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50

第50章 痰瘀互结 (3)

(三)痰瘀互结 (3)

7月6日三诊:自述服药期间无明显胸闷心慌之感,夜尿减少,入睡好转,舌黯红,脉细弦不齐。嘱守方再配丸药继服。随诊3年,病情稳定。

按:冠心病以心悸怔忡、脉律不整为主症者,以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以为多见,治疗常用生脉散加减以益气生津,养血复脉。本案除心慌、脉律不整外,兼有头晕乏力、腰酸膝软、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等肝肾阴虚为主症。故方中以沙参或西洋参代人参,合用杞菊地黄汤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加当归、川芎、丹参、生山楂等活血通脉,气血并治,阴阳平调、调理气血而达扶正祛邪之目的。

医案出处:《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5 心虚胆怯、痰热上扰

钱某,女,52岁。

患惊悸胆怯,最怕天空打雷声音,每当阴云四布,雷霆将作之时,令其子女环守身旁,执其手,捂其头,始觉心情安定,否则一声雷响,则昏绝仆地,不知人事。患者身体肥硕,经常头晕,胸满,呕吐痰涎,睡眠极差,舌体胖大,舌苔微黄,脉来沉弦而滑。

此证为胆气虚怯,痰热浊邪上扰于心所致。治当利胆化痰,镇惊安神为先。方以温胆汤加味。

竹茹20g,半夏18g,陈皮12g,生姜14g,珍珠母30g,枳实10g,茯苓20g,琥珀10g,龙齿15g,朱砂粉。

服10余剂,头晕、胸满、呕吐、失眠等症皆愈。闻雷声亦不知恐惧,从此惊悸胆怯之证痊愈。

按:本案为胆气虚怯,又有痰热内扰,蔽于心宫,使神魂无主,故见惊恐、畏惧、卧床不安等症。治以温胆汤清痰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正与本证合拍,由于本案胆怯较甚,故加朱砂、琥珀、珍珠母、龙齿以加强镇惊安神之力。

医案出处:《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6 惊恐伤肾、肝气郁结

朱某,男,24岁,未婚。

因3个月来,心悸烦躁,神志恍惚,夜寐不安,于1964年6月15日急诊入院。

于3个月前路遇病尸受惊,当夜即肢体违和,焦躁烘热(但体温不超过正常值),心惊肉跳,夜寐不安,甚至彻夜不眠,继而常觉头昏目眩,心神恍惚,胸闷烦躁,筋惕肉,肢体麻冷,颤动汗出,肤下如蚁行,少腹拘急,脘腹动悸,举阳遗精(甚则日夜连续数次),全身软弱无力。曾经某医院诊治,给服大量镇静剂无效。

近2个月来,上述诸症增剧,卧床不起,既往身体健康,无病史可循。诊治经过:入院时经西医检查诊断,神经官能症(焦虑症)。

辨证分析:患者禀性沉默,起病始于惊恐,又因病久不愈,而忧虑日增,致肝气郁结,胆气不宁,心悸烦躁,夜寐不安,入睡则惊梦纷纭,遗精频作,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诊得舌质紫黯,苔厚糙,根心白腻,脉弦数。

综合病情,此由惊恐伤肾,抑郁伤肝,相火妄动,肾阴被灼,而成水火不济之局。病属惊悸。治法先泻其有余,以解郁泻火宁神。

柴胡6g,黄芩6g,龙胆6g,生大黄9g,姜半夏9g,龙骨30g,牡蛎30g,茯苓12g,泽泻12g,枳实9g,瓜蒌9g。

连服5剂,夜寐较稳,二便得调。仍宗原方去大黄,加礞石滚痰丸9g吞服。

连服6剂,诸恙轻减,又以原方去礞石滚痰丸,加白金丸9g吞服。

连服6剂,神情渐振,诸恙向安。

乃以前方去黄芩、龙胆,合杞菊地黄丸加减调治。住院33天,痊愈出院,1个月后追访,已如常人参加劳动。

按:本案属惊恐伤心。病始于惊恐,忧虑不解,肝胆不舒,郁久化火,灼伤肝肾之阴。阴虚则肝火愈炽,火炽则肾阴愈亏。火炼津液而生痰热,更加痰火扰心,惊悸难平。故急治其标,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加减,清肝火,涤痰热,安心神。5剂。即睡安。二诊稍加礞石滚痰丸再清痰热。三诊加白金丸涤痰安神,诸症悉平,标热已清,终以杞菊地黄丸调治肝肾之阴而痊。

