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告别痛经36计
12352800000003

第3章 ——汤液疗法

第二章——汤液疗法

1. 什么是汤液疗法

汤液疗法是以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去渣,制成汤液饮服的一种治疗方法。汤剂是中医应用最早、最为普遍的方法和剂型。其处方用药多为临时配制而成,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加以调整,因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如病邪较盛时,则以攻邪为主;正气虚弱时,则以扶正为主;正虚邪盛者,又当攻补兼施。而且还可以集多种治法于一方,全面顾及患者的病情。本疗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惟煎煮与携带不太方便,每次服用的量也较大,亟待研究改进,使之既保留中医汤剂之精华,又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之长处。

由于中草药多属原植物,通过汤法水煎煮后,可使有效成分易于溶解,饮服后易于吸收,起效也较迅速。各类方剂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故可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不仅历代医家创造了大量的有效汤剂,临床处方时还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加减,故治疗疾病的针对性较强。特别在病情复杂,病情较急时更宜采用汤剂疗法。

汤剂相传由商代伊尹(商代汤王的宰相)发明。他擅长烹调,中药中又有许多药物药食相兼,故而积累烹调中煮“汤”的经验,逐渐演化为中医的汤剂。后世记载,伊尹曾编著《汤液经》,系中医汤剂的最早典籍。晋代医家皇甫谧在《甲乙经》中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汤剂至汉代已被普遍应用。张仲景《伤寒论》载有113方,其中93方是汤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成为我国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的医学类书。宋元时期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载方逾万,明朝的《普济方》记载6万余首。中医的方剂主要为汤剂,本疗法据此成为中医之大法。

汤液疗法的处方多为复方。应用本疗法必须掌握其配伍法、煎药法及服药法。汤液疗法一般应由医师辨证处方应用。汤剂一般多取温服。如服桂枝汤等发汗解表药,除温服外,尚需进热粥或者加盖棉被以增强发汗之力。反之,如遇热甚烦躁及出血的病人,可采用冷服。呕吐剧烈者,可采取频饮少进的方法。服药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决定。如病在上焦,宜食后服,以使药力较长时间停留于上焦;病在下焦,宜食前服,以使药力迅速下达;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药力峻猛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饮服。在饮服汤剂时,应避免进食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服滋补汤药时,一般不食萝卜、咖啡及浓茶等;服温热汤药时,不宜进食绿豆及冷饮等食品;服寒凉汤药时,不宜食辣椒、韭菜等辛热物。

2. 汤液疗法治痛经

(1)加味乌药汤加味

[组成] 乌药10克,砂仁3克(后下),木香10克,延胡索15克,制香附10克,失笑散10克(包煎),郁金10克,枳壳10克,艾叶6克。挟瘀者,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肝郁化热者,去艾叶,加山栀子10克,夏枯草10克,益母草15克;若见呕吐黄水者,加吴茱萸5克,川黄连3克,生姜3片。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气滞之痛经。

[用法] 口服,每日1剂。

(2)温经汤加减

[组成] 淡吴茱萸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炒白芍12克,桂枝5克,牡丹皮6克,生姜5片,煨木香10克,延胡索15克,炙甘草5克,生蒲黄10克(包煎)。风寒感冒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腹痛喜热敷热按者,加胡芦巴12克,紫石英1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温经和营,调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寒凝之痛经。

[用法] 口服,每日1剂。

(3)桃红酱灵汤

[组成] 桃仁9克,当归12克,川芎6克,赤芍10克,五灵脂10克,败酱草30克,红藤15克,川楝子12克,牡丹皮9克。瘀血不下,腹痛拒按者,加失笑散15克(包煎),莪术10克;热重者,加炒山栀子10克,蒲公英15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5克(后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用途] 适用于热积血瘀之痛经。

[用法] 口服,每日1剂。

(4)胶艾汤加味

[组成] 阿胶9克(烊冲),艾叶6克,当归10克,炒白芍15克,川芎10克,大熟地黄12克,失笑散10克(包煎),香附10克,炮姜5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加菟丝子10克,紫石英15克,杜仲10克;下腹冷痛者,加巴戟肉10克,锁阳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益气养血,和营止痛。

[用途] 适用于血虚之痛经。

[用法] 口服,每日1剂。

(5)少腹逐瘀汤加减

[组成] 小茴香6克,干姜6克,肉桂3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10克,生蒲黄12克(包煎),没药10克,制香附10克,血竭6克,生山楂1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用途] 适用于膜样痛经。

[用法] 口服,每日1剂。

3.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坐卧不宁,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平时烦躁易怒,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方药:枳壳、延胡索、乌药、制香附、当归、川芎、红花、牡丹皮、炒五灵脂各10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炙甘草5克。

(2)寒凝血瘀: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方药:炒小茴香、干姜、肉桂、川芎、生蒲黄(包)、五灵脂、延胡索、制没药各10克,当归、赤芍各15克。

(3)湿热瘀结:经前经期小腹灼痛而胀,拒按,或伴腰骶部胀坠疼痛,或平时小腹胀痛,经来加剧,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除湿,祛瘀止痛。方药:牡丹皮、黄柏、川芎、桃仁、红花、制香附、延胡索各10克,生地黄、赤芍、莪术、败酱草、生薏苡仁各15克。

(4)胞宫虚寒:经行小腹冷痛,连及腰骶,喜温喜按,经量少,质稀,色淡黯,腰膝酸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治宜温阳暖宫,调经止痛。方药:吴茱萸、桂枝、制附片、炒小茴香、川芎、阿胶(烊化)、炙甘草各10克,当归、赤药、牡丹皮、麦冬各15克,艾叶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