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捏脊疗法治百病
12164300000019

第19章 内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3)

内科疾病的捏脊疗法 (3)

3伤食泄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

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4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红,脉细弱。

5肝木克土恼怒或紧张即诱发泄泻,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舌质淡红,脉弦。

6肾阳虚衰黎明时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

1治则健脾和胃,利湿止泻。

2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以常规捏脊手法从长强捏至大椎穴,可捏10~15遍,手法宜稍重,亦可往返捏脊,每捏1遍,按揉双侧脾俞、胃俞、大肠俞、长强穴5~8次。感受外邪者加揉大椎穴;饮食所伤者配顺时针方向摩腹;肝木克土者加揉肝俞、胆俞穴;脾胃虚弱者重按揉脾俞、胃俞穴,加揉关元俞穴;肾阳虚衰者加揉肾俞、命门俞、气海俞、关元俞、督俞穴。

【治验集锦】

黄际群报道:捏脊法治疗久泻,疗效满意。方法是:患者俯卧位,术者先用双拳或双掌根从尾椎长强穴旁开15寸处,循脊而上柔和叩击至大椎穴旁,然后沿大椎旁3寸由上而下缓缓拍打至尾椎旁,如此反复叩击5分钟,待背脊部有热舒适感即可捏脊。捏时双手呈半握拳状,两手示指中节紧抵椎旁,先用左手示指背向前一推,接着左手大拇指将皮肤轻轻捏起,紧捏着右手如左手一般,双手交替进行,随推随捏。随捏随进,一直捏到大椎旁止。捏脊速度以每秒钟3、4下为宜。若患者形体较盛,可采用提捏手法,力量较重些,提捏至腰椎时,双手拇指同时用力,交替向左,右两侧挑动。操作时间以早饭后2小时为宜。施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黄际群成人捏脊疗法举隅江西中医药,1987;1:35)。

【典型病例】

1宋某,男,39岁,军人,1968年9月5日初诊。5年前曾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肠粘连,常感腹胀坠痛,肠鸣,泄泻时剧时缓,迁延5年未愈。患者面色萎黄,身体消瘦,形倦困怠,语声低弱,腹泻每日2~5次不等,偶尔水样,食少纳呆,口淡无味,微热;舌质淡嫩,苔腻,脉濡缓。按常规捏脊,捏至肾俞、脾俞穴时,重复提捏10次。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经捏脊10次后,泄泻明显减轻,1个月后而愈。随访2年,疗效巩固(黄际群捏脊法治疗久泻浙江中医杂志,1984;7;299)。

2陈某,男、45岁,干部,1971年3月9日初诊。诉慢性泄泻12年,每日黎明时必泻水样便,有时尚夹白色黏状物,小便清长,平时畏寒,经多处医院住院中西药治疗无效。近年来,畏寒甚,盛夏仍穿绒衣,腰腿酸软,困倦,纳少,身形渐瘦,面白无华;舌质胖淡,苔厚腻,脉沉细。用捏脊治疗1星期,食欲大增,便已成形,施治月余,久泻之疾已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黄际群成人捏脊疗法举隅江西中医药,1987;1:35)。

【注意事项】

不暴饮暴食,不过食肥甘油腻,忌食辛辣,注意保暖,生活规律,调节情绪。

六、便秘

便秘即便质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便意频而排出困难的病证。多由于肠胃燥热或气机郁滞,或痰湿阻滞,或阳虚寒凝,或气虚血亏,使大肠的

传导功能失常所致。

《内经》有“大便难”、“后不利”的描述,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之为“不更衣”、“阳结”、“阴结”、“脾约”。宋·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提出“大便秘”的概念,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较为明确提出“便秘”的名称。

【病因病机】

1胃肠燥热平素嗜食辛辣,过食肥甘厚味,过饮烈酒,过服温热药物或补品而致肠胃郁热或高热退后余热不净,肺中燥热下迫大肠,耗伤大肠津液而致便秘。

2气机阻滞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烦躁易怒,肝气失疏;肠道手术,肠内浊积;肺气不降,胃气上逆,均可导致大肠气机不通、传导不利而致便秘。

3气虚血亏、阴津不足年老体弱,产后,大病久病,气虚血亏,过服燥烈之品,过汗过累或过服温补之品,常令耗伤津液,损失阴液。劳役过度、房事不节,或素体阴虚火旺,损伤气血阴津,气虚则脾不健运,诸脏腑失于濡养,无力推动肠中糟粕排出;血亏阴虚,津液

不足,无以润泽肠道致肠燥干结,且气虚血亏,阴津不足,各脏腑失于濡养,无法保持正常的功能,进而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而致便秘。

4阳虚寒凝素体阳虚或过食寒凉生冷之品,过服清热凉血、苦寒之药,或过用苦寒峻下之品耗伤真阳;或年老阳衰;或大病久病初愈,真阳受损,均可造成肾阳衰微,进而伤及脾阳而致脾肾阳虚,温煦无权,不能蒸发津液,阴阳失调,肾主二便之职无法正常行使,大肠失于濡养温煦,阳虚寒凝与肠内糟粕相结而成便秘。

5痰湿阻滞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喜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或过食生冷,误服过服寒凉药物,损伤脾阳,脾不健运,痰湿内生;或久患咳喘,肺失宣降,水津不能输布,聚而成痰湿,内停于体内。痰湿阻滞,气机不调,胃气不降,脾不升清,升清降浊不能正常进行而导致大肠传导失常,糟粕内停,发为便秘。

【临床表现】

1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心烦;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2气秘大便秘结,欲便不行,嗳气频作,胁腹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强。

3虚秘

(1)气虚:大便不畅,便时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便下并不干结,面色白无华,神疲气短;舌淡苔薄,脉虚软。