医案出处:《老中医经验汇编》—钱元龙

验案7 心火旺盛、肾阳虚衰

张某,女,43岁。1985年3月26日初诊。

心悸、胸痛9年余,加重1年。患者9年前因丈夫病故、女儿生病,精神受到创伤,长时间不思饮食,彻夜不眠,头晕疲倦,血压偏高,经治疗身体逐渐恢复,此后则经常感觉心悸、胸痛、失眠多梦、焦虑不安。多数医院按神经官能症治疗,也有的医师根据心电图怀疑冠心病。

患者常年服用氯氮(利眠宁)、甲丙氨酯(眠尔通)、普萘洛尔、丹参片、冠心苏合丸以及中药养心安神等药物,病情时好时坏,始终未能治愈。当时感觉心悸、胸痛、怵惕不安较前明显加重,同时有心烦少寐、头面烘热、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手心多汗、两膝冰冷,既怕冷又畏热、面目水肿、四肢发麻、口干不欲饮、大便稀、小便频,半年来月经量少、延后,舌质红嫩少苔,脉弦数无力。

诊见患者精神萎靡,表情焦虑,面色黄而水肿,两手轻颤,体温36.8℃,血压24.21/15.96kPa,心率106/min,心尖搏动较强有力,心前区Ⅱ级收缩期杂音,心音亢强,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期前收缩、Ⅱ、Ⅲ、aVF示T波低平。西医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诊断为肾阳虚心火旺心悸。治以温肾阳、泻心火、交通心肾。方用上下两济丹合心肾两交汤加减。

熟地黄12g,山茱萸9g,当归9g,肉桂3g,黄连3g,白术9g,炒酸枣仁15g,人参9g,麦冬9g,芥子6g,知母9g,黄柏6g,泽泻1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上方服6剂,症状均有减轻,面部烘热及水肿消失。疲乏、汗出、四肢发麻仍较突出。前方去黄柏、知母,加黄芪15g,五味子6g,浮小麦30g。

三诊:上方服12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有时可因情绪激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心悸、胸痛,在情绪稳定或适当休息后症状自行消失,前方继服12剂。

四诊:服药后病情稳定,停中药后自服谷维素、普萘洛尔、补心丹、******等药维持。近因受惊及气候突变,又出现心悸怔忡、怵惕不安、胸闷胸痛、心烦出汗等症,心率98/min,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舌淡红,脉弦数,前方加珍珠母30g,生龙齿30g。

患者服该药后感觉良好,持方连续服用2个多月,全身状况逐渐好转,病情痊愈,恢复工作,一直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长期心悸、胸痛外,又伴有心烦少寐、头面烘热、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手心多汗等心火亢盛之证,以及两膝冰冷、面目水肿、口干不欲饮、大便稀、小便频、月经量少、延后等肾阳不足之象,总属虚实兼见、寒热错杂。本例患者病变过程较长,形成了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因而出现肾不纳气、心不守神所致的心悸不宁、胸痛气短等。正由于病证错综复杂,因而在治疗上往往出现似虚而不受补、似实而不宜泻,凉之则寒、温之则燥的现象,对方药的服用,有时也会初服有效,再用不灵等。这些现象都和阳虚、火旺、阴阳偏衰的病理变化有相应的关系。因此,对本患者的治疗采用了上下两济丹合心肾两交汤温阳以扶阴、育阴以涵阳。全方共奏调阴阳和气血、益肾宁心等功效,从而达到水火既济、阴阳相交,使机体自身功能协调,内在环境稳定,疾病则很快得到痊愈。

医案出处:《名老中医经验集》—周次清

第三节 心 绞 痛

一、心气、血、阴不足

(一)心气不足

验案1

张某,男,61岁。1992年4月3日初诊。

心前区憋闷疼痛1年余,伴心悸气短,期前收缩,失眠烦躁,恐惧,每于劳累或情绪波动即心绞痛发作频繁,其痛放散左肩臂,每次持续2~5min,发作时经含服硝酸甘油片始可缓解。去年曾在当地医院做心电图提示:冠心病心绞痛。舌质淡黯,苔薄白,诊得脉细弦偶结代。

