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骨折诊治与康复调养
12354900000003

第3章 骨科基本治疗后护理

第2章 骨科基本治疗后护理

1.什么是牵引?

牵引就是牵拉的意思。是通过牵引装置,利用悬垂重量为牵引力,身体重量为反作用力的原理,来缓解软组织紧张和回缩,从而使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得到复位和固定的方法。

2.牵引的目的是什么?

(1)对于无移位的骨折,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患肢疼痛。

(2)限制肢体活动,防止骨折再移位,便于骨折及开放性损伤的急救搬运。

(3)某些骨折脱位通过牵引可以复位,如小儿股骨干骨折、成人粗隆间骨折、肩关节脱位等。

(4)可纠正关节因软组织挛缩所致的畸形。

(5)某些手术前的准备,如陈旧性骨折,术前需将骨折部位软组织牵开,便于复位或截骨。骨折手术后以牵引维持体位,便于护理和功能锻炼。

3.常见的牵引方法有哪些?

(1)皮肤牵引;(2)骨牵引;(3)枕颌布托牵引法

4.什么是皮肤牵引?有什么优缺点?

把胶布贴在皮肤上,通过牵拉胶布进行牵引。优点是患者痛苦小,操作简便。缺点是不能承受太大的重量,只适用于不需强力牵引的部位,如3岁以下小儿股骨干骨折、一部分老年人的四肢骨折。

5.皮肤牵引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新使用皮肤牵引要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如出现疼痛、麻木、运动障碍以及脉搏弱或摸不到、皮肤青紫、发冷等,应立即检查处理,防止血液循环障碍。

(2)胶布及绷带松散或脱落要及时整理。

(3)保持胶布清洁、干燥。

(4)如果贴胶布的皮肤处出现水疱、皮疹等不适均为过敏现象,应改用其他牵引方法。

6.什么是骨牵引?有什么优缺点?

在骨骼上穿钢针进行牵引的方法。优点是力量强大,效果确定,对于青壮年骨折、肌力强大处以及不稳定骨折等,效果良好。缺点是需在骨骼上穿刺,对患者有一定痛苦和感染机会。

7.骨牵引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根据牵引部位抬高床头或床尾,以产生反牵引力,增大牵引效能。

(2)牵引绳不能脱离滑轮,绳上不能压有被子、衣服等物。

(3)悬吊的牵引重锤不可托在床头架上或挨地面,也不可自行增减重量。

(4)不要急于将钢针针眼处的血痂擦去,针眼用无菌纱布盖好,每天用75%乙醇滴针眼处3~4次以防止感染。

(5)钢针两端套小玻璃瓶以防止钢针尖端将健肢或衣物刺破。

8.骨牵引患者出现针道感染怎么办?

骨牵引患者在家庭治疗和护理中,尽管千方百计预防针道感染,但针道感染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所以正确处理骨牵引患者的针道感染十分重要。

(1)做好针道的局部处理:如发现针道内分泌物明显增加,甚至有脓性分泌物渗出,要高度怀疑针道感染。应尽可能使这些脓性分泌物及时流出。有人用棉签、棉球等填塞针道,希望阻止分泌物的渗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因为阻塞和阻挡脓性分泌物,只能使感染加重。

(2)加强局部换药和消毒:应在医师指导下按感染伤口的换药原则进行换药。先彻底清洁伤口和针道局部,用75%乙醇(酒精)擦洗局部,用无菌盐水冲洗局部,再用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擦洗,彻底消毒。然后用碘伏溶液涂擦局部,并暴露针道,以保持局部干燥;或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湿敷局部,每日2~3次。

(3)服用抗菌药物:因为在家庭中不具备静脉使用抗生素的条件,口服适量的抗生素是必要的。需要强调的是,患者使用抗生素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随意使用抗生素是危险的。

一般骨牵引的针道感染属于轻度感染,一旦将骨牵引的钢针取出,针道感染会很快消失,不会产生严重后果。

9.牵引针拔出后针眼如何护理?

骨牵引的患者在牵引针拔出后,对皮肤上遗留的牵引针眼不知如何护理,害怕护理不当会引起感染,其实牵引针已经拔出,只要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好,5~7天可愈合,无需特殊护理。

10.什么是小夹板固定?优点是什么?

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小夹板作骨折局部外固定的方法,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骨折的特点之一。其优点是:取材方便,通常可就地取材,费用低廉;固定范围小,有利于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操作简便,可随时调节外固定的松紧度。

11.小夹板固定后肢体肿胀怎么办?

抬高患肢,活动固定处的远端肢体,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如果肿胀明显,患者胀痛无法忍受,应立即到医院,请医师及时处理。

12.小夹板固定后血液循环障碍有哪些表现?

当出现皮肤麻木、疼痛、活动障碍,皮色青紫、冰冷等症状时,提示血液循环障碍,应及时处理,否则可引起缺血性肌挛缩。

13.小夹板固定后是否需要随时调节扎带的松紧度?

小夹板固定后,扎带的松紧度要随时根据肢体肿胀的增加或消退进行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以在夹板表面可上下活动1厘米为宜。

14.小夹板固定后是否需要定期复查?

骨折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的初期在1周内可透视2~3次,如有骨折移位及时调整,2周后X线检查对位良好,骨折部位已有纤维骨痂生成,一般不会再移位,维持原固定,每周复查1次。

15.石膏固定有什么优缺点?

