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告别痛经36计
12352800000015

第15章 ——发疱疗法 (1)

第十二章——发疱疗法 (1)

1. 什么是发疱疗法

又称天灸法、自灸法、水疱疗法,它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疱有如灸疮,具有消炎止痛、祛病壮体的功效,既可治风湿骨痛等局部性疾病,又可治疗其他全身性病症。发疱疗法在我国流传已经很久,历代均有不少医家在临床上使用,例如,用大蒜、白芥子、斑蝥等药物发疱治疗疾病,《外台秘要》《本草纲目》等古医籍中均有记载。对发疱疗法的机制研究颇多,有人认为与针灸相似,主要是刺激穴位而产生效果,也有人认为是祛邪外出的一种特殊方法;更有人认为是两者协同作用,使气血流畅,经络疏通,祛邪外出。由于发疱疗法所用的药物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创伤,因而使其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发疱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学说为核心,通过药物对穴位及患处皮肤的刺激和吸收作用,藉经络的传导,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协调阴阳,达到外惹内效,而起防病治病的作用。发疱疗法所用的药物大多为药力峻猛、气味俱厚、辛香走窜、温热气锐之品,如白芥子、斑蝥、大蒜、墨旱莲、甘遂、威灵仙、蓖麻子、吴茱萸、马钱子、天南星等。可用单味药,也可多味药组方合用。

使用发疱疗法治病时应注意:①用药部位一定要严格消毒,预防感染,否则药物刺激性过大,可发生灼伤、起疱。②宜间歇性用药,每个疗程之间休息5~7天。③年老体弱者、小儿脐部和近心脏部位不宜使用。④面部、眼部、阴部、大血管附近的血管要慎用或禁用。⑤发疱药物多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有些还具有较大的毒性,因此切忌口服或随意乱敷。

2. 发疱疗法的源流与发展

发疱疗法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生产力十分落后,先民们在生存与发展中,人群时有疾病发生,或经常被虫兽所伤,或打斗坠落致伤而无药可施。久而久之,在与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古人找到了就地取材的治疗方法,逐渐学会了应用锋锐的“砭石”放血、刺病;用植物的叶、茎、根或泥灰、唾液外敷、涂抹创伤;用干草、树枝燃烧取暖、御寒病。随着长期的经验积累,先民们使用了天灸一词。南北朝时期宋懔撰著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有“八月十四日,民以露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即为用露水调朱砂蘸小指点头额的一种治病方法。发现了一些外用的治疗方法,这样原始的治病方法,如针、灸及药物敷、熨等外治法就形成了。

发疱疗法治疗疾病,是在药熨、涂敷等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记载。虽然当时未见天灸、自灸、发疱等词,但已知用刺激性的药物外用敷贴于穴位治疗疾病,只是当时尚处于萌芽时期罢了。在《黄帝内经》中有用桂心、蜀椒、干姜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以除风的记载。一般认为,明确穴位贴敷药物治病的,首推葛洪《肘后备急方》,云:“治寒热诸证,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巴和之,涂背后上(大椎穴)。”

至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它是我国西汉以前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用药经验总结。该书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有很多药物具有刺激发疱作用。

晋代,药物发疱治病,已为医家重视并应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有发疱治病的验方,如“治疗痈、肿毒,以斑蝥一枚,去足、翅,捻破,复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之封上,俟发赤起即揭去”。对发疱疗法的发展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至盛唐时期,药物贴敷发疱治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关键性的突破。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其撰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均有药物发疱的论述。《千金要方》中记载:“用墨旱莲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疱,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千金翼方》中记载:“治瘰疬未溃者,宜天灸,以毛茛鲜者捣泥,缚疬上,帛束之。俟发疱弃之。”孙氏对药物发疱治疗疾病,颇有发挥,论述精辟,描述了天灸需发疱的特点,扩大了发疱疗法的敷贴和治疗范围。可用药物敷于患处发疱治疗瘰疬疮疡等外科疾病,也可用其敷贴于穴位发疱治疗疟疾等内科疾病。这奠定了药物发疱谓之天灸的理论见解,天灸名称由此延续下来,为后世发疱疗法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代时期发疱疗法比较盛行,因其盛行于民间和详载于医家专著中,以发疱疗法治疗时令病,或结合节气、时令、部位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故对后世发疱疗法的应用有相当大的影响。

明代,我国著名医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露水条记载:“八月朔日收取,磨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瘵,谓之天灸。”同一时期的其他医学著作和文献,如《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增广验方新编》等医籍都记载了发疱疗法所用的方剂和方法,经临床验证,其疗效满意,确实可靠。

清代顾录在《清嘉录》中说:“八月朔日,蚤起取草头露磨墨,点小儿额腹,以祛百病,谓之天灸。”清代,著名医家吴师机集历代诸家外治大法之大成,并大量搜集民间的外治偏方、验方,通过其本人的大量医疗实践,系统地总结了外治法,撰写了《理瀹骈文》一书,可谓是集外治之大成,曾被誉为“外治之宗”。该书对发疱疗法亦作了全面总结,对发疱疗法的治疗原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量、操作方法及辨证施治等都作了精辟的阐述。吴氏以天灸疗法治疗内、外、儿、五官、皮肤等科疾病,“效如桴鼓”,为病者所喜施乐用。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其意是说,内治法、外治法在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相同,只是施用的方法不同罢了,而且“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足”。吴师机对发疱疗法的精辟见解和宝贵经验,为发疱疗法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

及至近代,发疱疗法与药物敷贴疗法及其他外治方法一样,越来越受到不少学者及专家的重视,在临床运用、理论研究、剂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而且有新的认识和关键性的突破。在天灸治疗机制研究方面,《中药大辞典》载:具有引赤发疱的药物贴于穴位皮肤上,起到一种“微面积的化学性、烧伤性刺激”作用。这种刺激首先作用在皮肤的神经感受器上,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达到止痛及治疗疾病的目的。更多的学者认为,发疱疗法一方面通过穴位经络和穴位信息效应,对体表穴位及感受器产生物理化学刺激,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经络系统的作用对内病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

目前研究人员亦从血液流变学、免疫学、内分泌及给药方式和途径等多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由于发疱疗法是经皮给药,不经过肝的“首关效应”,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pH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全身作用;皮肤角质层还具有储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血药浓度处于稳定状态,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可随时移去药源(即药物的可撤性)和减少给药次数,降低了病人个体之间和个体内的差异。近年来发疱疗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内外临床运用和实验研究的热点。另外,目前生产研究的自黏性高吸收外科无菌敷料,作为外敷药的载药体,替代纱布、胶布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有研究者研究设计了一种用高分子材料做成的敷贴用贴片,临床使用安全有效,药剂保存合理,有药效恒定持久、定位准确、药物不会向四周散发,药剂及整个药贴不易脱落。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人们对治疗疾病观念的改变,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的趋势,体现了中医传统特色,集药效与穴效于一体的发疱疗法——中医外治医苑的这朵奇葩,一定能够大放异彩,为人类造福。

3. 发疱疗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