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32

第32章 名医临证心得 (5)

第5章 名医临证心得 (5)

(3)情志因素致病:由于大怒、大喜、大悲等情志波动而诱发心绞痛。沈师治疗胸痹,重视调理气机,他认为气通则阳气通,气畅则瘀血行,气顺则痰饮消,气达则痹结散。常根据病情选用柴胡疏肝散加用郁金、佛手、檀香、延胡索、厚朴、枳实、枳壳、陈皮、藿香、紫苏梗等行气理气之品,达宽胸开结、调畅气机之效。虽有以上因素诱发心绞痛,但其基本病理在于痰和瘀,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理变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形态与中医的痰浊和瘀血极为相似,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痰浊内蕴(高脂血症)是导致经脉瘀滞、气血不畅(动脉粥样硬化、高黏血症、高凝状态)的直接原因,痰瘀互结是造成胸痹冠心病的前提条件。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中医认为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脏气亏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为根本,其本在脏虚,故本病的病机在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当虚实兼顾、扶正祛邪。一方面,调整脏腑之阴阳气血,扶正补虚以治本,尽快促进心主营运,使心主血脉的功能恢复正常;另一方面,则荡涤祛邪泻浊、行气通滞、活血化瘀以治其本,促进痰浊、瘀血、水饮的消散、吸收,改善血脉的循环状态。

2.不稳定型心绞痛 沈老师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强调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清标本虚实病机的主次,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标本皆治”的治疗原则。本病起病急骤,病情严重,极易发生猝死,病机多见瘀血痰饮痹遏胸阳,阻滞心脉,甚则痹塞心窍,急性期以标实为急,治当“急则治其标”以宣痹通阳活血,祛瘀开窍为主。不稳定性心绞痛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痰热互结,阻滞脉络型:多见于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之人,形体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超标,嗜烟饮酒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可表现为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即初次发作心绞痛在1个月内的患者,也多见于梗死后心绞痛,即急性心肌梗死后不久或数周发生的心绞痛。舌质偏红、苔黄厚腻浊,脉弦滑有力。治以清热化痰通络,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加减。如热象甚,去薤白、半夏,因其性偏温,加用黄连、栀子、天竺黄;活血药物选用清热凉血活血之品,如赤芍、牡丹皮、丹参等;心前区疼痛频发而剧烈者,选用乳香、没药、延胡索、九香虫、枳壳、厚朴等疏理气机。

(2)寒凝心脉,阻遏气血型:症见胸痛胸闷以憋闷为主,每于清晨发作频繁,夜间容易憋醒,伴气喘,动则尤甚,心悸气短,面色晦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或脉结代,多见于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治疗以温阳宣痹、散寒通络之法,瓜蒌薤白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活血药物则选用温经通络之品,心前区疼痛频发而剧烈者,选用延胡索、九香虫、枳壳、厚朴等疏理气机。

(3)心肾气虚,瘀血阻络型:常表现为变异型心绞痛或卧位型心绞痛,特点为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间较长,症状较重,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无明显关系。偏肾阴虚者伴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汗出,口干多饮,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欠津,脉细数。治以滋阴补肾、活血通脉。方选生脉饮合左归饮加减,活血药物则选用养血活血、清热凉血之品,如当归、赤芍、牡丹皮、丹参等;偏肾阳虚者常于夜间休息时发病,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伴有疲乏无力、汗出短气、精神疲惫、身怯懒言、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脉象虚弱或沉迟,故治疗上采取益气补肾、活血通络之法,方取肾气丸方药加减,选用肉桂、制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当归、红花、川芎等。

汪慰寒临证心得

1.辨证论治要有动态变化的观点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气虚、心阳衰微,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痰瘀阻滞脉道所致,临床证候虚实互呈,互为因果,不断发展变化而表现为不同临床证型,疾病的全过程中每天每时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又有相对稳定的不同阶段,疾病的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不同的传变、转归趋势,因此强调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观点进行观察和处理本病。

