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名医经典医案
12169800000033

第33章 樊华甫针灸医案 (2)

第十四章 樊华甫针灸医案 (2)

灵龟八法中,后溪穴配督脉穴,能治一些督脉病,曾用此法很快治好腰部脊髓炎症,要多取几个督脉主要穴位。其他一些穴位是用命门配合太溪立法。足腿软不能走,属骨病。肾主骨,命门为肾病主穴,太溪为肾经原穴,此法治腿软有效,所以配合一起使用,同时可加悬钟,因为“髓会悬钟”其为骨髓病之主穴。又有髀关穴,取穴立法以“痿证独取阳明”(这是以针灸取穴而言,不是以用药而言),髀关为胃经穴,即胃经在大腿部前外侧走行,此线正好通过缝匠肌,此肌麻痹时,抬腿困难,所以刺此穴时,要使针感上下行走。因此髀关为主要配穴。另外同时配用局部穴位,效果比较好。

但此病多见于小儿,针刺时针感比较难找,如果大夫有气功基础,可以用气功行针,则更好。

病例14:尿道结石。×××,于1964年10月份来就诊。患者自诉于3个月前,在工地被木料撞伤会阴部,当时疼痛剧烈,第3日排出红色尿,之后就尿频数并有疼痛,尿色黄,于是在本单位治疗,病情时好时坏。3日前患者因抬煤,劳累过度,病情加重,排尿日数10次,色黄,尿线变细,时有中断,站立时不能排出,必胸膝位方能排出,入院治疗。以导管插入尿道15cm,不能再插入,初步诊断为尿道狭窄,治疗5日未见好转,遂请中医会诊,于下午3点半钟诊察,除上述症状外,****内胀痛,腹诊左肠骨窝(回盲部)压痛明显,诊为少腹急结证,因气血郁滞,不通则痛。因中药不方便,改用针灸治疗,向患者说明针感后,取气海、归来、命门、次、三阴交,手法用重捻转,使针感如中电,猛冲尿道及****,往返数次,针后尚无任何变化,下午6时来诉,大便时尿道排出1块东西,失落粪坑,未找到,嘱其再尿时用盆,于夜间时排尿,又排出尿结石1块,枣核形,灰白色,表面虽不平整,但光滑,重0.02g,从此尿道通畅,疼痛显著减轻,尿线转粗如常人,更正住院诊断为后尿道结石,2天后,验尿有脓球细胞,续用西药调理4天,痊愈出院,追踪检查1年,无后遗症。

病例15:左肾结石。×××,1966年5月份来就诊。患者诉1962年曾有左侧腰痛发作,1964年在铁路总院做透视检查,认为左肾结石合并感染,1966年3月29日来中医科门诊,因其左侧腰痛甚,当12肋骨尖的前后,尿深黄如茶色,脉沉细微,大便不干,舌红边紫色,无苔,患者自觉口发黏,仿《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篇大黄附子汤条“胁下偏疼……”处以大黄附子汤加味。

方:酒大黄2g、附子1.5g(先下)、细辛0.4g、车前子5g,水煎一剂,服后未见显效,又去西医治疗,5月3日再来中医门诊,症如前,尿道痛,排尿难,要求用药助其排尿,方:茯苓4g、泽泻4g、滑石4g、猪苓1.5g、萆3.9g、甘草梢3.0g,针灸取穴:气海、天枢、左宗门,患者怕针,未能运用手法,5月5日复诊,服药后尿量增加,疼痛感轻,面目浮肿,脉沉细微,改用3月29日方大黄附子汤3剂,嘱坚持服完。5月9日再诊,腰痛减轻,脐左腹痛剧甚,拒按,痛向尿道放散,有血尿,呕吐三四次,尿量又减少,大便正常,呻吟不安,烦躁,原拟处方大黄牡丹皮汤,此时中西医会诊,西医大夫主张入院治疗,故未与中药,仍为针灸,取穴:气海、天枢、左宗门,患者怕针,未能运用手法,针后腹痛更甚,入院治疗,改用西药止痛,此时结石已从左肾转移至输尿管,所以痛加剧。5月12日,痛已转轻,血尿不已,要求中药。