此为心气不足,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治宜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太子参10g,茯苓10g,石菖蒲10g,远志10g,麦冬10g,浮小麦10g,丹参10g,龙骨15g,五味子6g,炙甘草5g,大枣5枚。

连投12剂,精神较前好转,诸症明显减轻,惟感易乏,偶有期前收缩,寐差,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弦偶结代。

再拟原方加酸枣仁10g,又服用月余,心绞痛未再复发,心律复常,余症改善。复查心电图报告:大致正常心电图。嘱停煎剂,改用天王补心丹,愈风宁心片调理巩固。

按:冠心病心绞痛,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则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失养;标实则气滞血瘀,寒凝血脉,痰饮阻滞。其治疗之法,虽有通阳宣痹,化浊豁痰,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者法,然其效多不甚理想。高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与发展,常与情志的波动有关,或外来刺激,或因恐惧,或因恼怒,均可导致本病发生或加重。对此患者,当宜养心定志,甘以缓之为主调治。故以定志丸补心强志,桂枝甘草汤补心之阳,生脉散养心之阴,以治虚为本;再加丹参、川芎、延胡索活血理气止痛,以起治标之作用。本例偏于心志不宁,故去桂、芎、延胡索,加入酸枣仁、浮小麦增其养心安神之力。全方合用,心气得补,心阴得养,心神得安,故心痛缓解,心脉转复,而获良效。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邢某,女,45岁。

患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已1年余。症见心前区隐痛,重则彻背,胸闷气短,心慌多汗,惊惕不安,心烦易怒,多梦眠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来结代不匀。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ST段呈缺血性改变。

辨证为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血脉不畅之象。治宜温阳益气,养心安神为法。

太子参15g,龙骨15g,葛根15g,珍珠母15g,首乌藤15g,茯苓10g,石菖蒲10g,远志10g,桂枝8g,炙甘草5g,延胡索10g,浮小麦10g,大枣5枚。

服6剂。胸闷疼痛大缓,余症同前。原方加丝瓜络10g,又服12剂,诸症平缓,脉律转齐,心电图复查示ST段已无缺血改变。

按:冠心病是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以中老年人发病为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心阳痹阻,心气虚弱,血脉不畅,心神失养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故确立了温心阳,益心气,养心血,安心神为治疗大法。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关某,男,60岁。1974年12月9日初诊。

冠心病,左胸闷痛入夜痛甚,妨碍睡眠,畏寒口干,大便不实,脉虚弦迟,舌淡红,面色萎黄,头晕乏力气短。

劳伤心气浊阴上占清阳之位,气血流行失畅,治以强心利气活血。

制附片(先煎)6g,太子参12g,炒当归18g,薤白6g,炒瓜蒌皮9g,桂枝3g,炙甘草6g,红花6g,沉香末(分冲)1.8g,朱茯苓12g,煅牡蛎(先煎)30g。

12月16日二诊:左胸闷痛较减,恶寒艰寐,便软亦稍好转,气促稍平,脉弦小,舌淡红润,口干。仍守前法出入。

制附片(先煎)9g,太子参12g,炒当归18g,莲子心1.2g,桂枝4.5g,薤白6g,炒瓜蒌皮12g,炙甘草6g,沉香末(分冲)1.8g,补骨脂12g,煅牡蛎(先煎)30g。

12月26日三诊:胸闷痛渐减,便软,日3次,动则气急,脉虚缓,舌苔薄白。拟温补心脾佐以理气。

制附片(先煎)9g,党参18g,炒白术12g,炙甘草6g,薤白6g,香附9g,炒当归12g,紫河车6g,补骨脂12g,红花6g,制半夏9g,砂仁(后下)2.4g。

1975年1月23日四诊:上方连服2次,左胸闷痛大为减轻,便软转干,每日2次,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脉迟缓,无结代,舌淡红,苔薄腻。心脏损伤渐复,气血流行得畅,脾运亦见好转,继行原法调理善后。

制附片(先煎)9g,党参18g,炒白术12g,炙甘草6g,薤白6g,麦冬9g,炒当归12g,紫河车6g,仙鹤草30g,炒酸枣仁9g,砂仁(后下)2.4g。14剂。

按:本案患者面色萎黄,气短,畏寒,大便不实,脉虚弦,胸闷痛又好发于夜间,张氏以为劳伤心气,心脾气虚,而血行失畅,除用宽胸理气活血祛瘀法外,合用温补心脾的药物,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获得良效。

医案出处:《张伯臾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