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告别痛经36计
12352800000013

第13章 ——针刺疗法 (2)

第十章——针刺疗法 (2)

[主穴] 按证型分3组。①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②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③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 肾俞、次髎、地机、天枢。

[施术] 据所辨之证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28号2寸长之毫针,迅速破皮,然后沿皮下刺入1.5寸。针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后施行提插加小捻转的补泻手法,气滞血瘀型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平补平泻手法,气血两虚型用补法。但刺激宜轻。留针20~30分钟,每隔3~5分钟运针1次。针后,关元、足三里及归来可以艾卷做温和灸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6. 温针治痛经

[主穴] 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肾俞。

[配穴] 关元、命门。

[施术] 主穴每次取2穴,均双侧,配穴酌加1穴。以28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选一对主穴行温针。其方法为:用薄铁皮卷成高3~5厘米,直径2~4厘米圆筒,在筒壁上穿5~7排孔,每排8~10孔,在筒下端1.5厘米处做一铁篦上装满艾绒。先将鲜姜片中间穿孔套于针体贴放在皮肤上,点燃筒下端艾绒套在针体上,并行固定,随时从底部用吸附橡皮球打气助燃。当皮肤有灼热感时再加生姜片垫上,保持筒内一定温度。于月经来潮第3~5日行第1次温针,以后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7. 电针治痛经

[主穴] 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曲骨。

[配穴] 足三里、地机、太冲、商丘、合谷。

[施术] 以主穴为主,如效不显,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之前面4穴用28号毫针刺之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为2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曲骨穴用红外线照射。每次均为30分钟。配穴亦施以电针,法同上。每日1次。

8. 皮肤针治痛经

[主穴] 行间、公孙、隐白、太冲、三阴交、关元。

[施术] 主穴均取。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以腕力进行弹刺,刺时要求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垂直。每分钟叩刺70~90次。每穴叩刺约1分钟,中等强度刺激,以局部微出血为度。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治疗,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3个月)。

9. 针刺承山穴治痛经

承山属膀胱经的穴位,在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之间,用力伸小腿时,人字纹凹陷中就是本穴。针刺时要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用2~3寸毫针,快速直刺1.5寸深,得气后用泻法行针2分钟,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承山穴具有舒筋活络等功能,主治腰痛、腹痛等症。本法对气滞血瘀型痛经效果良好。

10. 针刺至阴穴治痛经

至阴属膀胱经穴位,在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至阴穴具有温经通脉、暖宫散寒的功效,对寒性及寒湿凝滞型痛经有良效,对气滞血瘀型痛经也有一定疗效。治疗痛经多用灸法,患者取坐位,双手各持艾条1根,点燃后,在双侧至阴穴的上方或侧方,距穴位约1寸远,固定不动悬灸之,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但不能烫,直至穴位周围有红晕为止,每次灸15~30分钟,于月经前3天开始,至月经净后为1个疗程,对宫寒性痛经一般2个疗程可治愈。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精的充盛与否关系到胞宫的发育和月经的通畅。至阴穴为膀胱经穴位,故灸至阴穴可温通经脉、暖宫散寒,对虚寒性及寒湿凝滞而痛经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1. 针刺次治痛经

次髎穴为膀胱经穴位,在第一骶后孔凹陷中,或在髂后上棘与背正中线之间,距正中线0.8寸处。治疗痛经时患者取俯卧位,取双侧次髎穴,常规消毒,用4寸毫针进针2~3寸,当病人小腹内有沉胀或酸麻感时,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30分钟,期间行针1~2次。

次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与肾经相表里,位居腰骶,具有壮腰补肾、通经活血、理气调经之功。故针灸次髎穴治疗痛经有良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痛经患者,对寒凝性痛经加灸法效果更佳。

12. 针刺提托穴治痛经

提托穴适用于虚寒性痛经的治疗。此穴位于下腹部,脐下3寸,左右旁开各4寸处;或髂前上棘前0.5寸,腹股沟上1寸处。它位于脾经大横穴下3寸处。

适用于子宫脱垂、痛经、下腹痛、肾下垂等。治疗痛经时可采用双侧针灸方法,针刺0.8~1寸深,针感酸、麻至耻骨联合部。痛经开始时使用,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如果采用艾灸法,每次灸3~7壮(艾绒做成枣核大小,放在涂有凡士林的穴位皮肤上,艾柱尖点燃,燃之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时去掉,此为灸1壮,再换艾柱灸之为第2壮……),每日灸1次,直至痛经缓解或消失为止。

13. 针刺气海幕穴治痛经

气海幕穴位于膀胱经气海俞穴内侧0.5寸处,位于腰背部第3~4腰椎棘突之间,左、右旁开各1寸处。

适用于附件炎、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下腹胀痛、腰痛等症。治疗痛经时采用针法,用2~3寸不锈钢毫针,针尖向下沿皮下斜刺1.5~2.5寸,针感局部胀痛。痛经时开始施针,每日1次,留针30分钟,直至痛经缓解止。

