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对证自疗
12343000000036

第36章 邪 实 (2)

第一节 邪 实 (2)

按:《医经精义》脏腑通治篇云:“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为主。”故而,肝的阴血不足,疏泄功能异常,常易导致便秘的发生。孟老在治疗此类便秘时,常配以芍药甘草汤。孟老认为:芍药甘草汤所治疗的便秘,其特点为便干,形如栗状。除此之外,患者还当有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舌苔薄腻,便秘常与情志有关等特点。孟老认为,便干如栗状是因为肠道平滑肌痉挛,大便在肠内阻滞过久,便内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由芍药、炙甘草组成。芍药养血敛阴,又可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可补益脾气,原方为阴阳两虚之脚部挛急所设。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对躯体和四肢或深部的平滑肌脏器如胃肠、胆囊、子宫等的痉挛均有缓解作用。低浓度的芍药甘草汤对正常离体肠管的运动有促进作用,而且在体肠管与离体肠管实验结果相同。因此,以此方治疗便秘,可以滋阴疏肝解郁,使得脾胃的气化功能得健,缓解肠管痉挛,进而使肠腑的传导恢复正常,大便得以顺利排下。

医案出处:罗苏群.孟景春治疗便秘从脏论治经验.福建中医药,2003;34(6):21

二、肝郁化火

验案1

殷某,女,49岁。1977年2月8日初诊。

病自去年2月迄今,便秘异常,筋惕肉,胆怯失眠梦扰,心悸,脘痛,时引胁痛,常呕吐食物,纳差,腹壁肌肉松弛,神疲形瘦,苔光滑嫩如镜,脉细弦。

此属久病肝胆气郁化火,灼伤气液,不能濡润大肠,法当养肝滋阴解郁益气。

玉竹24g,枸杞子15g,北沙参10g,麦冬10g,炒白芍30g,生麦芽30g,炙甘草4.5g,炒扁豆12g,芦根15g,太子参18g,制金柑1只,鸡血藤30g。5剂。

2月14日二诊:大便已行欠畅,吐止、胃纳渐启、脘胁痛缓,能寐,尚有心悸筋惕肉,舌光如镜,中间渐生苔,前方去扁豆、制金柑,加广木香10g、合欢皮12g。

三诊:便通纳启,时或脘痛引背,仍有筋惕肉,心悸,睡眠渐安,苔转薄腻嫩。前方去木香,芦根、生麦芽,加陈香橼皮10g,煨葛根10g,炒陈皮10g。7剂。

按:该患者病达1年之久,由于肝为刚脏,性喜柔润,一旦气郁化火灼伤气液,脾胃气机受阻,中焦不能输灌津液,下润于肠道,令便秘,故采用一贯煎加味,滋养肝阴、胃液,佐入疏肝和胃、益气之品,使肝血充盈,则肝气舒畅,不乘犯脾胃,腑气舒展,大便自能通调。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2

张某,男,48岁。1978年2月21日初诊。

10多年来,大便秘结,有时粪块积在****不能下,用手去挖,致使****裂痛带血,心烦易怒,善惊,目糊,患有第12胸椎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已10多年,腰背酸重,稍携重物则腰部不能伸直而作痛。曾患中风,整个头部筋脉抽痛,睡眠不好,时或心跳肢麻,脉小弦带涩,苔薄黄前半薄嫩腻,后有暗紫颜色。

乃属肝胆郁结,气机壅滞,加以跌伤后气血运行不畅,久病肝肾精血亏损,法先泻火潜阳,活血、养营、滋阴。

更衣丸(分冲)1.8g,炒当归12g,赤芍、白芍各15g,川芎6g,广地龙15g,炒丹参15g,三七粉(分冲)3g,益母草15g,麦冬10g,枸杞子15g,牡蛎30g。5剂。

