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33

第33章 心力衰竭 (1)

第四节 心力衰竭 (1)

邓铁涛临证心得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机与五脏相关,且与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为本,他脏为标;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心脾功能失调则生痰生瘀,痰与瘀互为因果,共同致病,“痰多兼瘀、瘀多兼痰”。故此,采用阴阳分治,重点必须调补心脾之气血阴阳,以病证结合、灵活变通的方法来辨证论治,且强调治脾胃可以安六腑,调四脏可以治一脏。心力衰竭治疗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

1.心阳虚型 症见气短,喘咳倚息,劳动则甚;重者张口抬肩,汗出肢冷,舌淡胖,脉沉细,甚者浮大无根。治则温心阳,代表方为:①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实验表明,暖心方具有负性变力与正性变力的双向调节作用,负性变力出现早、维持时间短,对离体心脏和在体心脏作用较强;正性变力作用出现在抑制之后,维持时间较长,对在体心脏作用较强,对麻醉犬心脏具有改善心肌舒缩功能,增加心排血量与冠脉流量等作用。②四君子汤合桂枝甘草汤或参附汤,加五爪龙(性甘温,有补气、祛痰、除湿、平喘的作用)、黄芪、酸枣仁、柏子仁等。注意:附子、桂枝大辛大热,一般只用于阳虚阴盛,形寒肢冷、面白肢肿的患者。若寒象不明显者,则多用甘温之剂,或配合温胆汤,意在温通心阳。

2.心阴虚型 症见口干心烦,心悸,舌嫩红、少苔。治则养心阴,代表方为:①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三七等),用养心方制成的养心液,静脉注射能增强麻醉犬心肌收缩与舒张性能,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总外周血管阻力和后负荷,使心排血量增加,改善心脏泵血功能。②生脉散加沙参、玉竹、女贞子、墨旱莲等。注意:心阳虚患者,也宜在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在此基础上,血瘀者则见心悸气促,胸中隐痛,咳唾血痰,唇紫,爪甲紫黯,颈部及舌下青筋显露,胁下痞块,舌质紫黯,加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或失笑散,或选用丹参、三七、鸡血藤等;水肿以下肢为甚,尿少,心悸,神疲,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虚数,甚则气促,胸胁胀痛,肋间饱满,形成悬饮,加用五皮饮;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苦杏仁、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紫苏子、芥子、莱菔子、胆南星、海浮石;湿重苔厚者加薏苡仁;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丽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以补气固脱。

3.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 症见气促心悸,神萎困倦,气短息微,头晕,呕恶,纳食即吐,尿少,前额黯淡,鼻头晦滞,口渴欲饮,大便几日未行,肢体尚温,舌嫩,色黯,苔浊,尺脉弱,其余脉虚。常以温胆汤灵活加减,根据广东地处岭南潮湿之地,易损脾胃正气的特点,常在温胆汤中加用益气健脾之品,如黄芪、党参、山药等,且以枳壳易枳实,以行气而不破气;橘红易陈皮,以化痰而不伤阴。加用三七、丹参以活血化瘀,配合方中二陈汤健脾燥湿,竹茹化痰泻浊。治宜益气养阴、化浊行瘀。处方:橘红6g,法半夏12g,茯苓15g,枳壳6g,竹茹10g,党参30g,黄芪12g,三七末(冲服)3g,麦冬10g,五味子6g,白术5g,生姜2片,益母草30g,甘草5g。

4.阴虚夹痰、痰瘀互结型 则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

5.风寒湿邪伏留 本型反复发作,治疗则在原方基础上加用威灵仙、桑寄生、豨莶草、防己、鸡血藤、桃仁、红花以祛风除湿,并嘱患者注意防寒避湿,预防感冒,防止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为害。

心力衰竭的缓解期容易复发,诱发因素尤以感染为首位,因此,重视综合调理及调理脾胃,防止复发方能带病延年。适当锻炼身体,但不能过劳,“劳则气耗”。提倡坚持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不但能促进气血周流,增强抗病能力,而且能锻炼心脏,提高心脏储备力,起到“治本”作用。防外感、风寒及饮食清淡,不宜过咸,以免凝涩血脉,加重心脏负担。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旺则四季不受邪”“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喜用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五爪龙、人参、三七或丹参、陈皮研末长期服用。

