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告别痛经36计
12352800000012

第12章 ——针刺疗法 (1)

第十章——针刺疗法 (1)

1. 什么是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采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体表的穴位,运用各种方法激发经气,以调整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常用疗法。针刺疗法方法多样,诸如毫针、耳针、头针、颈针、火针、手针、足针疗法等。近年来针刺疗法与其他治法相结合,又创造出许多新的针法,如针刺与电刺激相结合而成为电针疗法,与药液相结合而成为水针疗法等即是。

毫针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针具,自古以来中医视之为针刺疗法的主体。为了适应不同穴位和病情的需要,其制作的毫针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施治时,强调辨病证而取穴,注重采用相适应的针刺手法以增强疗效。毫针疗法具有调理全身气血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等作用,加之操作方便,取效迅速可靠。据初步统计,本疗法对300余种病证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余种病证疗效甚佳。

耳针疗法是指用耳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上的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针具有毫针、耳毫针、揿针、颗粒式皮内针、环形皮内针、三棱针等。通常采用耳穴针刺、耳穴电针、耳穴埋针、耳穴电兴奋、耳穴注射、耳穴敷药、耳穴贴磁、耳穴温针、耳穴按压、耳穴刺血、耳穴电离子透入等方法治病。本疗法不仅用于许多功能性疾患,对于部分器质性疾患亦有良好效果。

头针疗法是将针刺法与现代医学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结合起来,在头皮特定区行针治疗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如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手针疗法是用毫针刺激手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手穴有近30个,如手背腕横纹中点处称“升压点”,主治低血压;拇指桡侧掌指关节赤白肉际处称“踝点”主治踝关节痛;在掌面中指第一节关节横纹中点处称“小儿消化不良点”,主治小儿消化不良。

足针法是用毫针刺激足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足穴亦有30个,如“1号穴”位于足底后缘的中点上1寸,主治感冒、头痛、鼻炎、上颌窦炎;“7号穴”位于足底后缘中点直上5寸处,主治哮喘、大脑发育不全。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粗针用火烧红针尖后,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等作用。施治时既可刺入穴位,亦可刺入某些病变的局部(如鸡眼)。常用以治疗阴疽、瘰疬、腱鞘囊肿、乳腺炎脓肿已成之瘘管等病证。采用火针时要注意防止感染等。

电针疗法是通过针刺穴位和利用电刺激的综合效应施治于人体,再经由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替代人工长时间的手法操作,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此法目前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亦应用于针刺麻醉。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在经络穴位内的持久刺激作用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般应结合病证选穴,通常采用穿刺针埋线法、三角针埋线法、切开埋线法、穴位结扎法等方法埋线,主要用以治疗哮喘、胃痛、腹泻、遗尿、癫、痿证等病证。

皮肤针疗法是用多支短针浅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因该疗法刺激仅限于皮肤,故又称“皮刺疗法”。常用小锤形的七星针、梅花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叩刺病变局部,用以治疗内儿科多种疾患,皮肤科常见病证(如癣、皮炎等)。

2. 针刺疗法的治病原则

针刺疗法的治病原则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决定的。疾病的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不外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故而称为八纲。关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又《灵枢·经脉》也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指出针灸治病,凡邪气盛满时,当用泻法,以泻其实邪;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时,应用补法,以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若属热邪,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泻其邪热。若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时,当用留针法,以使阳气来复而祛散寒邪,或用灸法以助阳散寒。若气血瘀滞,闭阻经络时,用出血法,以祛除其瘀。若阳气不足而脉陷下时,则宜用灸法,以升阳举陷,若非他经所犯而本经有病者,则取本经腧穴,以调其气血。因此在临床运用针灸治病时,必须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运用望、闻、问、切四诊配合其他方法,确立八纲,始能决定针灸治疗原则。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也是八纲中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般说来病在表、在腑、属实、属热者为阳;病在里、在脏、属虚、属寒者为阴。《灵枢·寿天刚柔》载:“审之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临床上阳证多实热,宜针用泻法,或用疾刺法或刺出血。阴证多虚寒,宜针用补法,用灸法,置留针。这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表里一般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它对针刺的深浅,有密切关系。《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病有在脏腑,有在经络,有在皮肉,有在筋骨者。在经络、在皮肉者,属表,针灸治疗宜浅刺疾出;在脏、在腑、在筋骨者,为里,针灸治疗时宜深刺久留。至于外感六淫之邪犯人之表证,宜用泻法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病邪传里,深入脏腑者,应根据不同情况,或针或灸,或补或泻,或针灸并用,酌情而施。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一般说寒证是人体阴气盛或阳气虚而不能抵御寒邪而导致的疾病。针灸治疗时应根据寒邪在表在里、属虚属实等不同情况采用留针或用补法,或用灸法,或针灸并用。热证是人体阳气盛或阴不足不能抗御热邪而导致的疾病,可见于五脏六腑,或某经的全身或局部症状,既可见于表证,也可见于里证,针灸治疗时,一般宜疾刺用泻法,或刺出血,不用灸法。