方:茯苓4g,泽泻5g,滑石5g,猪苓1.5g,阿胶5g(冲),车前子(包)6g服后血尿不止,尿线变细,并有中断。5月16日拍片证实,尿结石进入膀胱,并已到膀胱口,血尿不止,当系尿结石擦伤输尿管所致。方用5月12日2剂,针灸取穴:气海、天枢,患者仍怕针,未能运用手法。5月17日腰痛已基本消失,只尿不畅,针灸取穴:气海、天枢,患者此时求好心切,不再怕针,决心接受,得以运用重手法,使针感至尿道及****,5月18日早患者来告知,昨夜尿石排出到尿道口时,不能出来,自己用手抠出,并出示结石,呈灰褐色,表面凸凹不平,甚不光滑,大1cm×0.5cm。

5月19日早上患者要求中药调理,给5月12日方3剂,下午出院临行来告别,因避免割除肾脏,喜极而流泪。

病例16:数年前针灸治疗掌后腕上黏液瘤1例,亦用重捻转手法,使其迅速消失。

治疗体会:针灸治疗,确能排除膀胱结石,实际情况虽不明了,但针感必须冲到尿道及****方始有效,由此二例体会,只气海1穴就够,更要尿结石已在膀胱口部位,不然不能排出,这是从古人所谓“宁失其穴,勿失其气”的原则体会出的。

关于大黄附子汤,在《金匮要略》上只说明胁下偏痛,未说明为何疾病。个人体会,可综合各种不同疾病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在证候上又有完全接近的共性,即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也可以用本方治疗胆囊结石,因其同样有胁下偏痛。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就有细辛和附子,如果加上一味大黄,必然效果还要好一些,这是理想的看法,有待今后实践。

祖国医学在治疗肾结石和膀胱结石方面,有特殊疗效,有待今后继续研究和挖掘。

这是报导的两个医案,是本着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处理的,收到的效果比较满意,第14例取穴方面和第15例在用药方面,都比较庞杂,这是由于能力有限,又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照实录出,请先进同志指教,以便提高认识,今后更好地为医疗服务。

乳疮

治法:针灸、药物。

蒲公英、鲜者捣烂敷;干者煮水涂。

取穴:天宗、肩井。手法应针尖斜向腋下,使针感到腋下或到乳部,要平刺。肩井刺时,有跳动感即可。也可留针半小时,轻症立时止痛,并且消肿。如症较重时,再取库房、乳根、尺泽、内关、足三里。库房、乳根、足三里为胃经穴,通过乳部,所以在针刺手法上,要使针感放散。乳根穴要特别注意,不能深刺,不要刺中心尖,避免出现危险。尺泽是肺经穴,它的起始穴是中府,内关是手厥阴经穴,它的起始穴是天池,亦为八脉交会穴,在****旁,所以都能对乳部炎症有疏通作用。化脓严重者可并外治,脓以自然流出较好。用外敷药或内服药,总以不剖割较好,因内部均为腺体,自然流出者,可以复原,剖割则有损伤,内服药、外敷药均可,促使脓液自然流出。

流行性感冒

取穴: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委中。

顺序而刺,重捻转,使感觉均能通上达下,每穴3分钟,不留针,有的初刺完立刻鼻气通畅,微汗出,热退,有的要过一会儿或到2小时后,即可减轻大半,2次即愈,已试数次。

其他

凡刺四肢关节挫伤红肿,只要筋骨无伤,视其肿处最接近那一经,如在手足腕则取合穴,或取能使感觉放散到肿处之穴,重捻转,使针感穿行肿处,捻针三五分钟,不必留针,再于痛处重刺一针,也要捻到感觉放散出去,每可下针立愈,即或止疼,次日亦必痊。

凡刺眩晕,不问由于血压高,抑或为胃为停饮所致,但病人述及头晕心跳,天旋地转,卧不能兴者,可刺巨阙、郄门、内关,或加足三里,即可减轻,轻症可以立效。

凡刺三叉神经痛,不问如何严重,只要反复以上述刺法无效,用粗针重刺涌泉,重捻缠针使痛极去针,可立刻其病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