各30g。续进10剂。

三诊:牙痛已,气色及睡眠好转,又时有虚汗,晨起口苦,纳佳,舌脉同前。

原方去炒谷芽,加生黄芪12g,丹参增至20g,续进20剂。

四诊:停药1周后,又来诊。云上方服完心前区痛未发。2d前因感冒而引发心痛1次。刻下胸闷痛,心悸,汗出,口干,失眠,纳差。二便调,舌黯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千。证属气阴两虚,夹瘀夹湿。治以益气养阴,宁心退脉,佐以祛湿。

南沙参12g,玉竹15g,五味子(杵碎)5g,百合10g,丹参24g,郁金香10g,茯苓20g,炒酸枣仁(杵碎)15g,远志10g,首乌藤30g,薏苡仁30g。

五诊:药尽10剂,眠佳,心痛未发,纳佳。上方加麦冬10g,连进10剂。

药后诸症悉除,原方再取15剂。5剂煎服,10剂服成滋膏剂,每日2次,每次一汤匙,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胸痹诸症是由气阴两虚夹瘀所致。治疗主以益气养阴,兼以通脉宁心。如此则气足阴盈,脉通神安,诸症悉除。治疗本案在用药上非常有特色:一是益气养阴选用南、北沙参、玉竹、五味子、百合、麦冬、生黄芪等药力平缓之品,以防滋补过腻而伤脾胃。二是活血通脉选用凉散之赤芍、丹参、郁金,而不用温散之川芎、红花等,以免温燥助火伤阴。三是养心宁神药在方中比例较大,仅初诊方就占半数之多,如此即可使患者的神府得以充分休息,早日消除持续紧张,减轻病情。四是加减用药考虑周全,如初诊、二诊均有牙痛口苦,乃阴虚虚火上炎之兆,故投能滋阴清热的麦冬;又如初诊自汗乏力气短为气虚之兆,本当选补气行滞的行黄芪,然其能升阳助炎,不失为改用敛汗且不升阳助火的浮小麦,待三诊虚火除牙痛已方用。五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选药,如玉竹一药除滋阴力缓不敛邪外,又有强心作用,故方方选用。六为合理应用剂型,病情较重即以煎剂为治,以求急效;病情好转,症状大部消失,即以膏滋为治,以图缓效。

医案出处:《颜正华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5

李某,男,65岁。1979年10月18日入院。

因头晕心悸、胸痛腰痛而住院。查血压25.27/17.29kPa,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胸透提示左心缘丰满,肾图提示双侧肾功能中至重度受损。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肾衰竭。

辨证分析:患有腰痛已近20年,此后渐有畏寒乏力,头晕心悸,耳鸣便溏等,查舌质黯胖、苔白且润,脉沉弦而结。故考虑原发在肾,波及心、肝、脾,证属在气虚基础上,继发气阴两虚,夹有瘀血。根据原发为本的原则,应重点温肾,辅以补心、温肝、健脾、活血等,拟真武汤加减。

制附片6g,茯苓15g,白术12g,赤芍15g,桂枝10g,炙甘草10g,泽泻20g,丹参20g,郁金1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

服30余剂后,胸痛心悸明显减轻,再投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生脉散加减40余剂。出院前胸痛鲜作,诸症减轻,血压19.95/13.3kPa,心电图已大致正常。

按:疼痛虽是心痛胸痹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但只有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才能通过治本而达到治标的目的。张景岳说:“五脏之滞,皆为心痛,刺治分经,理甚明悉。”但得其本,则必随手而应。本例患者因胸痛心悸而入院,就定位而言,当主要在心。但分析全部病史。可知原发在肾,波及于心,以寒水上乘心火为主要病机,故治以真武汤等。方氏认为:根据临床上多数患者的发病部位、致病原因,乃至年龄、体型,季节气候等特点等都与心肾两脏密切相关的客观规律,又应特别重视心肾两脏的调治。

医案出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方药中

验案6

郭某,女,60岁。1978年11月12日入院。

因多饮多食多尿,手足麻木,腰酸腿痛20年,头晕失眠,胸中绞痛频作4年,伴有耳鸣耳聋,颜面抽搐等,而入院,查血压19.95/11.97kPa,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血糖13.44mmol/L,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辨证分析:患者久有三消、手足麻木、腰酸腿痛等,又渐次出现胸中绞痛,头晕失眠,耳鸣耳聋,面部抽搐等症。查舌质淡胖,有齿痕和瘀斑,苔白,脉弦细稍数。故考虑原发在肺脾肾,波及心肝,证属在气阴两虚基础上,继发气滞血瘀,风气内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胸中绞痛,面部抽搐虽然急重,但却皆因本虚所致。故根据正气为本的原则,以肺脾肾气阴两补为主,佐以疏肝。拟补中益气汤、增液汤、疏肝饮加减。

黄芪25g,苍术、白术各12g,青皮、陈皮各10g,升麻10g,党参30g,甘草6g,当归10g,柴胡10g,姜黄10g,郁金10g,薄荷3g,生地黄30g,玄参25g,麦冬12g,瓜蒌30g,枳壳10g。

服10剂后,胸痛顿挫,再拟补阳还五汤、滋肾通关丸加减。

黄芪45g,地龙25g,当归12g,赤芍15g,桃仁10g,玄参25g,红花10g,川芎12g,山药25g,苍术25g,知母10g,黄柏10g,肉桂3g。

又服10剂,出院前胸痛基本缓解,三消症明显减轻,体力有所恢复,心电图较前好转,血尿糖无明显变化。

按: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对于实邪致痛者固然颇为精当。但在此而概百痛之全,则有失片面。本例之胸痛颇为急重,但倘若只重标实而不顾本虚,就可能犯虚虚实实之戒。张景岳说:“有曰通则不痛,又曰痛随利减,人皆以为不易之法,不知此为治实痛者言也”“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加冰炭。”因为心性属火,其主阳气,故“伤心者病在阳”的情况在心痛胸痹类证中最为多见,以温补之法治疗该病的经验也不乏记载。

医案出处:《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方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