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43

第43章 正 虚 (5)

第二节 正 虚 (5)

8月10日二诊:头昏,气短好转,****坠胀减轻,但排便仍感困难不爽,余症同前。原方加枳壳9g,宽肠理气。继服5剂,用法同前。

8月15日三诊:头昏,气短已不明显,****坠胀感消失,排便好转,但仍感困难。引乃气复血生,但津枯肠燥一时难复,故配丸药1料,缓慢服用。

黄芪30g,党参24g,白术15g,当归30g,生地黄30g,何首乌60g,火麻仁60g,枳壳15g,肉苁蓉30g。

诸药蜜制为丸,每丸重9g,贮于器皿内,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

9月6日四诊:药后便秘基本缓解,为巩固疗效,上药再配1料,用法同前。后经随访,便调通畅,诸症悉平。

按:便秘之证,历代医家,分类繁杂,有风秘、热秘、虚秘、气秘、显秘等种种名称,很不便治疗。如《景岳全书·秘结》篇说:“此其立名太烦,又不确据,不得其要,而征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故主张沿用伤寒论“阴结”“阳结”分类法。本案为产后气耗血损,津伤阴亏,肠燥失润所致之“阴结”便秘。津伤不能输布下润肠道;气耗无力传送运化糟粕。治疗首当益气养血,佐以润肠通便,从本着手。由于长期便秘,气耗血损渐甚,且有中气下陷之****坠胀感,故投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助运,升提下陷,配润肠丸润下通便。妙在加用枳壳、何首乌、肉苁蓉理气润燥。后以丸药调理,而获痊愈。大凡久病、虚病,当以丸药缓图其效。舍此则“欲速不达”,虽效而不巩固,病终不愈。为医不应“以见效索谢而去”之美颂,而应断其遗患之根源,乃为疗疾治病之要旨。

医案出处:《刘选清临证经验选》

验案4

徐某,女,76岁。1974年9月25日初诊。

素有习惯性便秘,近7天来腹胀痛,大便闭结不通,胃脘胀闷,烦热,夜寐欠安,不欲饮食,经服硫酸镁及****均未见效。腹部压痛,左下腹可扪及硬便。舌红苔中间黄褐秽,脉沉弦数。

辨证属气血两亏,化热灼阴。治以急下存阴,清热通秘。

大黄8g,芒硝12g,枳实9g,厚朴9g,炙甘草6g。

9月27日二诊:服上药,2剂后,便下硬如羊矢,腹痛减,但仍胀闷不适,颜面及下肢水肿,秽苔见退,脉数势减。再拟行气化湿,养血润燥之法。

苍术10g,厚朴6g,炒青皮10g,火麻仁10g,槟榔10g,茯苓10g,牵牛子20g,滑石20g,木香6g,当归12g,肉苁蓉30g,龙胆草10g,大黄6g。

10月2日三诊:服药5剂,大便通畅,日行1次,水肿已除,舌淡苔薄白,脉沉弦小数。再拟丸剂常服,以谋缓图。

肉苁蓉60g,白芍60g,当归60g,火麻仁45g,生甘草30g。

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早、晚各服1丸。

按:年逾古稀,气血早衰于未病之先,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液枯耗,不能下以滚润大肠;阳明传送无能,又乏润养则糟粕残渣闭于肠中不失为见秘结不通之症。便闭日久,必形成化热伤汝之势,不失为案中除便秘腹痛等症外,尚有热盛伤阴之见。年老体弱之人,临证本当禁用峻攻急下之法。但此例患者已便闭7日,诸法兼用均未奏效,可见热与燥结久羁,津枯甚虞,真阴有随之消亡之虑。不予攻下不能驱其燥热之邪,亦不能救其欲亡之阴。病情危急,不仅要下,而且必须急下,否则正愈虚而邪愈实,致成攻补两难,不可药救之患。故首以“大承气汤”急以存阴,并加入甘草一味,甘缓和中,以缓其峻猛之忧。药后便通,再用行气化湿,养血润燥之法,标本兼顾。由此可见,年老禁下是言其常,急下存阴乃言其变,治病首当分清标本虚实,然后遵循先后缓急之序,紧扣病机、步步深入,主能获效。

医案出处:《崔文彬临证所得》

验案5

刘某,女,55岁。

便秘六七年,经常燥结,五六日1行,屡治未愈,由去冬病势加重,腹中冷,背痛,食少,食即胸满闷胀。舌淡苔薄,脉沉滞而细。脾气不升,胸满闷胀。胃气不降,便结不润。虚人血少津亏,非属火郁结燥。