他认为,疾病在某些阶段常保持相对稳定,这种阶段性不仅能反映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还能揭示病机的变化,并可作为易方更药的依据,因此,动态观察病情、分阶段治疗,是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原则之一,如冠心病心绞痛初期以气滞、寒凝居多,逐渐发展为气滞痰阻、气滞血瘀或血瘀,再发展可为真心痛或久心痛,真心痛除少数死亡外,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真心痛和久心痛病程日久均可转为气虚血瘀(或气阴两虚、痰瘀交阻),经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转化为以本虚为主的心气虚、心阴虚、心阳虚或阴阳两虚,也可因某些原因使病情加重致阳虚水泛或心阳暴脱而死亡。这种从实证为主到虚实夹杂再表现为以虚证为主,再至虚实夹杂甚至厥脱的病理过程,不同的患者表现有差异。应根据本病不同发展阶段,本虚标实的轻重缓急,患者的先天禀赋等不同,慎察其复杂错综变化而治之,非一方一法一药能获全效。

2.治疗注重通补治则的灵活应用 基于本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故治疗原则不外“通”“补”二义。临床具体运用时,需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而灵活掌握。实证为主者,当以“通脉”为主,应度其寒凝、热结、气滞、痰阻、血瘀等不同而分别给予温通、清热、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等法;虚证为主者,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否兼肝、肾、脾、胃等脏气的偏衰,采用益心气、养心阴、补心血、温心阳、健脾和胃、补益肝肾等法。本证恒多虚实夹杂,故在治疗上尤须审度证候之虚实偏重,抑或虚实并重,而运用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等法,不可一味猛攻或一味呆补,总以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为务。临床常用处方如下。①胸阳痹阻:治以宣痹通阳,理气活血。

药用:瓜蒌、薤白、枳壳、郁金、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降香等。②痰瘀阻络:治以化痰活血。药用:绞股蓝、白术、葛根、决明子、山楂、枳壳、郁金、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降香、炒麦芽等。③瘀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药用: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降香、全蝎、延胡索、枳壳、柴胡等。④阴虚阳亢:治以平肝潜阳,理气活血。药用:天麻、杜仲、牛膝、葛根、钩藤、郁金、丹参、牡丹皮、赤芍、山茱萸、山药、炒麦芽等。⑤心阴不足:治以养心安神,理气活血。药用:百合、丹参、酸枣仁、柏子仁、茯苓、知母、麦冬、川芎、赤芍、当归尾、桃仁、枳壳、郁金、炒麦芽等。⑥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理气活血。药用:人参、麦冬、枳壳、郁金、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降香等。

3.活血药物辨证施用 瘀血贯穿于冠心病的全过程,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一大法则,在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要熟练掌握药物的特性,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瘀血的程度、病程的长短等,按照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运用。如①温经活血:常用当归、红花、川芎、降香等。血具有“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的特性,故对于寒凝血脉致瘀血者,临床选药时应选用温性的活血药或配以温经药以温经通脉,助血行瘀。②活血利水:常用泽兰、益母草,适用于冠心病血瘀兼有水肿者。③活血凉血:常用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等,适用于血瘀兼有热象者。④活血补血:常用当归、丹参、芍药等,适用于血瘀兼有血虚者。⑤活血止痛:常用延胡索、徐长卿。⑥活血安神:常用琥珀。⑦活血解痉:临床上对于冠心病病程较长、胸闷痛症状频繁发作者,常选用一些通络解痉药物,常用地龙、全蝎、蜈蚣、三棱、莪术等。根据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的理论,临床运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必加用行气药,常用的如枳壳、香附、郁金、荔枝核等,使气通血活。

