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告别痛经36计
12352800000016

第16章 ——发疱疗法 (2)

第十二章——发疱疗法 (2)

发疱疗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外治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和应用,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正如吴师机所云:“余初亦不敢谓外治必能得效,逮亲验万人,始知膏药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作为传统针灸疗法之一,由于其来源于实践,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实用安全、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治疗范围广,且具有内服药或其他治疗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和特点,因而深受医生、患者的欢迎。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社会需求的提高,简便、效验、价廉、安全的治疗方法将是人们追求的治病方式,这为发疱疗法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提供了契机。

(1)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发疱疗法不需要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本法为外治法,不需煎药,不用注射,使用灵活、方便,经言传身教或通过文章介绍,很快即可掌握要领,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患者本人及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施。

(2)经济价廉,取材容易:发疱疗法所用的药物都是常用的中草药,如斑蝥、毛茛、白芥子、大蒜等都为易取之药,不用贵重药品,药源广泛,药店也多有供应。况且,发疱用药量很少,一般只用3~5克即可。因此,本疗法具有药少价廉,药源广,取材容易,符合简、便、廉的特点。

(3)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发疱疗法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症,其适应证十分广泛,临床无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其适应证。如用天南星、毛茛发疱治疗黄疸及病毒性肝炎;斑蝥、白芥子发疱治疗疟疾;斑蝥、雄黄发疱治疗传染性软疣;蓖麻子发疱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等。可单独运用,也可与针刺、艾灸及内服药物联合运用,能使疗效大大提高。对于某些病症,针刺、艾灸无效时,则可改用发疱疗法,可补针、药之不足,而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4)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因为药物施于体表,直达病所,避免了内服药物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便于观察,随时可见病情反应,疗效好坏,易于分辨,并可随时更换,因此很少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安全可靠。而且发疱药物处方配伍时,对于配伍禁忌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即使是药性相反的药物也可配合应用,如《串雅外编》“缩赘瘤”,用甘草膏涂在瘤的四周,用芫花、大戟、甘遂末醋调,涂在瘤的中央,瘤则缩小至“焦缩”。又如《中医天灸疗法》记载用二甘膏(甘草与甘遂)天灸法治疗尿潴留等。也可用反佐的药物分别内服和外用,避免因药物配伍产生不良反应,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外治寿世方》记载:“小便不通,甘遂末水调敷脐下一寸三分,内以甘草梢煎汤饮之。”再如《串雅外编》治水肿,用“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渐去”。“脚气上攻,结成肿核,及一切肿毒,用甘草、甘遂末水调敷肿处”,再“服浓甘草汁”“其肿可散”。这样灵活运用相反药物,取其相反相成作用,达到了治疗目的。

对于峻猛、剧毒药物,亦不若内治之剂那样严格限制。施灸时对刺激强烈且发疱作用过强的药物,用药量宜少,敷贴时间不要过久;婴幼儿以及皮肤过敏患者,不宜使用强烈发疱刺激药物。天灸发疱,如水疱小的,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的,可用消毒毫针挑破水疱,放出水液,并涂以甲紫,或用消炎膏贴敷,以免感染。

发疱疗法是用药物直接刺激穴位,能够激发经络的调节自律作用,发挥经脉“决生死,处百病”的功能,以协调脏腑阴阳的平衡;或作用于局部患处,药力直达病所而发挥疗效,诚如徐大椿所说:“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用膏贴之,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

4. 发疱疗法的理论基础

发疱疗法是外治方法。外病外治、内病外治主要基于中医的整体论学术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表与内在脏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凡病之发,无论在表、在里,均可由邪从外入内所致。所以,在治疗上采取引邪外出,或截其传变,不使邪深入里;或已入里,仍可移深就浅、移里就表、移脏就腑。所以无论内病还是外病都可用外治法。

人体的体表与内在的脏腑在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脏腑的病变往往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出现相应的病理征象。相反,体表的病变亦可影响到脏腑的功能。因此,吴师机说,外治“按其位,循其名,核其形,就病治病,皮毛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通脏腑也”。