脉症相合,当宜缓通油润。拟以养阴润燥为法治之。

薤白10g,郁李仁10g,全瓜蒌20g,蚕沙(炒皂角子6g同布包)10g,火麻仁20g,桃仁6g,砂仁3g,玫瑰花6g,杏仁6g,豆蔻仁3g,厚朴花6g,北沙参12g,炒枳壳5g,於术5g,丹参12g,生谷芽10g,生麦芽10g。

二诊:服药6剂,食欲渐增,大便好转,小溲多,背痛已轻,但饭后仍有胸腹胀感,前方加减治之。

薤白10g,莱菔子6g,全瓜蒌20g,莱菔英6g,赭石(旋覆花6g同布包)12g,炒枳壳5g,砂仁、豆蔻仁各3g,刀豆子12g,於术5g,桃仁、杏仁各6g,桔梗5g,紫厚朴5g,焙鸡内金10g,北沙参12g,陈皮炭6g。

三诊:前方连服4剂甚效,大便已趋正常,仍遵前方增损收功。

薤白10g,莱菔子6g,全瓜蒌20g,莱菔英6g,炒皂角子(蚕沙10g同布包)10g,炒枳壳5g,厚朴花6g,柏子仁10g,於术5g,玫瑰花6g,火麻仁15g,酒丹参12g,焙鸡内金10g,当归10g。

按:本案在理气基础上,用麻子仁丸加沙参、当归养血通便。

医案出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验案6

凌某,女,51岁。1978年2月9日初诊。

患者有便秘史,半个月前曾经高热神昏,住院治疗,出院后身热虽退,大便不通,痛苦殊甚,脘腹作用,非服泻药不解,小便黄赤,胃纳呆钝,四肢酸软无力,脉象濡细,重按即无,苔薄黄前半薄嫩,舌质稍红。

中气素虚,传导无力,近因高热之后,元神受灼,津液耗损,气液均感不足,拟和脾益气,养阴润燥。

太子参18g,金雀根30g,炙甘草4.5g,炒陈皮9g,北沙参12g,玉竹12g,麦冬9g,鸡血藤30g,炼白蜜30g,火麻仁15g,炒白芍18g。4剂。

2月15日二诊:大便已行,先实后溏,解而不畅,四肢酸软无力,脉细小少力,苔微黄,前半薄嫩。前方去火麻仁,加何首乌30g。5剂。

2月21日三诊:大便隔日1行,解而不畅,胃纳渐增,肠鸣矢气,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脉细小滑,较前有力,苔薄黄前半薄嫩。仍守前方、前法又服15剂。

3月16日四诊:大便间日1行,尚畅质软,纳食增加,精神渐振,时或双臂酸麻,脉细小滑有力,苔薄黄尖边薄淡嫩。前方去金雀根、炼白蜜,加黄芪12g,扁豆12g。5剂。

按:习惯性便秘,中气衰惫已久,热病之后,烁伤津液,脾气失运,大肠传导失职,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古称脾绝,《伤寒论》主以脾约麻仁丸,但此病例大病后津液内伤,况素体气血不足,如用脾约麻仁丸攻逐,更耗其中气,脾愈虚而肠愈燥,故效法仲景,变其处方之制嘱用益气和脾,养脏润燥。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7

女,43岁。2005年11月10日初诊。

便秘6年,大便干结如羊屎状,数日1行,平时依赖大黄苏打片、番泻叶等排便,服药则泻,停药复结。伴口干欲饮,腹胀不适,盗汗,心烦,腰膝酸软,舌质干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辨证属阴虚燥热型,予滋阴润肠汤治疗。

决明子20g,熟地黄15g,生何首乌20g,山茱萸10g,黄精20g,麦冬15g,玉竹10g,玄参10g,火麻仁10g,枳壳10g,槟榔10g,当归10g,桃仁10g。

11月17日二诊,服药2剂后即排出成形软便,每日1次,腹胀消失。7剂后诸症均缓解,时有盗汗。予前方加浮小麦30g,地骨皮10g。

11月24日三诊:大便质软成形,每日1次,排便通畅,余症悉除,上方7剂巩固治疗。半年后随访,排便正常。

按:阴虚燥热型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数日1行,口干欲饮,腹胀不适或有隐痛,精神欠振,或有盗汗、心烦、腰膝酸软,舌质干红少津或有裂纹,苔薄,脉细或细数。此型以阴津不足为主,燥热虽不盛,但可损津耗液。因此治疗重点在于滋阴增液兼清热润肠。

医案出处:王文文,等.沈玉明治疗药物依赖性便秘的经验.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33