2月28日二诊:服药期间,大便能行,日有二三次,现更衣丸不服3天,大便又3日未通,胃纳渐增,睡眠也好,但寐中惊扰,整个头部抽痛已渐减,跌伤处胀裂酸痛已缓。

仍守原意出入,前方去丹参,加杏仁10g,益母草增至30g。5剂。又继服10剂。

4月11日三诊:患者自云,停药月余,大便仍然畅通,前恙尽释,当前半个月来,由于牙龈疼痛,失眠,耳鸣,经牙科检查为牙龈周围炎,目前病情已与便秘无关,再诊从略。

按:本例便秘****出血已历10余年之久,痛苦殊甚,兼有心烦易怒,善惊,目糊等症,乃肝胆气郁化火,失于宣达,大肠传导失出,糟粕结滞,伤及阴络,加之高处跌坠,督脉受伤,瘀血凝滞,血菀于上,肾主督脉,职司二便,肾气不足,碍及大肠,亦令便秘。方用活血化瘀即所以通痹,理气宣达即所以行秘,秘结去,九窍和则心神得宁,血脉得行,诸恙自愈。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3

包某,女,45岁。2000年3月14日初诊。

患者近4年来,一直大便不畅,数日1行,干结难下,平时虚坐努责,须蹲厕1小时以上,必辅以****,抠掏等法,十分痛苦。常自服大黄苏打片、果导等,只能取效于一时,旋即如故。刻下症见:症状同上,口干,腹胀,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

辨证为肝郁气滞,肺热下移大肠。方用四逆散加减。

柴胡12g,枳实15g,白芍20g,杏仁12g,厚朴15g,瓜蒌皮15g,炒莱菔子15g,紫菀15g,黄芩12g,火麻仁(另包,打)30g。

服上方第2剂大便即通,继服15剂。后期佐以女贞子、肉苁蓉、黑芝麻等质润滑肠,滋阴补肾之品,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忧愁思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其辨证要点为:大便不畅,欲解不得,或便而不爽,舌淡苔白,脉弦或沉弦。兼见脘腹胀满,嗳气频作,矢气不断,胸胁胀满。方用四逆散加减治疗。

医案出处:黄绍刚.周福生教授论治便秘经验摭拾.中医药学刊,2002;20(5):583

三、寒湿阻滞

验案1

陈某,男,54岁:1973年1月7日初诊。

以腹痛以脐部为主,按之硬满,大便常四五日1行,难下,有黏液,服果导等药便仍不下,不胜其苦,面色白,畏寒,手足不温,苔白而垢,脉沉。

辨证为寒实积聚,治宜温下。

生大黄6g,制附子6g,白芍9g,北细辛1.5g,焦六曲12g,干姜1.5g。3剂。

1月11日二诊:药后3天来均解大便,腹痛缓解,苔垢渐退,自感腹已宽舒,略觉疲乏而已。再以温通兼扶脾为治。

制大黄3g,制附子6g,党参9g,生甘草4.5g,厚朴花4.5g,干姜1.5g,白芍9g。5剂。

按:本案患者脐部疼痛按之硬满,并有四肢不温,苔白,脉沉,乃是寒实内结,阳气不行,以致肠道不能传化而成。故以温通寒凝而开闭结为治。方以《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温通寒积,干姜助温行之力,六曲消而导之,白芍一味乃缓其药物之峻性为佐,大黄得附子、干姜配伍,则制其寒性,保存其攻下走泄之性,3剂药后,大便通畅,腹痛减轻。复方转用千金温脾汤加减,温通寒积兼补脾阳,以朴花一味既能调气。又能化湿扶脾,药后便畅痛除,诸症尽解。本案辨证明确,选方施药,缓急层次分明。