(2)血虚;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眩心悸;唇舌色淡,脉细涩。

4冷秘大便艰涩,难以排出,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喜热恶寒,腹中冷痛,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方法】

1治则健脾和胃,理气通便。

2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捏脊常规手法沿长强至大椎穴往返捏拿10~15遍,手法宜轻柔。每捏1遍之后加按揉提拉相应背俞穴。热秘加长强、大肠俞、胃俞等穴,横擦八髎穴透热为度;气秘加肺俞、肝俞、膈俞,配合擦章门、期门穴;虚秘加揉提肺俞、脾俞、心俞穴,配合揉足三里、内关穴;冷秘加揉提肾俞、命门穴,擦八髎穴,透热为度。

【注意事项】

查清病因,排除占位性病变;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纤维丰富的食物;生活规律,定时排便。

七、胁痛

胁痛系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胁痛之名始见于《内经·缪刺论》。胁痛又称之为“胁下痛”、“心胁痛”、“胁中痛”、“季胁痛”、“胸胁苦满”、《明医杂著》的“胁肋胀痛”。

胁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病、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忧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致胁肋胀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故疼痛走窜不定;若肝气犯胃,则见纳呆嗳气、恶心欲呕;若肝木克脾,则见腹胀便溏;若肝郁化火,则见烦热口苦。

2肝血瘀阻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跌仆闪挫,痰血内停;久病入络,肝脉痹阻,均可致胁肋刺痛、痛处不移。

3肝胆湿热感受湿热疫疠之气或过食肥甘,嗜饮酒浆,酿生湿热,熏蒸肝胆,以致肝脉闭阻,胆道不畅,故右胁胀痛、灼痛,触之痛剧;木郁克土,影响脾胃,故见纳差厌油、脘痞腹胀。

4肝胆实火肝胆湿热蕴久化火,或日久结成砂石,或蛔虫残体阻滞胆道,肝胆通泄失常而致右胁绞痛、切痛,并可连及肩背。

5肝阴虚湿热或实火久羁,气滞血瘀日久化热;过用辛温香燥、渗湿利尿之品,失血过多或劳欲过度致精血亏损,或素体阴虚,均可导致肝阴、肝血不足。血瘀不能养肝,肝脉失养,故胁肋隐痛,其痛悠悠、绵绵不休;阴虚生内热,故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两目干涩。

6肝阳虚误用、过用寒凉攻伐之品,阳气受挫;肝肾阴虚,阴损及阳;年老体弱,真阳渐衰:素体阳虚,阳气不能温煦推动,肝经气血凝滞闭阻,均致胁肋隐痛,或胀痛绵绵;肝阳虚衰,气血不能达于肌表四肢,故见畏寒肢冷或四肢不温。

【临床表现】

1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多因情志因素所致,并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可伴有胸闷、食少、嗳气、脘痞、腹胀等症;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肝血瘀阻胁肋刺痛,痛处不移,入夜尤甚,可见朱砂掌、赤丝红缕、肋下积聚;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3肝胆湿热胁肋胀痛、灼痛,肋下痞块拒按,纳差厌油,脘痞腹胀,面目急黄,小便青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4肝胆实火起病多急,胁肋绞痛或切痛,按之痛甚,并连及肩背,可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而诱发或加重,兼见肋下痞块,发冷发热,面目俱黄,口苦纳差,恶心欲呕,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实有力。

5肝阴虚胁肋隐痛,其痛悠悠,绵绵不休,遇劳则重,口干咽燥,眩晕目涩,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6肝阳虚胁肋隐痛,或胀痛绵绵,劳则加重,神疲乏力,胆怯忧郁,或惊恐不安,面淡不华或面色晦滞,畏寒肤冷或兼有少腹冷痛,囊湿阴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少力。

【治疗方法】

1治则补益肝肾,疏肝理气。

2手法患者俯卧位或坐位,术者以常规捏脊手法从长强捏至大椎穴,往返10~20遍,手法宜轻柔和缓,以透热微痛感为度。每捏1遍后加按揉提拿肝俞、胆俞、肾俞、胃俞及背俞穴之压痛点,可配合摩腹法,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治验集锦】

杨小平、赵玉瑶等报道:捏脊疗法治疗慢性肝病,胁痛、腹胀、纳差、脘闷等症状明显好转。方法:患者取俯卧位, 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 沿脊柱及脊柱旁开0 5 寸处, 从骶尾处始, 用拇指、示指及中指提起皮肤, 向上方推、捻、提、放, 使肌肤连续的卷起如水浪一样向前波动, 直至大椎穴。一般先中间, 后左侧, 再右侧, 各捏1 次为1 遍, 每次治疗共捏3 遍。15 天为1 个疗程, 第1 疗程每日捏1 次, 第2 疗程隔日捏1 次, 第3 疗程每3日捏1 次。同时服用人参健脾丸。胁痛、腹胀、纳差、脘闷、恶心消失率达100%(杨小平、赵玉瑶,等捏脊疗法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中国民间疗法,1999 ;5 :71)。

【典型病例】

徐某某,男,56岁。1983年3月5日初诊。1960年该患者曾患慢性营养不良性肝炎。自诉多年来口苦,食欲缺乏,饭后腹胀,右胁区胀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有时午后低热,乏力等。近1年来,病情日渐加重,食纳大减,腹胀如鼓,右胁肋痛甚而引背,小便量少而色黄,大便溏薄,每日1~5次。经肝穿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身体消瘦,面色灰黯,有蜘蛛痣,腹壁静脉显现,腹水征阳性,脾肋下3厘米,两下肢凹陷性水肿,右肝俞、左脾俞、肾俞、右期门、章门穴压痛明显;舌苔薄黄,脉弦涩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