石膏是骨科患者肢体固定制动的辅助治疗工具,可以维持固定。保持肢体的特殊体位,可减轻或消除患部的负重,以达到保护患肢的作用,并可作为牵引或其他治疗的辅助治疗。

优点:塑形好,作用稳定。缺点:长期固定可引起肢体萎缩,关节强直,年老体弱者可引起并发症。

16.石膏固定后应注意哪些方面?

(1)石膏未干时搬运患者,应用手掌托扶,不可用手指,以免石膏变形而压迫血管、神经、软组织,使肢体出现缺血坏死形成溃疡。

(2)注意观察被固定肢体的血液供应,观察末端有无肿胀,指(趾)尖的颜色、温度、活动情况,并询问患者的感觉。正常指(趾)尖温暖,肤色如常,如有循环障碍则发生肢体肿胀,指甲青紫或苍白,指(趾)尖冰冷,患者感觉麻木刺痛,应及时向医师、护士报告,给予处理,不可随意使用止疼药。

(3)鼓励患者经常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和肢体,以及固定范围内的肌肉,以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4)上了石膏的肢体要适当抬高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减轻水肿,防止患肢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5)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被大、小便等污染,—旦污染可用毛巾蘸取少许水将其擦净。

(6)石膏干固后脆性增加,所以,在搬动时要请家属用手平托加以保护。尤其是关节部位,以防折断。

17.下肢骨折石膏拆除后出现肢体水肿怎么办?

下肢骨折拆除固定的石膏后,有肿胀不适、关节僵硬感,稍一活动常会引起小腿水肿,且白天加重,晚上卧床休息后逐渐消散。在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的回流主要通过肌肉的收缩作用,使远端的血液流回心脏。下肢石膏固定拆除后,肌肉的收缩活动还未恢复,比正常人的肌肉收缩活动要少,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形成水肿。这种水肿的危害是使踝关节浸泡在渗出液中,使本来已经僵硬的关节变得更加僵硬。为防止水肿形成,应积极进行下肢的功能锻炼,同时也可使用弹力绷带数周,直至水肿基本消失。

18.手术前为什么要进行心电图、X线片、常规化验检查?手术前患者进行心电图、X线片、抽血化验等检查,其目的是了解患者心、肝、肺、肾功能,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有异常时给予纠正,确保患者以最佳身体状态接受手术,使其术后能顺利恢复,预防并发症。

19.医师在手术前为什么要询问患者的病史、用药史?

手术前询问病史和用药史,是为了评估对手术有无影响,如糖尿病患者术前需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否则极易感染导致手术失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必须停药2周才能手术,否则可引起术中出血明显增多或术后渗血等。

20.医师在手术前为什么会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要求患者或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是为了事先告知患者手术当中可能的意外和并发症等情况,争取患者和家属理解及术后的配合。同时也是维护患者知情权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不能单纯理解是医师在推卸责任。

21.手术前1~2天患者应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1)卫生准备:能动的可洗澡,不能动的可擦洗手术区域。剪指甲,还要防止感冒。

(2)练习在床上使用便器:以适应术后不能下床大小便的需要。

(3)训练呼吸功能:训练深呼吸、咳痰等,以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

(4)适应术后的体位训练:如股骨头置换术后的下肢外展中立位训练等。

(5)手术当日晨排空大小便,有活动的假牙应取下:以免术中松动、脱落引起窒息。

22.女性患者为什么不宜在月经期手术?

女性患者在月经期抵抗力低下,易受到各种感染,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影响恢复,同时月经期间,凝血机制发生改变,手术时容易出血。因此,非紧急情况一般不在月经期手术。

23.手术后常见情况如何处理?

(1)卧位:麻醉未醒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腰椎管内麻醉联合硬脊膜外麻醉后去枕平卧6小时,以免脑脊液自穿刺处漏出引起低颅压性头痛。麻醉作用消失后,根据手术情况,采取不同体位。

(2)疼痛: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手术切口疼痛逐渐加剧,48小时后逐渐减轻,可应用止痛药给予止痛。

(3)发热:术后3天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不超过38℃,不必处理,是因为机体对手术刺激反应的结果,临床上称为吸收热,2~3天后可恢复正常。

(4)伤口:注意伤口渗血有无。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医师会根据情况给予敷料更换,了解伤口情况。四肢手术一般12~14天拆线。

(5)功能锻炼:术后如无禁忌,麻醉清醒,就可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上肢手术患者可鼓励其握拳,下肢术后可鼓励其屈伸踝关节等,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形成。

24.骨折的内固定物一般什么时候可以取出?

内固定指的是通过手术在骨折复位后用金属或生物材料维持骨折断端对位和稳定的技术。实施内固定治疗后,不见得一定要将内固定物取出,因为随着内固定器材的改进,即使体内有这些内固定器材,一般来说患者也很难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它们既不会引起疼痛,也不会有特别的不适,有的患者可以终身带着它们。然而根据情况有的患者还是需要取出内固定器材的,这也就是说在患者出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还需要再次回到医院接受手术,因此这些患者一定很关心什么时候才能将内固定物取出,通常这取决于骨折是否已经完全愈合。如果骨折已经完全愈合,不再需要内固定的支撑作用了,同时骨折邻近关节的活动已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不致于因为取出内固定物的手术而影响功能练习。这时就可取出内固定了。如是四肢骨折而需要达到这个条件,多需半年以上的时间。因此,骨折内固定物取出的时间—般在手术后半年至—年。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某些儿童骨折如肱骨髁上骨折,愈合较快,一般术后2~3个月就可取出内固定物。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骨折处发生感染,即使骨折处还没有愈合也需取出内固定物,因为创口一旦感染,内固定物就成为异物,会导致创口不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