医案出处:《何任医案选》

验案2

赵某,男,31岁。1973年8月29日初诊。

1个月前阑尾手术后,即大便或干结如颗粒或溏薄如黄水,终日虚坐努责,****作痛,少腹两侧胀满颇不舒适,苔薄黄、尖边淡嫩质胖。

证属脾虚气陷,寒湿与气互滞肠间,肝经贼侮,宜补脾泻肝,温中燥湿。

炒陈皮10g,炒白术12g,炒防风6g,炒白芍12g,升麻炭10g,炮姜炭8g,肉桂4.5g,煨葛根10g,胡黄连3g,煨木香10g,炒党参10g。4剂。

9月3日二诊:大便已爽,日有二度,虚坐努责及少腹左右二侧痛,及****等,纳食渐启,尚有脘部跳动,略有头昏,苔微黄尖边淡嫩,脉小弦缓。

前方去防风、升麻、炮姜炭、胡黄连,加茯苓18g,姜半夏18g。6剂。

三诊:大便正常,纳食已增,诸恙均失,苔淡黄前头薄腻,脉濡缓。

再守原法增减,前方去肉桂,仍加胡黄连3g,炙甘草4.5g。6剂。

按:阑尾手术后,继发便秘,见症为少腹二侧胀满,****后重而痛,类似大肠实热症,但虚坐努责,为脾虚气陷,舌边淡嫩质胖,主脾虚寒象,且少腹二侧为肝经循行之处,故辨证为脾虚寒湿,肝气乘虚侮脾,致大肠传专失常,用痛泻要方,柔肝补脾,仲景理中汤,理中焦、温脾阳,加肉桂、升麻等,增加益气升阳之功,促使阳长阴消,正旺邪去,如离照当空,自然冰消瓦解,达到治愈的目的。

医案出处:《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验案3

田某,女,48岁。于1953年9月6日就诊。

发病2日。因食凉物,胃脘及腹部窜疼,甚则欲呕,腹满难受,大便燥,脉沉迟。

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当归、芒硝、川大黄、乳香、没药、木香、槟榔。水煎服。

服药后大便已下,胃脘腹痛已轻,病去大半。乃施以宽胀下气、温中去寒,消食健胃,扶脾止疼之法,不数剂而病痊愈。

按:此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凡因寒而便燥或因寒热凝滞、阻塞不通、腹中绞疼、呕吐上攻者,或胃脘拘紧作痛、起包拒按、腹皮板硬者,用之多见奇效。此乃温脾汤且加顺气活血止痛药。是症因食凉物,胃脘窜痛,脉沉迟欲呕,乃寒气凝结肠胃,不通则痛也。迟则为寒。

医案出处:《华廷芳医案选》

四、湿热积滞

验案1

陈某,女,56岁。1993年12月23日初诊。

便秘4日,口内碎痛,苔厚腻,脉细数。

辨证属脾胃湿热内阻,气机不通。治拟健脾化湿,清热通幽。

苍术12g,黄芩15g,生大黄(后下)10g,枳实10g,天葵子(杵碎)15g,决明子(杵碎)15g,生薏苡仁15g,川楝子10g,生甘草10g,当归10g,马勃6g,鲜芦根1尺(去节)。3剂。

按:本例脉细数,可知属血热失润内热。腑气不通,湿热内阻故苔厚腻,火郁于里故口内碎痛。用黄龙汤加减养血通便;苍术、黄芩、薏苡仁燥湿利湿;天葵子、决明子清热通便;芦根清热生津;川楝子理气;马勃清肺利咽,一般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喉痹失音、咳嗽等,然其性辛来,辛可散郁热,又治湿疮,用治口内碎痛甚为恰当。

医案出处:《沈仲理临证医集》

验案2

陆某,女,26岁。1992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自1992年元月初产后,大便一直3~7日1行,经常服用麻仁丸、润肠丸等。就诊时,体质肥胖,头目眩晕,心烦急躁,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下肢轻度水肿,大便近2周未行,舌红苔白腻,脉濡滑且数。

证属湿热积滞于胃肠,升降失常。治以疏调气机升降,除湿清热通便。

蝉蜕、姜黄、枳壳、防风各6g,僵蚕、大腹皮、槟榔、焦三仙各10g,瓜蒌30g,大黄2g。嘱其忌食肥甘厚腻。

服药7剂后,大便日行2次,偏稀,余症皆减。原方改大黄1g,去瓜蒌加莱菔子10g,隔日1剂,连服3周,诸症皆愈,体重亦有所减轻。

按:便秘而常服麻仁丸、润肠丸,此常法也,必有效验,然不能根除也。以致服药则便畅,不服药则便秘,久而久之,必赖药以通便,必增大剂量始效,终有服药亦不便之日矣。此为肠胃传导之病,湿热积滞壅阻,致三焦气机不畅,属气滞便秘。戴元礼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故治疗用升降散疏调气机,调整升降,加大腹皮、槟榔、焦三仙、枳壳疏导三焦,气机调畅则传导自分。故药后便秘即除,肥胖亦减矣。

医案出处:《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3

李某,男,25岁。2002年8月31日初诊。

因酗酒、暴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痛不适,大便秘结。舌质深红,苔黄燥,脉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