14. 针刺腰灵穴治痛经

腰灵穴位于督脉阳关穴两侧旁开1寸处,于腰背部第4~5腰椎棘突之间,左、右旁开各1寸处。针刺腰灵穴主治腰痛、痛经、膀胱炎等。治疗时用2.5~3寸不锈钢针,直刺进针2寸深,针感腰部及臀部酸麻胀。痛经发作时施针,每日双侧各1针,留针30分钟,直至痛经缓解。

15. 针刺合阳穴治痛经

合阳属于膀胱经穴位,在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的交会之处,故名合阳。合阳穴具有散寒导气、调经止痛之功,针灸合阳穴治疗痛经效果良好。

合阳穴位于肋腘窝横纹中央下2寸,俯卧取穴在委中穴直下2寸,与承山穴的连线上。针灸时取双侧合阳穴,常规消毒,用2~3寸毫针进针1~1.5寸深,平补平泻法,使针感放射到足底部2~3次,然后用0.5~1寸长的艾条段插到针柄上点燃,灸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经期、经前均可施治。有人用上法治疗原发性痛经45例,取得了痊愈(疼痛消失,半年内无复发)36例,显效(疼痛减轻,半年内有复发)9例的良好效果。

16. 针刺十七椎穴治痛经

十七椎穴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在两侧关元俞穴连线的正中点。治疗痛经时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十七椎穴处皮肤,用2~3寸毫针,直刺1~1.5寸深,得气后予以强刺激,快速旋转,使针感向小腹传导,持续行针0.5~1分钟,痛经减轻或消失后,留针10分钟,待患者面色转红后才能取针。有人曾用本方法治疗痛经64例,痊愈(针后0.5~3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留针10分钟后面色转红,腹痛消失)59例,显效(针后痛虽减轻,但未完全消失)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以上。

十七椎为经外奇穴,又名腰孔。从循经上看,穴居督脉,与督脉密切相关。由于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之功能,故取十七椎穴通调诸阳,通而不痛。其能疏经活络、调理冲任,治疗腰腿痛、痛经等症。另外,从解剖部位上看,十七椎穴下有第5腰神经分布,与其他神经形成盆腔神经丛,组成子宫阴道丛等次级神经丛,分布于生殖器官,因此针刺十七椎穴可调节子宫肌收缩,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17. 针刺心悸点、头顶点治痛经

心悸点,位于手掌部,第5掌指关节的桡侧缘。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悸、痛经、月经量过多等症。治疗痛经的方法是:取心悸点穴,局部皮肤消毒,用0.5~1寸毫针,直刺0.2~0.5寸深,针感麻酸至指尖部。痛经发作时,取双侧心悸点穴施针后,可留针0.5~1小时,期间每10~20分钟来回捻转刺激1次,直至痛经缓解为止。

头顶点,位于手中指背侧桡侧缘,中指呈屈曲位,近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的指间关节部,左、右手各1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头顶痛、痛经等症。治疗痛经的方法是:取头顶穴,用0.5~1寸毫针,紧靠骨膜直刺0.3~0.5寸,不进入骨膜,针感局部痛。痛经双侧施针后,可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针1次,直至痛经缓解为止。

18. 梅花针治痛经

梅花针,又名七星针、皮肤针,是一种多针浅刺的针术。适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梅花针针刺的方法分重刺和轻刺,重刺叩打时用力较重,以微出血为度,适用于背部、腰部及臀部肌肉较厚的部位施针;轻刺用力较小,以不出血为度,适用于眼周围及头部等肌肉较薄的部位施针。弹刺部位因病而异。梅花针治疗一般隔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休息5~10天后可再行第2个疗程。

梅花针治疗痛经可选用腰骶部的夹脊穴,一般以肾俞到次髎穴范围内的夹脊穴(离脊柱后中线旁左右0.5寸范围内,每一脊突一组穴位)。采用重刺法,顺着肌肤纹理由肾俞到次髎,由内到外弹刺一遍,从月经前2~3天开始,隔日1次,到月经完止。另外,治疗痛经的梅花针也可选用腰骶部、下腹部、带脉区的关元穴为主,配胸椎8~10两侧、三阴交穴等,采用中等强度刺激。从经前1周开始,每日或隔日1次,至月经完为止。

19. 针刺疗法的注意事项

针刺可选用单穴,也可选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若欲增强某一方面功能者,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应;如果想要调整整体功能者,可选一组穴位,以增强其效果。在具体运用中,可酌情而定。

用针刺保健养生益寿,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时间不要太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异。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小儿,进针更不宜过深,但形盛体胖之人,则要酌情适当深刺。

针刺时应避开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针刺,过于疲劳、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怀孕3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禁针。此外,凡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