发疱外治在表,可直达脏腑,治在局部可通达全身,这是因为体表与脏腑在形态、功能、生理与病理上都有若干的联系,而联系的关键即是经络系统,而其施术的关键部位即是腧穴。所以本章节的重点内容是介绍经络和腧穴。

5. 发疱疗法治痛经

痛经多因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因寒凝或血瘀,郁聚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络脉阻滞不通而致疼痛。此外,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子宫发育不良,以及子宫和生殖器炎症等也会发生痛经。痛经以小腹疼痛为主,随月经周期发作。疼痛时轻时重,多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隐痛不适。剧烈疼痛可波及全腹或腰骶或股内前侧,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恶心呕吐,甚至昏迷,但疼痛一般能自行缓解或于经净后消失。发疱疗法治疗本病,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和调理气血为主,多取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背部俞穴。

穴位:中极、关元、次髎、归来。

(1)大蒜乳没饼天灸:大蒜瓣20克,乳香、没药各15克,黄酒少许。先将乳香、没药共研为细末,再将大蒜捣烂如泥。于月经来潮前5天,取药末10克,大蒜泥5~10克,混合调黄酒少许,制成2个药饼如五分硬币稍厚大,贴敷在上述2个穴位上,外用胶布固定。各穴交替使用。2天换药1次。贴药后局部有灼热、辣痛感,务必极力忍耐。皮肤出现小水疱,可按常规处理。

(2)朝天椒天灸:朝天椒(如无朝天椒时,可用小辣椒代之)1~2个(大者)。将朝天椒捣烂如泥膏分为2份,分别贴在1~2个穴位上。上述穴位交替使用。贴药后盖以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发疱,即揭去。局部出现小水疱,按常规处理。隔日贴药1次,痛止停药。

(3)白芥子敷灸:白芥子适量研末,敷神阙穴(脐),用胶布固定,上置热水袋,每次30分钟,亦可用白芥子适量,研末酒调(醋调亦可),敷少腹部(气海、关元之处),烧灼疼痛时取掉。

(4)复方白芥子发疱灸:白芥子、吴茱萸、熟附片各等量。诸药混合粉碎成极细末,过筛后盛入瓶中,封闭储存备用。临用时取药末5~10克,加黄酒适量调和,软硬适度,捏成圆形药饼一个,贴敷于中极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贴药5~6小时后局部发赤,随之发疱,由小变大,3~4天水疱自然吸收结痂,每月敷一次,于每次月经来潮前敷药。本方发疱力较强,如水疱过大,可用消毒银针挑破,排尽黄水,再以紫药水涂之,以防感染。

(5)子午效灵膏:皂角100克,白芥子20克,白芷10克,桃仁10克,甘遂10克,川乌10克,草乌10克,细辛5克,山栀子20克,芦荟10克,杏仁10克,白胡椒5克,使君子10克,草决明10克,冰片2克,红花10克。诸药共研细末,密封干燥处保存,用时取适量,用鲜生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形硬纸上,每块5~8克,每次取6~8块,贴于穴位,胶布固定。每次贴48~72小时,贴3次为1个疗程,于经前3~5天贴治或痛时贴。贴药处可有热、红、痛、痒,起水疱,为有效征象。水疱按常规处理。

(6)发泡膏:取斑蝥、白芥子各20克,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状。敷时取麦粒大小一团,置于2厘米×2厘米的胶布中心,贴于穴位。每于经前5天贴第一次,月经始或始觉腹痛贴第二次。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当时或稍后即出现水疱,逐渐增大隆起,常2~3天逐渐干瘪结痂。

6. 发疱疗法的注意事项

(1)发疱疗法治疗痛经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对各种证型均有效果,其中对因寒凝经脉引起的病例效果尤佳。本法对原发性痛经治疗效果颇为满意,但对继发性痛经则疗效较差。

(2)关于灸治的时间,宜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治疗,根据发疱情况,每日1次,或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