张琪临证心得

1.益气通阳,化瘀有度 近数十年来,活血化瘀一直是冠心病传统治法,活血化瘀药、扩血管药、乃至溶栓药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目前对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却存在一定误区,临床经常见到尤其老年患者,单纯活血化瘀,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患者,常用复方丹参、血塞通、脉栓通之类,初期有一定效果,但疗效并不巩固,一段时间之后,不仅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反而出现体力下降,疲乏无力,四肢沉重,倦怠嗜卧,口干舌燥,头晕,头胀,进一步出现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究其原因,是过服活血化瘀药产生的副作用所致。冠心病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阳鼓动无力,心气不能正常推动血液运行,而出现瘀血、痰浊、水饮、湿热阻滞交互为患,病机的特点是本虚标实,心阳鼓动无力,心气不能正常推动血液运行为病之本,瘀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阻滞为病之标。

在治疗上仅仅注意血瘀远远不够,活血化瘀虽可迅速起效于一时,但不可过久服用,当血瘀基本消退后,在继续使用此法则会导致正气进一步耗伤,从而出现一系列不必要的副作用,甚至还可能加重病情。即使血瘀为病情的主要矛盾,在应用活血化瘀药症状缓解后也要迅速转入对病“本”的治疗,即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采用益心气,温心阳等治法,同时恰当佐以活血化瘀。其实临床单纯血瘀证却并不多见,往往与痰浊、气滞、气虚等情况交互为患,在临床治疗上要时刻注意综合考虑。

在临证治疗心血管病时善用益气法,即以益气法为主,辅以温阳、补肾、养阴等治法,用药方面善用人参、黄芪、党参之类。冠心病为中老年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正气虚衰,心气不能正常推动心血运行,心阳鼓动无力为发病的先决条件,痰浊、血瘀、气滞等是脏腑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而逐渐产生的病理产物。因此益气法为治疗冠心病治本的基本大法,对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状态,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患者体质,改善预后,防止复发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药理证实,人参可以扩张冠状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在众多的人参当中,常用党参,认为其不寒不热,益气生津,为治疗心血管病的良药。此外,还善用黄芪,认为黄芪甘温补气升阳,健脾疗虚,生血生津,活血利水为补气良药,尤其适合各种心血管病的益气治疗。现代药理证明,黄芪可以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收缩力等一系列功效,与人参和用,临床用于治疗大量冠心病患者,疗效满意。

2.痰瘀交阻,自出枢机 痰浊与血瘀交互为患是当代冠心病的又一大特点。痰浊与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都是致病因素,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由于瘀血阻滞,影响气机通利,气滞血瘀,可使津液凝而为痰;痰浊阻滞,影响气血运行,反过来进一步加重气滞血瘀。故有“痰瘀同源”之说。痰瘀胶结,深入经络脏腑,终成痼疾。对于心血管病来讲,临床求治于中医的心脏病患者,多为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疑难患者,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医辨证为“痰瘀交阻”,这时再用西药扩血管、抗凝,大多效果欠佳。发挥中医特色,痰瘀并治,豁痰开瘀,在此时就尤为重要。

临床所见冠心病有一半以上中医辨证存在不同程度的“痰瘀交阻”情况,因此痰瘀并治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一大重要法则。“痰瘀交阻”的主要辨证要点为,一般形体偏胖,病程较长,精神倦怠或萎靡,自觉周身酸重不适,头目晕沉,记忆力减退,面色滞黯或晦黯,心前区疼痛发作以闷痛为主,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色紫黯,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若痰浊郁而化热,则可出现口渴喜冷饮、心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前区灼痛、舌色红紫等一系列热邪为患的症状。若患者宿体阳虚,痰从寒化,则可以出现畏寒肢冷、纳呆便溏、小便清长、心前区冷痛等寒邪阻滞的症状。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痰浊瘀血二者孰轻孰重,或二者并重,来决定治疗上豁痰开瘀的用药比例。

3.心肾同治,重在预后 冠心病的起病发病预后,都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多见于年过半百之后,年迈体虚,肾气渐衰的老人。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正所谓“五脏之真,唯肾为根”;另一方面,其他脏腑发生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也必将进一步影响肾脏的功能,即所谓“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本身以及其他脏腑的疾病,最终都将影响肾脏的功能,出现肾气虚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