至于寒热夹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则宜一一详辨。真寒假热,应从寒治,真热假寒,则治当从热,寒热夹杂,则温清异用。临床时根据病机而灵活施治。

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长。虚因正气不足,《素问·通评虚实论》载:“精气夺则虚。”泛指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疾病。针灸治疗时,当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素问·通评虚实论女》曰:“虚则补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实是邪气的旺盛或人体功能的过度亢盛。《素问·通评虚实论》载:“邪气盛则实”。《灵枢·根结》更说:“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急泻其邪,故曰有余者泻之。”大凡形实邪实所导致的病变,针灸治疗时即当针用泻法或出血,以泄其实邪。至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则应根据虚实的轻重,采用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补泻兼施的治法,做出适当处理。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某些穴位,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针刺对正常人或患者,均具有使白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增强的作用。针刺足三里还可以引起硫氢基酶系含量增高。硫氢基为机体进行正常营养代谢所必需,对机体抗病能力有重要作用。这就进一步说明,针刺法确实具有保健防病、益寿的作用。

3. 针刺疗法治痛经

取穴:①肝郁气滞,疏肝理气解郁,取中极、归来、曲泉、三阴交,太冲。②寒湿凝滞,温中利湿,取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③气血不足,调补气血,针灸兼施,取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④随症配穴,乳房胀痛加支沟,腰脊酸痛加肾俞。

中极属任脉,任脉通于胞宫,与归来相配,二穴可以调理冲任,行气活血;曲泉、太冲疏肝理气解郁,三阴交行经止痛。气海、关元温中祛寒,再配以三阴交又可健脾利湿;血海活血通经。脾俞、胃俞、中脘、三里诸穴,可以健脾胃,增强气血生化之源,补益气血。

肝郁气滞与寒湿凝滞二型均采用泻法,其中三阴交一穴采用强泻法,使针感上传,止痛效果明显。气血不足型用补法,它与寒湿凝滞型都可以配合灸法。治疗痛经实证病人,一般宜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每天治疗1次,待月经来潮时停止治疗。而治疗痛经虚证病人,需待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隔1天治疗1次,待月经来潮时停止治疗。一般均需治疗3~5个月经周期。

针灸治疗痛经一般对原发性者效果明显,不但止痛作用快,有时还能根治。有学者报道,针灸所以能治疗痛经,因为它能调整内分泌功能,调整月经周期,改善生殖器官的功能活动。对继发性痛经快速止痛作用也很强,但不能根治,需要针对病因治疗,方能收到良效。对于痛经患者要想立即止痛,三阴交必须重泻,酸胀感应上传者,都能收到好效果,反之效果差。

4. 体针治痛经(1)

[主穴] 分2组。①承浆、大椎;②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 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

[阿是穴位置] 下腹部压痛点。

[施术]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亦留针30分钟。十七椎下,以28号1.5~2寸针快速刺入皮下后,针尖对准第5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放射,待剧痛缓解可根据症情,持续提插捻转运针5~10分钟,予以留针30分钟。阿是穴用艾卷做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承山穴双侧均取,以6寸毫针速刺入皮,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15~30分钟。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扩展到小腹部,留针15分钟。上法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5. 体针治痛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