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告别痛经36计
12352800000004

第4章 ——丸散膏丹疗法

第三章——丸散膏丹疗法

1. 什么是丸散膏丹疗法

丸剂疗法是将中药研成细末,掺合以水、炼蜜或其他赋形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制剂,用以治疗慢性疾病为主的一种方法。丸剂疗法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黄帝内经》即有记载。近年来创制的滴丸剂等,是一种速效、高效的口服固体制剂,如苏冰滴丸等,为丸剂抢救和治疗危重急症提供了新的途径。丸剂可按照赋形剂分类,有蜜丸、糊丸、水丸、蜡丸、醋丸、煎丸、药汁丸、树脂丸等。丸剂疗法一般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应用。丸剂用量一般较小,切忌盲目大剂量服用,否则易碍胃滞脾,从至产生不良后果。丸剂的储藏应按丸剂的类别和具体品种来决定。蜜丸及滴丸必须密储,并置于阴凉干燥处。

蜜丸储藏时间最好不超过1年。糊丸最易虫蛀,储于干燥处,密储,每个月或每2个月检查1次。水丸的储藏法基本上与糊丸相同。特别是有芳香性药物的丸剂,尤须密储封固,不可受热,储藏时间最好也不超过1年。蜡丸因其本身已有优良的包装,不易变质霉败,只要储藏于阴凉处即可。丸剂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借助赋形剂,可以矫正组成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还可利用各种包衣,使其在消化道不同部位和规定时间内崩解,其作用一般比汤剂缓和,并有更加持久的药效作用。丸剂疗法也必须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并应积极应用现代制药技术,使丸剂更好地用于防病治病和康复保健。

散剂疗法是用一种或数种药物的干燥粉末,按处方剂量规定,均匀混合后内服或外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散剂疗法是中医传统的独特疗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散剂治疗疾病的记载。由于散剂表面积较大,具有易分散、便于吸收、奏效较快的特点,至今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剂型。散剂可分为内服散和外用散两种。内服散又可分为煮散(是中药特有的剂型之一,粉末较一般散剂为粗,不直接吞服而采用酒浸或煎汤的方式煎制,服时有连渣吞服者,有去渣服汤者,视处方具体规定而异。如银翘散、五积散等)、一般散(如平胃散)两种;外用散剂,又可分为撒布散(如桃花散)、吹入散(如锡类散)、眼用散(如八宝眼散)及牙用散(如牙疼散)等。

无论内服或外用散,其制法基本相同,一般均须轧为细粉,混合均匀;供眼科、喉科应用的须研至极细粉末;内服煮散轧为粗末即可。散剂是一种粉末状的固体制剂,其与空气的接触面很大,极易吸潮。此外,含芳香成分的散剂容易挥发损失,含树脂类药物多的散剂,受热后易结成块,易吸潮的散剂也易互相黏附成块,某些药物的成分容易氧化变质。因此,其保存与储藏尤为重要。储藏时以密闭不漏气为原则,用瓶装、盒装、袋装均可,并应放在暗冷干燥的地方。有特殊气味的散剂应单独储放,以免沾染其他药物。为防止口服时散剂进入气管,一般以少量温开水将散剂调成糊状为宜。外用散剂多含有毒性药物,不宜内服。散剂疗法多使用己配制好的散剂,因此服用及携带均较方便,但散剂不如汤剂那样可以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而临时配制,故其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如将单味药物各自制成粉剂,然后根据病情临时配制成复方散剂,将可扩大其临床使用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加以推广。

膏滋药疗法是用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将药液浓缩,再加冰糖或蜂蜜等辅剂而成的膏状剂型。膏滋药疗法是以膏滋药滋补强壮、抗衰延年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膏滋药是膏剂的一种,由汤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用以内服。除药店出售的成品膏方外,大多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处方配制而成,因此更具有针对性。我国应用膏滋药治疗疾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膏滋药以滋补调理为主,但亦具有治疗各种疾病的作用,所以膏滋方不同于其他补方。膏滋药亦根据中医八法(即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立方),但以补益法居多,亦可攻补兼施,因人而异。其中,吐法、峻下法及汗法以其多适用于实证,自非膏滋药所宜。应用膏滋药疗法,必须掌握其配伍特点、煎制方法及服用方法。通过较长时间服用膏滋药,可达到既治病,又进补,救偏却病、养身延年的目的。进服膏滋药时,切忌不问脾胃消化功能如何,一味蛮补。

服用膏滋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于本人体质特点和病情的市售膏方。要防止用药过偏,例如阳虚怕冷的人,服温阳药后可能产生大便秘结、口干舌红、口唇生疮、甚至鼻子出血等热象,这说明温阳药用得太多,应该减少其剂量,或者在温阳药中加入一些养阴药,以减弱其温热之功。进服膏滋药时,须避免服食刺激性及克伐食品,如浓茶、咖啡、萝卜等。感冒发热、饮食内伤时亦应暂停服用。膏滋药是汤剂之浓缩制剂,使用方便,便于较长时间服用。一般如配制一料,可服用一冬,因用药繁多,配伍得当,常可兼顾多方面,而又不致影响其疗效。体质虚弱及慢性病患者服用,可缓缓用功,但不宜大剂量服用,否则反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一般说来,膏滋药对急性病患者不甚相宜。