验案8

梁某,女,30岁。2003年1月16日初诊。

便秘3年。患者3年来大便难排,干结,需服调肠通便药(如排毒养颜胶囊等)方能排出,不服药则3~4日大便1次,便干,量少,有时形如羊屎。患者便秘为自第2次生产后开始。一般无腹痛,纳一般,寐差,梦多,易醒,小便调,口干无口苦,无潮热盗汗。舌干红,苔薄白,脉弦细。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直肠测压和胃肠通过时间试验提示混合型便秘。

中医诊断为阴虚肠燥之便秘。治宜滋阴润肠通便。方用增液汤加减。

玄参30g,干地黄30g,麦冬30g,玉竹30g,枳实15g,大腹皮15g,广木香(后下)12g,火麻仁30g,郁李仁15g,虎杖15g,当归12g,炙甘草5g。

同时予生物反馈训练。间断治疗2个月,目前排便困难较前明显减轻,继续坚持门诊复查,以期巩固疗效。

按:《医宗必读·大便不通》说:“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乃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方中增液汤滋阴生津;玉竹助养阴之力;火麻仁、郁李仁、虎杖增润肠通便之效;大腹皮、广木香调畅气机,《本草纲目》曰:“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大腹皮可以“降逆气”,两药合用,使气机调畅,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本方妙用当归,不仅可以补血活血,且可以润肠通便,上药共用,相得益彰,疗效显著。

医案出处:张淼,等.罗云坚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经验.河南中医,2005;25(7):15

七、肺气阴虚

验案1

蒋某,男,35岁。

因外耳道脂瘤、耳疖、中耳炎住院,经治疗各病有好转。近日大便干燥,3~4日1次,又服醋酚酊无效,1969年11月12日邀会诊。患者大便干燥,3~4日1次,需服泻药方能解出,口干舌燥,食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属肺阴不足,津枯肠燥。治则滋阴润肠。方用玉竹饮加味。

石斛15g,玉竹15g,麦冬15g,玄参15g,天冬15g,葛根15g,枳实10g,火麻仁30g,杏仁10g,郁李仁30g,甘草3g。

11月15日二诊:服药2剂后大便已通畅,夜间口仍干燥,脉细弦数,舌淡红苔薄白。肺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当滋阴生津润肺。玉竹饮加味。

沙参20g,石斛15g,玉竹15g,麦冬15g,玄参15g,葛根15g,天冬15g,生地黄15g,生甘草5g。

11月17日三诊:服药2剂口干减,耳鸣头昏乏力,脉细弦,舌淡红苔薄白。气虚胆火上于清窍,宜益气升清泻胆火,益气聪明汤加减。

太子参15g,生黄芪15g,荷顶3个,蔓荆子15g,葛根15g,炒黄柏5g,白芍15g,磁石30g,甘草3g。2剂。

头昏,耳鸣等症消失而愈。

按: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阴)不足不能滋润大肠,且肺气不降大便不行致口干便秘。用玉竹饮补肺津,方中葛根升津液和开肺气,枳实降大肠之气推荡大便外出,2剂收效。

医案出处:《李幼昌临床经验选集》

验案2

张某,女,70岁。

肺气肿病史20年。便秘30年,大便4~5日1行,需用开塞露方可勉强排便,质硬,腹胀,纳眠可,小便可,舌淡嫩、苔黄腻,中有裂纹,脉细滑。

辨证为气阴两虚,湿热阻滞。

厚朴15g,枳实15g,槟榔15g,火麻仁30g,杏仁20g,瓜蒌30g,桔梗15g,白芍15g,生地黄30g,当归10g,黄柏15g,虎杖15g。

患者服用7剂后,大便情况有所改善,4~5日1行,质仍硬,舌淡嫩、苔较前略变薄、黄腻,脉细滑。继予上方服用3周后,症状明显改善。

按:方中全瓜蒌清热化痰,润肠通便。患者年老体虚,肠道失润,以火麻仁、杏仁润肠通便;桔梗宣发肺气,配合枳实,两药一升一降,通调气机。生地黄滋养肠道之阴;当归养血润肠;厚朴、槟榔行肠中之滞;黄柏清热燥湿;虎杖有清热利湿之功效,并有通便的作用。患者舌淡嫩,脉细滑,体质本虚,症状改善后应以加强补益肺脾之气,以扶助人体正气以善其后。

医案出处:方芳.陈延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中医杂志,2007;48(9):790

八、肺失宣肃

验案1

王翁近逾六旬,于月前偶感风寒,遂恶寒发热,四肢酸楚,咳嗽微喘,鼻流清涕,服“去痛片”后,微汗出,诸症悉除,惟轻咳不已,旋即大便燥结。观其面微红,苔黄,脉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