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42

第42章 正 虚 (4)

第二节 正 虚 (4)

方中当归养血、润燥、滑肠;生地黄、玄参、麦冬系清热、润燥、增液之主剂;沙参补肺阴而清上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清则水津而,阳明得雨露之润耳;秦艽本为风药中之润剂,但能去肠胃之热,配当归而能滑肠,此乃临证之实验所得;郁李仁润燥通便;瓜蒌生津而润大肠;肉苁蓉补肾命而滑肠,虚补之良品;枸杞子滚肝肾而润燥;地骨皮清热除蒸;甘草清热和中。

7月8日二诊:患者服上方5剂,五心烦热已退,大便润滑畅通,腹痛止,食欲增进。舌质淡苔少,脉象细数无力。考虑系气阴仍虚,以前方加糖力参9g。继服5剂而愈。

医案出处:《袁正瑶医术验案集锦》

验案3

鲁某,男,55岁。1989年10月11日初诊。

肝阳头痛多年,习以为常(血压高,药物控制在19.95/11.97kPa左右),一般夏秋较适,冬春则剧,头痛升火,少寐心悸,自己亦摸出病情,注意调摄,但因工作繁重,亦放松不了。近年大便常秘结,二三日1解,甚至四五日才解,解时颇感困难,需要很长时间,努挣才下,挣至头昏目黑,几乎不能站起来,深以为苦。如果偶得大便通顺,则身轻舒适,眠食均佳。听说高血压病影响心脏,便秘是个危险讯号,心情有些紧张,故一般通便药都用过了,疗效一时,总不能改变病情。

诊时,面赤气粗,躁急多言,既烦工作,又恼便秘,希能一药即解决问题。两手脉均弦滑,左按之较细,偶有歇止,舌红而暗,苔薄黄腻。

肝肾阴伤,风阳僭逆,这是总的病机。而舌暗脉结,心血又有瘀阻;大便不通,亦属于血燥热风便秘为患。治仿李东垣通幽汤(归、生熟地黄、草,升、桃、红)方法,标本兼顾。

炒生地黄10g,当归10g,白芍15g,羌活10g,桃仁泥10g,红花10g,川牛膝、怀牛膝各10g,泽泻10g,牡丹皮10g,夏枯草15g,珍珠母(先煎)30g,芦荟3g。5剂。

二诊:药效喜出望外,已得2次顺利大便,心安寐熟,如释重负,要求调理巩固。观其神情安舒,眠食均佳,脉较平和,薄黄腻苔亦化。效议再进,无事更张。原方5剂。

三诊:大便通顺,顾虑自释,余症亦有改善,再为调理巩固,嘱原方去芦荟,每隔1天,服药1剂,连服5剂。再隔二三天,又服1剂,连服5剂,停药。

医案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丁光迪》

验案4

秦某,女,28岁。1998年8月21日初诊。

患者今年7月28日顺产一女婴,产后不久大便次数减少,并逐渐出现大便干燥,进而自产后半个月出现便秘,3~5天方能解便1次。曾有人介绍麻仁润肠丸,但怕有不良后果,不失为请中医指导。问诊得知患者产后汁分泌不足,恶露时间较长,睡眠欠安,口干纳少。舌淡红、苔薄白而干,脉细弱。

病为产后便秘,证属脾气不足,血虚肠燥;法当益气养血,润肠通便。方取归脾汤加减。

炙黄芪、生白术、当归、白芍、炒酸枣仁、何首乌、生麦芽各15g,枳壳、炒神曲各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2剂,大便已通,服完余剂,患者纳食增加,睡眠改善,口干缓解,乳汁仍显不足。

上方去枳壳、何首乌,加丹参15g,益母草15g,漏芦10g,再服6剂,并嘱患者加强营养,多食汤食。

三诊:大便通畅,乳汁增加,眠食俱安,遂停药。

按:大肠为传导之官,将水谷精微吸收之后所余糟粕下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这一生理过程有赖于脾胃的升降,又需要津液的濡润。本例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恶露时间较长,表明脾肾虚弱,固摄失职,气血两虚;加之睡眠不足,调养不济,气血难复。脾气虚弱传化无力,津血亏虚肠道失濡,故大便干燥,便秘难解。阴津不足故口干,脾气虚弱故纳少。舌淡、苔干,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征。此为产后常见病症之一。