丹剂疗法是用汞及某些矿物类药物,在高温条件下经烧炼制成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配制成丸剂、散剂或锭剂,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丹剂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礼·天官篇》就有“疡医疗疡,以五毒攻之”的记载。现行丹剂处方中用汞化合物日趋减少,一般多采用天然植物,不良反应很少,有的仅以朱砂为外衣,与宋代大量汞化合物有质的不同。按其临床应用分类有:①内服丹剂;目前仅限于以朱砂为衣之丸剂,或含极微量朱砂者等,如天王补心丹之类。②外用丹剂:如红升丹、白降丹之类。③内服外用丹剂: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如玉枢丹之类。丹剂多含有毒性物质,主要供外用;内服者含量极微,即便如此,亦不能多服,以防中毒。有肝肺功能损害者,内服丹剂应列为禁忌。内服或外用丹剂时,个别病人可能出现皮疹,这是药物过敏所致,应立即停用,并适当加服抗过敏药物。

2. 丸散膏丹疗法治痛经

(1)血府逐瘀丸

[功效]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用途] 适用于以气滞血瘀为主要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剧烈,伴腹部发胀、结块、拒按,月经量少、行经不畅或经期延长,经血色紫暗,有血块,块下痛减,婚久不孕。平素性情抑郁或急躁,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瘀点。

[用法] 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2)少腹逐瘀丸

[功效] 适用于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用途] 以寒凝血瘀为主要症状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拒按,得热稍缓。下腹有结块,婚久不孕,月经量少或行经不畅,或经期延长,经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腹痛减轻,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质紫暗,舌边尖有瘀点、瘀斑。

[用法] 每次1丸,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3)妇科通经丸

[功效] 破血行气,清热祛瘀。

[用途] 适用于热郁瘀阻型患者。患者可有下腹部结块,按之疼痛,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难忍、拒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多、色红或深红、有血块,血块下后痛减。常伴口干口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紫暗,舌边尖有瘀点、瘀斑等。

[用法] 每次5~10粒,每日1~2次,口服。

(4)痛经散

[组成] 全当归9克,大川芎9克,制香附9克,赤芍9克,桃仁9克,延胡索12克,肉桂12克,生蒲黄9克,琥珀末1.5克。

[制法] 以上9味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3克,用30%乙醇调和成药糊。

[功效] 活血行气,调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

[用法] 于行经前1~2天或行经时将药糊湿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敷3~4天为1个疗程。

(5)复方夏枯草膏

[功效] 理气化痰,活血散结。

[用途] 经前或经期小腹隐痛,疼痛剧烈、拒按。下腹结块,婚久不孕。平时形体肥胖,头晕沉重,胸闷纳呆,呕恶痰多,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味,舌质暗,舌边尖有瘀斑、瘀点,舌苔滑或白腻。

[用法] 每次9~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6)妇科回生丹

[功效] 益气养血,活血祛瘀,攻补兼施。

[用途] 下腹结块,经期或经后小腹、肛门坠痛,拒按,排便疼痛加重。月经量多或少、色淡、质稀,或婚久不孕,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不思饮食,舌质淡暗,舌边尖有瘀点、瘀斑。

[用法] 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3. 中成药辨证治疗痛经

由于痛经有很多种原因,中医一般根据不同的痛经类型,选用以下中成药进行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阵痛,不喜揉按,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块下后则痛减,兼有乳房胀痛,胸满胁痛,心烦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或舌中、舌根微黄,脉弦涩或沉溺。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①妇科得生丸:每次服1丸(9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②元胡止痛片,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③七制香附丸,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有阴虚发热者慎用。

(2)寒凝血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喜按喜暖,得热痛减,经血色暗有块,形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沉涩。治宜温经散寒,活血调经。①痛经丸,每次服6~9克,每日服1~2次,临经时服用。气虚无瘀(经血色浅,无血块)者不宜服用。②艾附暖宫丸:大蜜丸每次服1丸,小蜜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避免受寒。

(3)气血两虚型: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有下坠感,喜揉按,经血色淡,气短懒言,面色萎黄或苍白,身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治宜补气养血,调经止痛。①当归丸,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②妇康片,每次服5片,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③人参养荣丸,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4)温热积滞型: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经色暗,质稠有块,带下量多,黄稠。舌质红,苔黄腻。治宜清热祛湿,化瘀止痛。①二妙丸,每次服6~12克,每日服2次。阴虚者忌用。②调经止痛丸,每次服9~12克,每日服1~2次。感冒发热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