柯雪帆临证心得

1.辨证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辨证,除了中医辨证的常规,辨脉、辨舌与腹诊之外,则以主要临床表现气喘(或短气)、水肿与怔忡作辨证的主要依据。

(1)辨水肿:心力衰竭的水肿来势比较缓慢,有些患者长期有轻度水肿,其水肿大多先起于足跗,渐及身半以上,或早上面浮,下午足肿,卧床者主要肿于腰骶部,水肿处按之凹而不起。按中医辨证,慢性心力衰竭的水肿属于****(如果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感染,可能有脉浮,有表证,这时可属风水、正水范畴)。

(2)辨气喘:心源性哮喘有3个临床特点:①平时无病,劳动则甚;②呼气吸气都感不足,声低息短,若气欲断,慌张气怯;③一般情况下,咳嗽不多,吐痰甚少。这3个特点都符合虚喘的辨证要点。心力衰竭气喘与肺肾两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以肾不纳气为主,水饮射肺为次。素有痰饮宿疾,或兼外感,肺失宣肃而生痰,甚至化成痰热,此时亦有出现喘咳频频,痰涎涌盛,胸胀腹满等近似于实喘的临床表现,其辨证已非全属虚证,或为本虚标实,或为虚体感邪成实,虚实夹杂。

(3)辨怔忡:怔忡即心悸。也有人认为二者有区别,或认为心悸轻而怔忡重,或认为怔忡由内因所致,病来渐,劳即发;心悸由外因而成,刺激、惊恐、恼怒所致,病来速,病情轻浅。因此,心力衰竭之病称怔忡为宜。

(4)辨脉象:心力衰竭脉象,有微细沉伏几乎不能按得的;有弦搏长大按之弹指的;有脉来迟缓,甚至一息不足三至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有脉来数疾,几乎难以计数的(心房颤动或心动过速)。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切勿拘泥于迟寒数热,脉迟固然属寒,而脉数也可能是虚寒之象,并且愈是虚寒,脉率愈加数疾,而由数疾转为缓慢,则提示阳气恢复病情好转,反之则病情加重。心力衰竭出现脉律不齐者颇多,促、结、代均可出现,更有乍疏乍数、乍大乍小,三五不调者(心房颤动)亦颇多见。这种不整脉,病程短暂、病情较轻者,可以服用中药之后恢复,病程较长者难以恢复。不整脉虽不易恢复,但全身情况仍可好转,甚至恢复工作。心力衰竭脉象与其原发心脏病关系密切。如高血压心脏病多见弦脉、弦紧脉,即使血压已不太高,阳虚的征象已经出现,而弦脉之象仍然存在。肺源性心脏病多见弦滑而数的脉象,这种数脉,肺肾阳虚时可见,肺有痰时亦可见,须仔细鉴别,也可能两种病机同时存在,肺肾已虚,痰热尚盛。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者多见微细脉。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脉象多见来盛去衰。冠心病多见于老人,脉象多弦,除非舒张压升高,大多弦而重按无力。心力衰竭还可出现一些怪脉。如脉率很快而力量不足的“釜沸”脉;舒张压很高,血管壁较硬,血管比较粗大的可见“弹石”脉;血压很高,血管壁硬而细者可见“偃刀”脉;心房颤动,脉率较慢的形如“解索”脉;脉率很快而细小的形如“麻促”脉;脉率极慢而脉律不齐者可见“鱼翔”脉或“虾游”脉;脉律不齐而脉率较快,脉来力量不弱者可见“雀啄”脉。以上十怪脉己见其八,至于“屋漏”与“虾游”相似,可能更慢一些;“转豆”与“釜沸”相似,可能力量略大于“釜沸”。可见十怪脉并不罕见,治心脏病时值得重视。心力衰竭脉诊中还有一种诊法容易被人忽视,这就是寸口脉与人迎脉的比较联系。《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格阳属于死证,心力衰竭如见人迎脉明显盛大,而寸口脉却很细弱,二者差别很大,甚至达4倍以上者,为危重病证,须及时抢救。三部诊法多已不用,但对心力衰竭颇有应用价值。