产后气血两亏,调养失当,不宜可引起多种病症,如乳汁分泌不足、便秘、恶露不尽等,同时由于正气衰弱,容易招致风寒引起产后关节炎、产褥热等病症。治疗此类疾病总不离益气养血扶正之品,但由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故不可峻补。本案采用炙黄芪、生白术、当归、白芍、何首乌、丹参、益母草益气养血,兼能润肠,平缓无奇,可达通便之功。加之用枳壳、神曲、生麦芽消食和胃,不致碍胃困脾,脾胃能保持健运,不愁气血不复。再用炒酸枣仁安神,漏芦通乳,标本兼顾。

医案出处:《赵冠英验案精选》

验案5

兰某,女,24岁。2006年4月12日初诊。

便秘三四年,加重1个月,伴腹胀,使用三黄片、果导维持大便每日1次,体瘦,舌暗,少苔,脉沉数。

辨证属阴血不足,肠腑不通,气血瘀滞。治以滋阴养血,通腑泄浊,理气活血。

肉苁蓉30g,怀牛膝15g,当归20g,升麻6g,炒白芍20g,泽泻10g,决明子、火麻仁、酸枣仁各15g,麦冬12g,杏仁10g,大黄(后下)5g,芒硝(后下)10g,厚朴、枳实各10g,桃仁3g。4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其停服三黄片、果导片等药。

4剂后诸症缓解,大便1日2次,不稀,前方加减;继服7剂后大便每日1次,前方略作加减;继服7剂,建议其隔日1剂,大便每日1次;前方继服7剂,嘱其每3日1剂,逐渐停药。

2个月后随诊,临床痊愈。

按:该患者辨证明确,为典型的阴血不足所致的便秘,因此,治疗从肝肾入手,使用济川煎加减。方中使用肉苁蓉、怀牛膝滋肾阴以通便,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肝体,上四药配伍,治便秘之本;大黄、芒硝泻下攻积,决明子、火麻仁、酸枣仁润肠通便,便秘日久,气血运行不畅,配厚朴、枳实行腑气,桃仁活血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配杏仁宣肺,提壶揭盖;升麻与泽泻配伍,升清降浊。全方点睛之处在于升麻的使用,升麻入阳明胃经,善升清阳,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有欲降先升之妙。

医案出处:王丽颖.李献平教授辨治女性习惯性便秘的经验.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21(4):30

验案6

王某,女,27岁。2001年3月21日就诊。

因难产致大出血,已产后30日。面色萎黄无华,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动则气喘,心悸,夜寐不安,五心烦热。大便7日未排,数次登厕,耗时费力。近2日恶闻谷气,恶心欲呕,腹胀不适加重。舌淡苔薄白,脉芤。

证属血虚便秘。治宜养血润肠通便。

当归25g,黄芪24g,火麻仁30g,生何首乌12g,生地黄、熟地黄各9g,阿胶(烊化、兑服)10g,玄参9g,莱菔子9g,山茱萸9g,炙甘草9g,肉苁蓉9g,枳壳9g,陈皮6g,麦冬9g,沙参9g,郁李仁6g,竹茹9g,赤芍8g,炮姜5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2剂,大便通,症状减轻。改为隔日1剂。续服6剂,病愈。

按:血液与津液同属阴,阴阳互根,精血同源,气血密不可分。肾主水,藏精,而脾胃与肠道的主要功能就是吸收水谷之精,并排泻糟粕。本例因难产大出血,致气血、津液亏耗,肾精、脾气、胃阴等亏虚,粪便如“水”中之“舟”,水少而舟停,故益“水”则“舟”行,养血润肠以通便。

医案出处:刘克勤.便秘治验3则.河北中医,2003;25(9):675

验案7

王某,女,27岁。1998年5月9日初诊。

患者大便干结2年,病始于产后3个月,大便干结难出,状如羊屎,日行1次,曾服西沙必利、麻仁丸等药治疗不验,做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苔薄少,舌边有齿痕,脉细。

证属产后气血亏虚,肠失濡润,通降失司。治当养血润肠通便。

生地黄10g,当归10g,黄芩10g,仙鹤草15g,百合30g,何首乌10g,黑芝麻10g,玄参10g,决明子30g,莱菔子15g。

服上方7剂,大便顺畅,即以原方继服5剂巩固疗效而痊愈。

按:本例病起于产后,为产后血虚,大肠失润而便坚难出。医者屡用西沙必利、麻仁丸促胃肠动力及润肠通便均未获效,而用养血润肠少佐莱菔子理气通降之剂立竿见影,说明气行则舟行,增水行舟,尚需气导舟行,动静结合,方获灵验。

医案出处:李涯松.单兆伟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验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6):384

