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名医经典医案
12169800000034

第34章 林泽森应用郄穴治验四则

第十五章 林泽森应用郄穴治验四则

“郄穴”是指人体肌肉之间的间隙穴位,为气血会合的地方。全身除十二经脉各有1个郄穴外,奇经八脉的阴维、阳维、阴、阳也各有1个,共有16个郄穴。这些穴位都是治疗本经及所属脏腑疾病的有效穴。举4例如下:

神经性呕吐

马××,男,29岁,大安县,干部。

患者自述于1975年3月胃痛,并频繁呕吐。在当地治疗半年不见好转,后去外地诊治,经X线胃肠钡餐透视无异常,确诊为神经性呕吐。曾服过氯丙嗪、阿托品,并施用针灸等,虽当时见效,但经1~2日又发作如前。患者于同年10月来我院就诊,据诉严重时服药即吐,进食亦吐,吐时胃痛。面色黄瘦,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证分析,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胃气不降而致呕吐。治则:温中散寒,平肝降逆。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手厥阴心包经郄穴郄门为主,并配足三里、太冲进行针治。泻太冲以平肝抑木,梁丘以疏通胃经气血,补足三里以补益中土,温中散寒;郄门以解郁宁心,降逆止呕。留针1小时,不时搓转。起针后患者自述胃部舒适感暖。给予喝温水200ml左右,观察半小时未吐。隔日2诊:患者进食后食物停留时间较长,呕吐也轻。按上法每日针治,共15次而获痊愈。1年后得知,未再复发。

痛经

高××,女,28岁,前郭县社员。

患者平时月经28天一至,血色、量正常,无不适感。1972年6月21日月经来潮时暴怒,此后经期错前1周,每于经行时少腹疼痛难忍,拒按,痛引腰背,经水量多,色紫有块,块下痛减。此症已有4年余,经多方调治,效均不显。遂来我院就诊,症见面色晦暗,脉沉弦而数,舌质暗,边有瘀斑,苔微黄。

证因肝郁血热,胞络失畅,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而为痛经。治则: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患者来诊时正值痛经发作。取足太阴脾经郄穴地机、阴脉郄穴交信,并配太冲、血海、三阴交。泻太冲以疏泄肝气,三阴交引血下行;平补平泻地机、血海为行瘀止痛,交信以活血清热,祛邪调经。上穴针后腰腹疼痛消失。患者于下一次行经前1周余又来诊治,直针到行经时共8次,色较正常,经水稍多,血块甚少,但少腹及腰部仍有微痛和不适感。又针治5次基本告愈。停针又服丹栀逍遥汤加生蒲黄15g、川芎20g、香附10g,7剂,以善其后。随访3年,行经时未再作痛。

胃痉挛(胃脘痛)

孙××,男,48岁,肇源县社员。

患者患胃痛1年余,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疼痛,痛时作吐,遇冷加重,甚则按腹呻吟,或流清涎。虽经多方治疗,效均不显。1978年2月来我院就诊:面色白、舌体瘦,脉沉细略迟,苔薄白。经X线胃肠钡餐透视无异常,诊为胃痉挛。证属胃素虚寒,气机阻塞,不通而痛。治则:温中行气,和胃降逆。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足太阴脾经郄穴地机,并配足三里、内关、中脘为调补中气,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土而温中散寒,地机理中焦之气而痛止。留针1小时,不时捻转,运针3次,胃痛大减。有时加用督脉至阳穴,疗效更著。其针治15次痊愈。随访3年余未再复发。

暴怒失音

刘××,女,28岁,大安县四棵树乡,社员。

由家属代述,患者于1974年3月因受辱争吵,继而失音。在当地治疗2日未愈,遂来我院就诊。诊见:面色紫暗,神志清楚,问话可理解,但不能发音回答,不时叹息,大便秘结,并见咯痰黄稠,口唇干裂,咽部充血,双乳蛾不大,脉弦滑而数,舌质暗,苔黄厚。

证因暴怒伤肝,肝气郁结,火郁痰凝,金实失鸣而致气机紊乱,影响“心主神明”和“心开窍于舌”的功能,以致突然失音。治则:舒肝理气,清心降火。取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手少阴心经郄穴阴郄,并配太冲、合谷。泻太冲为上病治下,以疏肝气而泄肝火,阴郄疏通心经气血,解郁清心,合谷疏解邪热;孔最、温溜2穴以清肺降火,而祛金实不鸣。各穴进针后,在第2次捻转时,患者突然叫痛,但发音轻微,经针治3次而恢复正常。

此外笔者常以郄穴为主应用于临床。如取心包经郄穴“郄门”和心经郄穴“阴郄”,配心俞治疗心绞痛;取脾经郄穴“地机”和阴维脉郄穴“筑宾”,配三阴交、血海,治疗痛经、崩漏及月经不调;取“郄门”和肺经郄穴“孔最”,配肺俞治疗咳血;取“郄门”配合谷(泻法)、身柱(刺出血)治疗疔疮;取小肠经之郄穴“养老”(泻法),配肾俞(泻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均取得比较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