(5)辨舌象:舌胖大或有齿印,多有水气停留,气虚阳衰;舌面大多润滑,亦水气停留之象;如兼热象或损伤津液者,可见舌面干燥,但这并不否定其气虚阳衰依然存在;舌多紫黯,大多偏淡,是阳气虚衰,血行瘀阻的表现,如兼有热象,可以出现紫红色。舌苔一般为薄白苔,兼有痰饮者多为白腻苔,肺有痰热者多见黄腻苔或灰黄腻,痰湿重者可见灰腻苔。心力衰竭已得到控制而痰湿、痰热依然存在者,其腻苔仍不能化。

(6)腹诊:腹力软,为正气不足;部分腹力偏实甚至为实,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鸠尾(剑突下)至中脘,按之较硬,有抵抗与压痛为“心下痞坚”腹候,此腹候表示本虚标实,标证较急;“腹胀大”腹力偏实,可能提示较快增长的腹水,亦属于标证较急;“脐下不仁”则提示肾阳虚衰严重,病情发展;胸胁苦满或心下痞硬,这是由于阳气虚衰,气血运行迟缓所致,而心下痞硬则与水饮停留也有关联。有明显水气停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出现“腹满”或“腹胀满”。

(7)其他症状、体征的辨析:心力衰竭口唇多发绀,为阳气虚衰,气滞血瘀。肺源性心脏病见发绀者最多,并不表示病情十分危重。原来发绀不明显者突然发绀加重,是病情危重的征象。心力衰竭面色大多淡白或苍白,苍白者病情较重。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多见两颧殷红,病情加重时其红色加深,切勿误认为是病情好转。危重患者临终前面红如妆,额汗如油,并非心力衰竭所独有。但心力衰竭出现这种现象,如发现早及时抢救,或有挽回希望。服大量扩血管西药者往往面色潮红,难作中医辨证依据,可通过问诊区别。心力衰竭患者有腹部痞块(肝、脾大),病程较长者为多见,乃气滞血瘀表现,可不作主症看待。

心脏病患者出现指趾欠温便是阳气虚衰的征象,如出现四肢冷则阳虚较严重,如四肢逆冷过腕、达膝则更为严重,这一体征须加重视。既喘又肿乃肺肾俱虚、气不归元,显示证情严重(参上辨气喘)。头眩与心悸并存,提示心脏功能欠佳。心力衰竭出现恶心呕吐,勿轻易认为是胃气不和小症而忽视。这可能是阳气严重虚衰,中焦阳气无力运转,阳不制阴,阴邪上递所致;或为水饮、瘀血严重阻滞,中焦气机阻塞不通,均属危重之象。如服用洋地黄者还应注意洋地黄中毒之可能。心力衰竭出现烦躁亦须重视,勿轻易认为是患者情绪不安,用些宁心重镇之药了事。此种烦躁,有可能是真阳衰败,阴邪内盛,虚阳浮越的表现,是十分危重的证候。

2.治疗 心力衰竭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病机复杂,有真阳虚衰、元气不足、水饮停留、瘀血凝聚、气机阻滞,还有水饮凌心射肺、痰热、痰湿阻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肾不纳气、心神不安、肺失宣肃等。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治疗首要任务是抓重点。重点是温阳益气、利水化饮。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化瘀,宣通气机,化痰,疏肝,健脾和胃,纳气,宁心安神,宣肃肺气等方法。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指导思想。

(1)温阳:心力衰竭温阳要达到温振元阳的目的,没有其他中药能代替附子。其用熟附子,不用生附子,一般为10~20g。代表方为四逆汤。如水肿严重,不用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同用,可加强附子温阳功能,古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有时为温化水气,附子与生姜相配,仿效真武汤的配伍方法。附子虽有温阳之功,但也有副作用,即过于走散,对散寒湿、利经脉关节是有利的,对严重阳虚却不宜过于走散,须配用守中益气的甘草。有虚阳上越现象者,必须附子与肉桂相配,肉桂温肾阳,桂附相配,相互促进,且能引火归元,使虚阳下潜。附子与咸寒的牡蛎或石决明相配,可减少附子过于温燥辛散的副作用,牡蛎既能潜阳,又能利水,对心力衰竭颇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