六、阴虚肠燥

验案1

索某,女,74岁。1998年1月13日诊。

患者白内障术后3个月,大便干结2个月,医先予果导片,后予番泻叶以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过滤去滓服。药后大便日行1次,停药后大便仍干燥,故转请余诊。刻下:大便四五日1次,状如羊矢,小但量少色黄,脘部灼热,有时吐酸,食欲不振,口干口苦,饮水不多,心中烦乱,睡眠不宁,头晕,眼干涩,舌质红,中心无苔,余处苔黄略燥,脉沉。

辨为胃阴亏虚,肠失濡润。治宜滋养胃阴,增水行舟。

麦冬20g,生地黄30g,牡丹皮20g,太子参30g,白芍30g,甘草12g,石斛30g,五味子7g,玉竹30g,山药30g,焦三仙各12g。5剂。水煎服。

二诊:药尽,日行1次软便。效不更方,继进5剂,停药观察半年,大便正常。

按:便秘临证要首辨虚实。燥热、气滞不行为实;气血不足、阴亏、阳虚寒疾为虚。故治疗便秘应针对病因分别论治。本例病机乃系年老气血亏虚,复因手术损伤气血,加之食欲不振,气血气生乏源,致使胃阴亏损过甚,肠道失却濡润之故。是以治法应滋阴养胃,增水行舟。奈何医见便秘,未详辨虚实,辄径予番泻叶开水泡服,殊实欠妥。盖番泻叶性味苦寒,入大肠经,主要功能是清利肠腑,泻热通便,最适于热积便秘。如胃肠积热,食物积滞,症见脘腹胀满或疼痛,口干口臭,面赤身热,大便干结难解,小便短赤等实证。而对于平时脾胃虚寒,喜热怕冷,腹中冷痛,以及久病气虚,年老体弱或胃阴不足,出现便秘者,施以番泻叶,也须慎用。是以治病要明理,若不时理,组方遗药有时难免加重病情,适得其反。

医案出处:《关思友医案医话选》

验案2

戚某,女,36岁。1982年9月13日初诊。

长期便秘,数日1行。粪燥如栗,经常服用通便药物,如麻仁丸、上清丸、果导片、番泻叶等,结甚之时必用开塞露方能解,但用药则便,停药又复秘,如此而至今未愈。诊查:面色欠华,有时潮红,五心烦热,大便秘结,数日在药物作用之下方能解1次,解时艰难,但腹部无胀满感,舌红口干,但不欲饮,脉细微数。

辨证属见患者一派阴虚之象,系肠液不足,肠中失于濡润所致。治法以肠中津枯而致便秘,只宜濡养,切忌攻伐,用增液汤加味。

生地黄25g,玄参15g,麦冬10g,柴胡5g,炒枳壳12g,杏仁9g,桃仁10g。7剂。

二诊:服前方后,大便已能自解,但感不畅,解后有未尽之意。再从前方加味。前方加火麻仁15g,生何首乌20g。

上方连服30剂后,大便调,每日得解。停药观察年余,大便一直正常。

按:本案患者长期便秘,但腹部无胀满感,面色欠华,有时潮红,五心烦热,但不欲饮,口干,舌红,脉细微数。辨证属阴虚液亏,肠失濡润致大便不畅。孟氏认为《温病条辨》中增液汤是治疗阴虚便秘的主方。该方在《温病条辨》中虽为温热病后期阴液耗伤而肠液不足而致的便秘而设,但对一般杂病中的便秘,凡属阴液不足者均可应用。在投用养阴药的同时,配合疏理气机之品,孟氏称之为“增水行舟再加上鼓风扬帆”,较之单纯养阴效果要好。

医案出处:《孟澍江医案》

验案3

何某,女,33岁。1969年8月5日初诊。

大便秘结约10余年。10余年前因难产尚未出月,即现大便艰难,求医通下后,仅爽快一二日,过后则大便干燥秘结更甚,只好常自购大黄、番泻叶等泡开水服用,甚觉畅通。若不服泻药,五六日排便1次,干结难下。年复一年,继用上药泡开水服,则排便并不畅快。每次排便,长达几十分钟以上,实感乏力,甚则气短出汗,****坠胀,然尚感便未排净,并常觉头晕,身困,动则心悸气短,纳食尚可,小便正常尿量偏多。诊见面色白无华,形体不丰,精神欠佳,腹部不胀,喜暧喜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辨证属气虚血亏,津枯肠燥,传导失司,排便不爽。治以益气养血,润肠通便。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g,白术9g,党参12g,陈皮6g,升麻9g,柴胡9g,当归15g,生地黄15g,火麻仁30g,何首乌30g,肉苁蓉15g。5剂。水煎,分3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