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这个世界没有谁地球照样会转。确实是这样,没有出色的人才,一个机构、一家企业也可以照常运转,甚至还能运作得不错。但是,只有有了一流的人才,一个团队才可能达到一流的高度。
燕昭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诸侯之一,他在燕国衰弱的情况下,起用了贤才来振兴燕国,最终成为一代杰出的国君。燕昭王对于人才的尊重任用,在战国时期是非常突出的。
燕昭王即位后,为了使燕国强大起来,不惜财力招纳人才。燕昭王亲自去见老臣郭隗说:“齐国趁着燕国内乱而攻破燕国,我知道燕国国家小力量弱,不足以报仇雪恨。我希望能够找到贤才来治理国家,为先王雪耻,这是我的志愿。为了报仇我应该怎么办呢?”
郭隗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才为老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才为朋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才为臣子,亡国的国君以贤才为奴仆。如果您能够挑选燕国的贤人并拜在他的门下,普天下听说您尊重贤才,那么天下的人才都会到燕国来。”
燕昭王就问:“那么我应该拜在谁的门下呢?”郭隗说:“我听说古代的一位国君曾经用千金来求千里马,找了多年都没有找到。宫中一个侍臣说:‘请派我去找吧。’国君就同意了,3个月后侍从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侍从就用500金买回了千里马的骨头,回来呈给国君。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要找的是活马,你为什么花了500金买回了匹死马?’侍从回答说:‘连死马都花了500金,何况活马了。普天下的人一定都会认为您真的肯买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千里马来了。’不到一年,有人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现在您如果真的想招募人才,那么请您就从我开始吧,连我都受到厚待,何况比我更杰出的人才呢?他们必定会不远千里来到燕国。”
燕昭王就为郭隗建了新房子,并且拜他为老师。果然,后来乐毅、邹衍、剧辛这些出色的人才,纷纷从各个诸侯国来到了燕国,天下的贤人们也都争着投奔燕国。
燕昭王重用了这些人才,自己也和百姓同甘共苦。数年之后,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后来,燕昭王以乐毅为大将,联合秦国和楚国打败了齐国,齐国国君被迫逃跑,燕军攻进了齐国的首都。
古人云
⊙太史公曰:“召公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
【点悟】在战国诸雄之中,燕国是一个小国,好几次都差点灭亡了。但是,在强敌环伺之间,燕国却是姬姓诸侯国之中最后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司马迁认为,这是燕国的开国国君仁义荫庇后世的结果。当然,燕昭王奋发图强、重用人才的功绩显然也是不可否认的。
当代案例
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着吸引来的人才的级别。燕昭王能够不惜国君身份,降低姿态给予人才高规格的礼遇,所以能够吸引来像乐毅这样的当时重量级的人才。
爱因斯坦无疑是近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史上也是当之无愧最出色的大师之一,而爱因斯坦最后的22年是在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度过的。
普林斯顿研究院和普林斯顿大学都在美国的普林斯顿镇,但研究院并不附属于这所著名大学。虽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很多教授都在两个机构兼职,但是,研究院建于1930年,是百货商人路易斯·邦伯格兄妹捐资建立的。
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纯粹理论研究的研究院,他为此致力于招聘世界一流的学者。当时爱因斯坦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讲学,弗莱克斯纳特意前往拜访他,希望爱因斯坦能够到普林斯顿研究院工作。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答应这个请求。
弗莱克斯纳这时表现出了足够的毅力和诚恳。当爱因斯坦到英国讲学的时候,弗莱克斯纳又出现在了英国,再次向爱因斯坦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次,爱因斯坦还是拒绝了。
爱因斯坦回到柏林之后,弗莱克斯纳仍然没有放弃,再次跟到了德国,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劝说爱因斯坦。在这样的频频邀请之下,爱因斯坦终于同意担任普林斯顿研究院的终身教授。这个时候,离弗莱克斯纳和爱因斯坦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三年了。
这个消息轰动了欧洲学术界,人们认为,物理学的教皇迁居美国,这意味着世界物理的科学中心将会转移到美国。这个预言后来果然成了现实。
非常解读
以爱因斯坦当时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和声望,他到什么样的研究机构工作都不是问题,光是待遇恐怕已经不足以成为他就职任何机构的理由。而当时的普林斯顿研究院刚刚成立,世界只知道爱因斯坦而不知道普林斯顿研究院,爱因斯坦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到这个机构去。
而对于普林斯顿研究院来说,爱因斯坦来了当然最好。但即便没有爱因斯坦,一样可以聘请其他的优秀学者,一样可以办起出色的研究院。但是,只有爱因斯坦来了,普林斯顿研究院才是最好的研究机构,而不会只是最好的研究机构之一。区别的关键在于,院长弗莱克斯纳有着更大的梦想和执著的毅力。
同样地,燕昭王也不甘于燕国仅仅作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而存在,他才会竭力去寻找一流的英才。所以,领导者的抱负决定了一个团队对于人才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又决定了领导者对人才的态度。